查文庫>望嶽> 《望嶽》教學設計方案

《望嶽》教學設計方案

《望嶽》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目的】

  1、知識與能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理解詩的意境,背誦此詩。

  3、情感與價值觀: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點、難點】

  體會詩的意境,品味詩中的美點。

  【板書設計】

  望嶽

  杜甫

  遠望──綿延高聳

  近觀──神奇秀麗 熱愛

  細看──胸懷浩蕩、眼界開闊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你們登過泰山嗎?站在泰山之巔,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詩人杜甫卻另有一種感受。這節課我們就來欣賞一下他的佳作《望嶽》。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要求聲音響亮,讀音準確,停頓正確。)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討論:

  1、這兩聯望的角度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表現泰山的.高遠幽深、神奇秀麗的?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2、這兩聯望的角度又有什麼不同?詩人是怎樣抒發情感的?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詩中的對偶句,分析它們在結構上的特點,模仿著寫兩組對偶的句子。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課上練習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2、填空:

  《望嶽》中富有哲理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誦這首詩。

  六、學習小結(學生自己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