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教學設計案例

《望嶽》教學設計案例

《望嶽》教學設計案例

  導語:《望嶽》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望嶽》教學設計案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設計思路》古詩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文的學習是青少年瞭解民族傳統,接受優秀民族文化薰陶的捷徑。《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文的學習作了明確要求,要求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古今優秀詩文。本期在進行古詩詞的教學時,我進行了一些探討,現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教學《望嶽》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關於教學目標的設計

  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

  1、體會《望嶽》詩歌的意境及作品風格;

  2、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教學內容:《望嶽》

  一、匯入

  介紹泰山:

  1.展示泰山圖片。

  “天下第一山”的美譽,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名山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的泰山,古稱東嶽,又稱岱嶽,被尊為五嶽之首。自古有許多吟誦泰山的詩作,而以杜甫的這首《望嶽》最為著名,因此被刻於碑碣,立於山麓。

  教師可補充;

  五嶽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後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東嶽泰山(1532米),位於山東泰安市。西嶽華山(1997米),位於陝西華陰市。南嶽衡山(1512米),位於湖南長沙以南的衡山縣。北嶽恆山(2017米),位於山西渾源縣。中嶽嵩山(1440米),位於河南登封市。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嶽看成是神的象徵。東嶽泰山為五嶽之首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曆代曾有72個皇帝到泰山封禪。東嶽泰山之雄,西嶽華山之險,北嶽恆山之幽,中嶽嵩山之峻,南嶽衡山之秀,早已聞名於世界。人們常說五嶽歸來不看山,也有“恆山如行,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唯有南嶽獨如飛”的說法。

  2.背景:

  杜甫20—35歲時曾遍遊中國的大江南北。《望嶽》這組詩就是在他24歲時寫成的。這組詩共三首,分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書上這首詩即東嶽泰山,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壯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

  二、介紹杜甫

  杜甫,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人稱為杜少陵。開元后期,舉士不第,漫遊各地。後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後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現存詩1400首,這些詩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這一轉折過程中的種種社會現象,展現出廣闊的生活畫面,成為唐代社會的歷史,歷來被稱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代表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春望》《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別”。

  杜甫詩歌創作歷程:

  1.讀書和壯遊時期《望嶽》。

  2.長安十年時期《哀王孫》、《春望》。

  3.戰亂流離時期“三吏”:《石豪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4.漂泊西南時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三、朗讀詩歌

  1.利用工具書,自主查詢並標註生字字音。

  2.聽範讀,學誦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