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望嶽> 《望嶽》教學設計參考

《望嶽》教學設計參考

《望嶽》教學設計參考

  導語:《望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最早的一首傑作,詩中透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望嶽》教學設計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2.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賞析詩中名句,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瞭解作者的生平,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是重點。

  2.賞析詩中名句是重點

  教學方法:

  朗讀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國家山河秀麗,景色優美,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單說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誰最有名呢?那當然是“五嶽”,因為有語云:“五嶽歸來不看山”。那在五嶽之中誰的名氣最大呢?泰山――五嶽之首,“泰山歸來不看嶽”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一下杜甫筆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講授新課:

  1.板書課題,指名簡介作者。

  我們學過很多杜甫的詩篇,下面我首先請一位同學將杜甫介紹一下。師板書: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人稱詩聖;其詩被喻為“詩史”;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齊名,世稱“李杜”。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2.範讀課文,強調字音、字形。

  這首詩有一些字的注音和字形,同學們要注意一下。如:岱宗、夫如何、決眥;同學們一齊讀兩遍。

  3.初讀課文,瞭解詩句大意。

  下面同學們自讀課文,藉助文中的註釋理解詩句的含義。閱讀後同學之間可以相互提問詞句的含義。然後老師將點名抽查掌握情況。

  4.精讀課文,體會詩句所表現的情感。

  下面同學們將課文一齊朗讀一遍。缺乏感情。第一、二兩句,我們應該用什麼感情來讀呢?為什麼?討論一下,再試著讀讀。

  同學們再一起將這首詩朗讀一遍。首聯遠望泰山,表現了作者驚歎之情;那麼頷聯、頸聯、尾聯又分別從哪些角度來描寫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別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感情呢?討論一下,然後我請同學來讀。詩人由遠望到近望,由細望到想象將來登嶽遠望之景,全詩以“望”字貫穿全詩,“望”字成了全詩的線索。在望嶽的過程中表現了作者驚歎、讚美、陶醉、豪邁之情。

  5.品讀課文,理解景色的特點,感悟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好,讀得很好,比開始有很大的進步。同學們想一想,作者為什麼產生如此的情感呢?他驚歎什麼,又讚美什麼?為什麼這麼說?

  因景而生情,這是客觀因素;有沒有作者的主觀因素在裡面呢?當時詩人二十幾歲,這也是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裡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詩中哪兩句最能體現?這兩句詩中還蘊含了一番哲理,即:只要不怕困難,敢於攀登高峰,就能俯視萬物。

  齊讀。聯絡自己的'社會生活實際,談談感受。古今中外名人,有很多表達雄心壯志和遠大的抱負的名言名句。哪個同學能說兩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詩《登鸛雀樓》,哪個同學將它背一下?其中有兩句詩和我們今天學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意境相似。哪兩句?“

  同學們一齊將這首詩再朗讀一遍,領略詩中美景,感悟詩人的豪情。

  這首詩寫得很美,下面我請同學來談一談自己學了這首的感受。按照“我最欣賞詩中這一句   ,是因為   。”格式說一說。

  說得都不錯,課後將這首感情背誦。課前,我讓同學們找一關於泰山的資料,有沒有找到?下面我請同學拿出來讀一讀。老師這裡也準備了一些材料。下面我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

  三.總結課文:

  1.小結:很好,透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東西,我請同學來總結一下。好,下課。

  2.佈置作業:當堂檢測。

  第二課時

  一、教 學 目 的

  1、知 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 力:誦讀能力;聯想,想象能力。

  3、德 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二、教 學 過 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開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麼樣呢?“夫”,在這裡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誇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後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曉”的景象寫泰山高聳雲端、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裡是近望,讚歎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後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偉壯觀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鍾。“造化”,指天地自然。“鍾神秀”,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鍾”,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雲,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雲氣層生,一定會震盪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蕩胸”,心頭滌盪,胸襟為之開豁。“蕩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層雲疊起,衝擊滌盪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決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眥”,眼框。“入”,收入眼裡,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嶽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餘而後快的心緒,抒發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會當”,應當,一定要。“凌”,登臨,登上。“絕頂”,最高峰。“覽”,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

  附錄:《望嶽》讀後感

  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最早的一首傑作。

  唐玄宗開元215至218(737—740)年間,杜甫舉進士不第,毅然離開長安,到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一帶漫遊,過著“春歌叢臺上,冬獵青邱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崗”②的快意生活,本篇即作於此時。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首聯,詩人滿懷激情,以設問的句式勾勒了一幅雄偉壯麗的圖畫。岱宗者,泰山也。泰山怎麼樣呢?佇足遙望,那碧色蒼茫、一望無垠的泰山奇景真叫人心曠神怡,詩人不禁發出了“齊魯青未了”的驚歎。人們的視野為之豁然開闊,一下子被引向千里之外。

  次聯寫近望泰山之勢:“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鍾神秀”極言其美。大自然象有所偏愛,凝天地神彩奇秀於泰山一處,使之神奇而秀麗;“割昏曉”極生動、形象地點出泰山之高。巍巍泰山拔地而起,矗天而峙,陰陽兩坡若判晨昏。盡情地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名山的仰慕之情和愛國主義的胸懷。

  三聯乃是描述細望之景的。你看,“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寫的是何等的細膩呵!詩人凝視泰山,層雲繚繞,一時湧來萬千思緒,蕩起胸中無限波瀾。飛鳥紛紛歸去,真是靜中有動,充滿了生機。

  至此,泰山的巍娥、峻美、神奇在詩人筆下表現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詩的末聯是抒極望之情的。詩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迸發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心聲。這是詩人蔑視艱險的一聲吶喊,也是詩人理想的一道閃光。充分表現了詩人的凌雲壯志和非凡的氣概。

  本詩題為“望嶽”,以“望”字提挈全篇,各聯無不在“望”字上嘔心瀝血。全詩自然流暢、渾然一體,凝鍊而意濃,迭宕而秀麗,既渾灑自如,又千錘百煉,既有橫灌千里的重彩濃墨,又有細如遊絲的精雕細刻,使其藝術造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這首詩在思想上價值更是不同凡響,顯示了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不可遏止的力量。

  我們知道,《望嶽》是杜甫漫遊齊趙之作。那時他才二十幾歲正是血氣方剛、才華橫溢之時,很有一番抱負。然而,嚴酷的現實未能使他一展鴻圖。難能可貴的是詩人在邁出仁途生涯的第一步時,並未因跌交、而一蹶不振。(“忤下考功第,獨辭京尹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③正表現了詩人“氣靡屈賈,目短曹劉”的浩然正氣。)相反,一種急流勇進的精神激勵著詩人作新的攀登。他堅信,不管道路何等崎嶇,總有一天,定能登臨泰山之巔,領略無限風光,實現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思想。那時再低首而望,“眾山”將顯得何等的渺小呵!

  這首詩產生的年代距今已相當處遠,可是它依然放射著奇異的光彩。在一千二百年後的今天,讀了《望嶽》會感到格外的新鮮、親切,很有一種催人向上的力量。我們現在要以杜甫當年那種勇於攀登的精神,百折不回,奮勇前進。我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一定會登臨“ 民族復興的高峰”,偉大的祖國將以巨人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那時,我們再俯瞰世界,不也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