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渭川田家》古詩賞析及翻譯註釋

王維《渭川田家》古詩賞析及翻譯註釋

王維《渭川田家》古詩賞析及翻譯註釋

  本詩是一首田園詩。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初夏傍晚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閒逸自得。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王維《渭川田家》古詩賞析及翻譯註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渭川田家》是唐代詩人王維晚年的作品。此詩描寫的是初夏傍晚農村夕陽西下、牛羊迴歸、老人倚杖、麥苗吐秀、桑葉稀疏、田夫荷鋤一系列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平靜閒適、悠閒可愛的生活。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家生活圖景也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全詩語言樸素,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體現出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

  渭川田家

  王維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詩文解釋】

  夕陽照著村落,深深的巷子裡牛羊已經回來。老人惦念著牧童,拄著柺杖在柴門前等候。野雞在鳴叫,田裡麥苗已經吐穗,蠶開始休眠吐絲,桑葉已經稀少農夫們扛著鋤頭歸來,相遇時親切地聊起了天。多麼羨慕這悠閒的農家生活啊,不由得悵然吟唱起《式微》。

  【詞語解釋】

  墟落:村落。

  窮巷:深巷。

  野老:村野老人。

  倚杖:靠著柺杖。

  荊扉:柴門。

  雉:野雞。

  蠶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像睡眠一樣。

  荷:扛著。

  即此:指上面所說的情景。

  式微:用《詩經》"式微、式微,胡不歸″語,有歸隱田園之意。

  句解: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夕陽映照著安靜村莊,深巷裡歸來成群牛羊。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荊扉。 老人惦念著放牧小兒,倚著杖棍在門口眺望。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麥苗開花野雞啾啾啼,春蠶休眠桑葉已採光。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田夫們扛著鋤頭回家,相見時依依說短道長。

  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 我多麼羨慕農家安閒,不由得把《式微》歌吟唱。

  【評點】

  本詩是一首田園詩。詩人用白描手法描寫了初夏傍晚寧靜和諧的景色,表現了農村生活的閒逸自得。這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家生活圖景也是詩人閒適心境的反映。渭川,即渭水,又稱渭河。

  本詩的核心為一個“歸”字。詩人一開篇,首先描繪了夕陽映照村落的景象,渲染出蒼蒼暮色的'濃烈氛圍,作為全詩的總背景。隨後,詩人用一個“歸”字,描寫了牛羊緩緩回到村裡的情景,讓人不禁想起《詩經》中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痴痴地看著牛羊回到村裡,直到牛羊消失在深巷中。

  正在此時,詩人見到了更加動人的情景:柴門之外,一個慈祥的老者手拄柺杖,正等候著放牧回來的小孩。這樣一種質樸的感情,深深觸動了詩人,好像他自己也享受到了牧童回家的樂趣。剎那間,他感覺這田野上的所有生命,在這日落時分,似乎“皆在思歸”。所以又寫下“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四句,這四句更著重於體現“思歸”的情愫。

  詩人親眼看到這一切,不禁聯想起自己的處境及遭遇,內心充滿感慨。自從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張九齡遭人排擠而離開朝廷後,詩人深深感到政治上失去依靠,進退維艱。在這種心情下,他來到田野,看見眾人都有所歸,只有自己沒有歸處,怎麼能不羨慕而悵惘呢?因此,詩人慨嘆道:“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式微》為《詩經邶風》裡的一篇,詩人反覆吟歎“式微,式微,胡不歸”,是藉此表達自己非常想隱退田園的心情。這兩句不但在意境上同首句“斜陽照墟落”相呼應,而且在內容上也與“歸”字相合,令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點明瞭全詩的主題。讀完最後一句,才明白詩人在前面著重寫“歸”,原來是為了以“人皆有所歸”來反襯自己“無所歸”;以他人都能及時、自在、歡悅地歸去,反襯自己隱退太晚和混跡宦途的孤苦、愁悶。本詩的最後一句,可以說是整首詩的重心及靈魂之所在。

  【賞析】

  詩人描繪了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歸圖,雖都是平常事物,卻是詩意盎然,表現出詩人高超的寫景技巧。

  全詩以樸素的白描手法,寫出了人與物皆有所歸的景像。映襯出詩人的心情,抒發了詩人渴望有所歸,羨慕平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心情。流露出詩人在官場的孤苦、鬱悶。

  夕陽西下、夜幕將臨之際,詩人面對一幅恬然自樂的田家晚歸圖,油然而生羨慕之情。詩的核心是一個“歸”字。

  詩人一開頭,首先描寫夕陽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蒼茫的濃烈氣氛,作為總背景,統攝全篇。接著,詩人一筆就落到“歸”字上,描繪了牛羊徐徐歸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聯想起《詩經》裡的幾句詩:“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人痴情地目送牛羊歸村,直至沒入深巷。就在這時,詩人看到了更為動人的情景:柴門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著柺杖,正迎候著放牧歸來的小孩。這種樸素的散發著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詩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歸家的樂趣。頓時間,他感到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這黃昏

  時節,似乎都在思歸。不是嗎?麥地裡的野雞叫得多動情啊,那是在呼喚自己的配偶呢;桑林裡的桑葉已所剩無幾,蠶兒開始吐絲作繭,營就自己的安樂窩,找到自己的歸宿了。田野上,農夫們三三兩兩,扛著鋤頭下地歸來,在田間小道上偶然相遇,親切絮語,簡直有點樂而忘歸呢。詩人目睹這一切,聯想到自己的處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開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張九齡被排擠出朝廷之後,王維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進退兩難。在這種心緒下他來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歸,唯獨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羨慕又惆悵?所以詩人感慨系之地說:“即此羨閒逸,悵然吟《式微》。”其實,農夫們並不閒逸。但詩人覺得和自己擔驚受怕的官場生活相比,農夫們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閒逸之感。《式微》是《詩經·邶風》中的一篇,詩中反覆詠歎:“式微,式微,胡不歸?”詩人藉以抒發自己急欲歸隱田園的心情,不僅在意境上與首句“斜陽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內容上也落在“歸”字上,使寫景與抒情契合無間,渾然一體,畫龍點睛式地揭示了主題。讀完這最後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寫了那麼多的“歸”,實際上都是反襯,以人皆有所歸,反襯自己獨無所歸;以人皆歸得及時、親切、愜意,反襯自己歸隱太遲以及自己混跡官場的孤單、苦悶。這最後一句是全詩的重心和靈魂。如果以為詩人的本意就在於完成那幅田家晚歸圖,這就失之於膚淺了。全詩不事雕繪,純用白描,自然清新,詩意盎然。

  王維《渭川田家》點評

  《批點唐音》:晚色妙。《唐詩鏡》:景色依然。《彙編唐詩十集》:唐雲: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王世貞曰:田家本色,無一字淆雜,陶詩後少見。《唐詩歸》:鍾雲:厚風(“野老”句下)。《唐詩評選》: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語,非景語,屬詞命篇,總與建安以上合轍。《古唐詩合解》:《田家》諸作,儲、王並推,寫境真率中有靜氣。《唐賢三昧集箋註》:此瓣香陶柴桑。顧雲:“田夫”二句恬澹。又云:“即此”二句衝古。《網師園唐詩箋》:田家情事如繪(“野老”句下)。《唐賢清雅集》:真實似靖節,風骨各別,以終帶文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