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維> 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及反思

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及反思

王維詩《送元二使安西》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材分】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所著的一首炙人口的送別詩。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敘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即將遠赴陽關時的依依惜別之情。王維的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來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別巨匠心地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洗盡雕飾、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

  【學情分】

  六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比較活躍,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讀自悟方面的學習能力,而且大部分學生喜歡閱讀與背誦大量古詩,常常會在課堂上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來理解詩文內容,談自己的認識。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為什麼能炙人口,流傳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絃,殷勤傳唱,成為送別詩中的極品呢?肯定是有它獨樹一幟之處。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學習程度,我認為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應當以悟詩情為教學主線並把新課程中的教學理念運用到課堂上,併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識和會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朝”“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過程方法目標:藉助註解,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採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激發對祖國詩歌的熱愛,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情景渲染學習法

  對話交流學習法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詩人,解詩題。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唐朝的送別詩,指課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讀,指導好停頓: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釋詩題。

  讀了詩的題目,你明白了什麼?(使是什麼意思?安西在哪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是誰送元二出使安西呢?)連起來說說意思。再齊讀。(評價:讀很有節奏。)

  3、簡介作者。

  詩題讀懂了,那你對於詩人王維又有多少了解?(學生髮言後教師課件出示王維介簡:王維:字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觀詰之畫,畫中有詩。)師讀完蘇軾的評價後說:是這樣的嗎?我們現在就來讀讀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學生自己來介紹作者,可能談到王維的詩集、書畫、古詩。瞭解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特點。】

  二、讀詩句,曉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

  開啟課文,老師有兩個要求:1.自由讀 。2.反覆朗讀,直到把詩讀正確讀的很有味道為止。

  2.指名讀 ,正音。

  【指讀古詩,主要從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入手。讀完後讓其他學生來評價。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盡】

  3.初步解釋詩意。讀了那麼多遍古詩,能告訴我你理解了哪句詩?(此處不要求深挖,學生能說多少算多少)

  【本首詩的意思並不難懂,教師不用對詩歌的意思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讓學生對照著文後的註解去理解。】

  三、品詩句,明詩意。

  1、畫中物

  1)默讀古詩,邊讀邊感受,如果我們為詩配上畫,你覺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從詩句中圈出來。

  2)你想畫些什麼?(邊交流邊板書:朝雨、客舍、柳色、美灑、故人)

  2、畫中情

  預設一:渭城的景

  ①、 過渡語:是呀,味詰之詩,詩中有畫!說說你看到的雨是怎樣的嗎?從哪裡讀出來的?

  ②、 指導朗讀第一句。

  ③、 柳:道路兩旁你又看到了怎樣的柳樹?從哪句話讀出來的?柳色為什麼是新的?

  ④、 指導朗讀第二句。

  ⑤、 雨後,讓我們閉目深呼吸!有什麼感覺?(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讀一二句詩。

  ⑦、 齊讀一二句詩。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圖呀!(師補充板書:圖)

  過渡:楊柳不識人間情,抽枝長葉笑春風。課件出示關於柳的詩句

  ①、 有什麼發現?(都有柳)為什麼他們的送別詩中都有柳呢?你們猜一猜。

  ②、 你覺得王維看到這青青的柳樹,他感受到了什麼?讀一二兩句,談談一二句詩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語皆情語,此時此刻在王維眼中這綿綿細雨僅僅是雨嗎?還是什麼?

  【體會到因這些景物產生的愁緒後教師又可以採取層進式的引讀,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小雨還在下著,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詩人選取這些景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預設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樣的地方?(學生自由發言)

  ③、 課件出示地圖。

  【明確這幾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課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圖,這距離大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元二遠去千里之外,與王維從此天南海北,詩人怎能不留戀呢?這是地域上的距離帶來的離別感傷。】

  ④、 課件出示安西陽關的圖片,(師:除了沙漠還是沙漠,除了戈壁還是戈壁.)看了圖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詞?

  ⑤、 出示課件。

  ⑥、 對比評讀,(課件出示)

  【引導學生想象兩地生活的差異: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呢?黃沙滿天!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呢?滿目荒涼!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呢?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由此,教師第三次採用層進式的引讀,這樣的設計,對安西和渭城作了濃墨重彩的強烈對比。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