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通用3篇)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通用3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安石改詩》讀後感(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一個關於古代宋朝的大詩人王安石的故事——《王安石改詩》。讀完後我受益非淺。

  王安石是北宋很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是個很有學問的人,也還是北宋的大詩人。但在一次改詩時出了失誤。

  據說,當時南方有一個詩人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明月當空叫,黃犬臥花心。”這一句王安石看了以後覺得很可笑。自言自語道:“明月怎麼能叫呢?黃狗又怎麼能我在花中呢?”於是他信手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犬臥花蔭。”

  他自己以為很好了,其實改錯了。原來那位文人的家鄉有一種鳥叫“明月”,明月叫出的聲音很動聽,還有一種蟲叫作“黃犬”,黃犬常在花之中飛來飛去。

  王安石不瞭解情況所以改錯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在瞭解了情況的前提下,才能把一件事做好。平時我們注意觀察生活的小事情,也能寫出很多好的作品來。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2

  王安石是宋代大詩人,他對詩作中的`每一個字眼都精雕細琢,反覆推敲,就如《王安石改詩》這篇文章中所講的。

  文章主要記敘了王安石對“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反覆修改了十多次才確定了用字。

  對於一個可有可無的字眼,也許我們不會浪費甚多時間,敷衍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大致意思就是那樣。但對於王安石來說就不一樣了——雖然是一個可有可無的字眼,但也要精雕細琢,反覆推敲,要讓每一個字都完美無憾,才能達到應有的意境。

  生活中有些細節,我們注意到了嗎?“細節決定成敗。生活中處處需要留心,處處都是細節。雖說“人無完人”,但畢竟“不完美”的人的程度已是不同的——“接近完美”or“接近不完美”。

  “接近完美”的人幾乎會注意到每一個可見而又微小的細節。比如我們班有個同學,他是每一個細節都要扣到完美的人——字不好看,練!英語發音不標準,朗讀!作文語言表達不生動,積累練習!……總之每一項都得精益求精。但一天只有24小時,除了學習時間、吃飯、睡覺時間,所剩時間不到四分之一。在這四分之一的時間裡,你要休息,剩下的時間更是一瞬即過。但,為了接近完美的人,你必須把每一分鐘都緊緊抓住,即使它一瞬即過。

  不注意細節的人大大咧咧,什麼瑣事都不在意。什麼字不好隨它去,成績不好也隨它去。總叫周圍的人不要注意那麼多細節。可是細節等於問題,問題一個一個地摞過來,那你的懶惰與缺點也就暴露無遺了。

  “細節決定成敗”這句話真沒錯!王安石作為一個大作家都要對一個可有可無的字眼精雕細琢,那我們可以向他學習,做好每一個細節,邁好人生每一步。

  《王安石改詩》讀後感3

  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春二月。當時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在奉詔進京的途中舟至瓜洲,夜間停泊。此時,詩人雖身在瓜洲,但心仍然依戀著江寧故居,因此,詩人寫下了這首著名的。抒情小詩。

  詩文中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曾經過了多次修改。(南宋洪邁《客齋續筆》卷八對該詩草稿的修改過程有記載。)最初用“到”,後改作“過”。又改作“入”,再改作“滿”,這樣一改再改,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

  八百年來,無數詩人、教師、評論家不斷稱譽這個綠字改得好。然而詩人何以要這樣一改再改呢?

  “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全詩的主題,“綠”字用在這裡可謂是點睛之筆,其色鮮明,由原來的形容詞變為動詞,喚起了江南一片春色,喚起了聯想,引起了思歸的念頭,這與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照應。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教學參考書》上這樣說:“一個‘綠’字把春風給江南坡上了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地寫了出來。”

  《王安石改詩》這個故事給我們以極大的啟迪:

  一首詩,一篇文章都需要作者傾注大量心血,需要對字、詞、句進行精心地錘鍊方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