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

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

王安石元日詩的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永珍更新的動人景象,下面為大家分享王安石元日翻譯及賞析,一起來看看吧!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

  陣陣轟鳴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歡樂地暢飲著新釀的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賞析

  元日,即舊曆正月初一。元是始的意思,正月初一是一元之始,所以稱為“元日”。這是一首詠節序的詩。

  這首詩從除舊佈新、追求進取立義。但詩而上全用元日物色:爆竹、屠蘇、新桃、舊符等等。“爆竹”句說,通宵達旦的爆竹,迎來了元日第一個早晨。“春風”句說,祛寒除病的屠蘇酒,不用溫燙,春氣已經把涼冷逼走了,現在人們只須盡情歡飲。“千門”句和“總把”句說,待到彤彤的朝日照進千家萬戶的時候,每家的門戶上都插上了新桃符,換掉了舊桃符(“新桃”、“舊符”即新桃符、舊桃符,互文省字結構)。這些話,說來全不費力,似乎一點也不經意,但這裡也還是有經營的匠心的。須知前三句淡淡的話頭,都是鋪設,都是給第四句做準備的。第四句的“總把”,這兩個上聲字,要讀得重而沉實。詩意全在這一句。雖然句子字面上用了元日的物色人事——插新桃符,換舊桃符,但其含義是很深刻的。“新桃”意味著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設計,新的生活。在除舊佈新的新的一年的開頭,人們就應該下決心爭取進取——這就是“總把新桃換舊符”一句的深刻涵義。“總把”句好像是個忠心的教喻或勸導,喚醒人們可能鬆弛或者沉睡了的意識——去追求新生、追求進取。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還表現了他這個曾經是宰執人物的寬宏博大胸懷。他在宋神宗熙寧二年至九年(1000-1076),除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退居金陵而外,擔任著宰相之職。這首《元日》詩,是否作於這個期間,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這是他後期的詩作無疑。這時候,他政治上成熟,人情練達,有“千門萬戶”的思想感情是不奇怪的。“千門萬戶曈曈日”,他要把幸福和溫暖送進千門萬戶中去,而不是一身之安、一家之樂,這胸襟多麼宏大!

  王安石晚年,喜作小詩,淡雅精絕,人稱“王荊公體”。比他稍晚的黃庭堅最讚賞王安石的這些小詩,並說:“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詠之,便覺沆瀣生牙頰間。”(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宋詩鈔》的編者、清代的吳之振說:“安石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含蓄……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安石遺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閒澹之中。”惟其所向,不為含蓄,深婉不迫,閒澹有旨,這就是王安石五、七言絕句的'特點,亦是此首《元日》詩的藝術特點。

  此詩描寫春節除舊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聲送走了舊的一年,飲著醇美的屠蘇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家家門上的桃符都換成了新的。

  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代替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著“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

  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透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延伸閱讀:王安石軼事

  1、尋求生花筆

  江西撫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負籍遠遊,曾挑著書箱行李,從家鄉臨川,來到宜黃鹿崗薌林書院求學。在名師杜子野先生指導下,他勤奮苦讀,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得知李白夢見自己所用的筆頭上長了一朵美麗的花,因此,才思橫溢,後來名聞天下。於是他拿著書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間難道真會有生花筆嗎?”

  杜子野正色道:“當然有啊!事實上有的筆頭會長花,有的筆頭不會長,只是我們的肉眼難以分辨罷了。”

  王安石見杜子野先生如此認真,便道:“那麼先生能給我一支生花筆嗎?”

  於是,杜子野拿來一大捆毛筆,對王安石說:“這裡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筆,究竟是哪一枝,連我也辨不清楚,還是你自己尋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學生眼淺,請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著鬍鬚,沉思片刻,嚴肅地說:“你只有用每枝筆去寫文章,寫禿一支再換一支,如此一直寫下去,定能從中尋得生花筆。除此,沒有別的辦法了。”

  從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導,每日苦讀詩書,勤練文章,足足寫禿了五百枝毛筆。可是這些筆寫出來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說還沒有從中找到“生花筆”。他有些洩氣,於是又去問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麼還沒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筆呢?”

  杜子野沒有說什麼,飽蘸墨汁,揮筆寫了“鍥而不捨”四個大字送給他。

  又過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給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筆都寫禿了,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筆寫了一篇《策論》,突然,他覺得文思潮湧,行筆如雲,一篇頗有見地的《策論》一揮而就。他高興得直跳了起來,大聲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筆了!”

  從此,王安石用這枝“生花筆”學習寫字,接著鄉試、會試連連及第。以後又用這枝筆寫了許多改革時弊、安邦治國的好文章,被後人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智勝廚師

  王安石小時候,住在臨川城內的鹽埠嶺,離他家不遠的街口有一家麵館。王安石每天上學都要從這家麵館門前經過,並經常在這裡吃早點,久而久之,和麵館的老闆夥計都相識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這家麵館吃麵。進門後,揀了個座位坐下,老闆、夥計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給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見後進門的人都吃上了面,便問跑堂的夥計:“師傅,我的面做好了麼?”夥計答道:“就來。”不大一會兒,只見跑堂的夥計手中拿著一雙筷子交給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麵做好了,大師傅說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計效,徑直來到廚房,只見灶墩上放著一碗熱氣騰騰的肉絲麵,滾燙的麵湯快要溢流碗外,大師傅笑眯眯地對王安石說:“伢仔,這碗麵是我特意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別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潑了一滴湯,算你白吃,不要錢。”王安石問:“此話當真?”大師傅說:“偌大的一個麵館,還出不起一碗麵麼?”好一個王安石,主意還真不少,只見他用筷子輕輕地往碗裡一伸,把麵條挑了起來,碗內自然只剩一半碗湯了。就這樣,王安石左手端起湯碗,右手拿著筷子挑起面,順順當當地把一碗滿滿的熱麵條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麵館裡的人都翹起大拇指稱讚道:王安石真神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