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王安石> 王安石改字閱讀答案

王安石改字閱讀答案

王安石改字閱讀答案

  引導語:有關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大家知道哪些?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相關的改字閱讀答案資訊,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王安石改字的文言文介紹

  這是一段文言文,出自宋代劉斧《青瑣高議》。《青瑣高議》是一本以宋代為時代背景的文言文小說,全書共有148篇,不僅有志怪內容,更有記錄傳奇,異聞,記傳等內容,涵蓋面廣,內容很豐富,涵蓋了生活及社會的方方面面。對於當世後人影響巨大,是一部傳奇類作品。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記述王安石的。

  引原文:

  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王安石是著名的詩人,其創作的《泊船瓜洲》深得後人的喜歡,其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更是千古佳句,流芳百世,但是殊不知創作這部作品時,王安石下了多大的心思。

  上文意思:王安石的一首絕句詩中這樣寫道:“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首作品期間還有一段典故。在蘇州一戶進士家中發現了這首詩的草稿,本來事春風又到江南岸,但是作者不滿意圈掉換成了到,但是又覺得不妥,於是又換成“入”,後改成“滿”,作者羅列了10多種可能,最終從裡面挑出了“綠”字,成就了現在的佳作。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

  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寫作態度,他為了一個字斟酌數十遍,最終定稿,十分注重垂煉字句,這是一種對藝術的執著,值得後人學習鑑賞。

  王安石的詩作賞析

  王安石的詩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以1076年為分界線(就是王安石罷相階段),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風格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和區別。

  前期(1076年之前):

  前期王安石的詩擅長說理,而且有著十分明顯的傾向性,其題材主要是針對社會問題,王安石的作品將社會中那些重大而尖銳的問題進行了反饋,同時體恤民情,關注民生,替百姓抱不平。

  1、揭示腐敗題材的

  代表作品:《感事》《兼併》《省兵》等

  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等不同角度揭示北宋王朝的社會矛盾,將積弱積貧,腐敗等矛盾揭露無疑,對官僚地主兼併土地的真實內部得以揭露,從而為民擔憂,展現其憂國憂民之態。

  2、描寫民怨

  代表作品:《收鹽》《河北民》等

  將底層百姓飽受壓迫和剝削的現實進行了揭露。

  3、抨擊文學

  代表作:《試院中》《評定試卷》等

  表達王安石對封建科舉制度的不屑與懷疑,主張要培養實幹型的人才。

  後期是王安石罷相後,罷相後的王安石過的是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這時候經歷了大風大雨,世態炎涼,心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王安石的詩風格也有了很大的轉變。晚年的他過上了山水田園的生活,所以作品以寫景,詠物居多,這和前期的政治詩有了很大的不同和轉變。

  王安石的詩後期有著一種閒適之感,雖然內容狹窄,但是其情感細膩程度卻不狹隘,雅麗精絕,脫去流俗。表達了作者對於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代表作:《泊船瓜洲》《江上》《梅花》《書湖陰先生壁》等。

 

  王安石改詩

  南北朝詩人王籍存詩僅兩首,有名的《入若耶溪》是其一:“艅艎(小舟)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陰霞生遠岫,陽景逐迴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遊。”

  這是作者任湘東王參軍時遊會稽若耶溪所作。若耶溪在紹興市南邊,風景優美宜人,“水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水經注》),本詩就是王籍的一幅寫真。詩人面對這幽靜恬淡優美如畫的風景,感嘆碌碌仕途、倦而生悲,產生歸隱的念頭。

  詩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兩句轟動詩壇,成了傳頌千古的名句。

  可是,宋代詩人王安石卻認為這兩句詩不合情理。於是便把“鳥鳴山更幽”改為“一鳥不鳴山更幽”,並特意寫入他的`《鐘山絕句》詩中:“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一天,黃庭堅來訪。兩人對飲論詩,談得十分投契。王安石拿出他改的詩給黃庭堅看,黃看後,哈哈大笑說:“老兄這一改,倒真是點金成鐵了。”

  黃庭堅走後,王安石悶悶不樂。他反覆吟詠比較,終於領悟到王籍那兩句詩精妙之所在──巧妙地揭示出山林中“蟬噪”、“鳥鳴”與“林靜”、“山幽”對立統一的藝術境界。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第一冊中,對這兩句點評說:“寂靜之幽深者每以得聲者襯托而愈其深。”這就是藝術的辯證法。

  王安石既已領悟了王籍名句的精妙,自然便對黃庭堅批評他改的詩是“點金成鐵”欣然接受了。但他又嫌那兩句詩犯了“合掌”之弊,上句與下句對仗不工。噪、鳴都是動;靜、幽都是靜。上下兩句都是“動中有靜”,不大合律。於是,他又推敲琢磨,最後改成“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才滿意了。

  王安石這一改,上句“靜中有動”,下句“動中有靜”,看起來工是工了,但卻未必有王籍所描繪的山林寧靜幽謐的境界。且王籍此詩雖已具律詩雛形,但它畢竟還不是律詩,因此,用唐代律詩對仗的規律來評說,似乎也不太合適。

  無獨有偶,相傳蘇軾有一次造訪王安石,但見書房擱著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犬臥花心。

  蘇軾撫掌大笑,明月如何能叫?哪有這麼大的花能臥下一條狗?於是提筆將這兩句改為:明月枝頭照,黃犬臥花蔭。

  蘇軾改後自以為得意,便不辭而別。

  後來,蘇軾被貶謫儋州(今海南省儋縣)。發現那裡有一種叫“黃狗花”的植物,其花酷似黃犬;又有一種叫“明月”的小鳥,喜歡於月明星稀時鳴叫。蘇軾恍然大悟,知道由於自己的孤陋寡聞,改錯了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