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題西林壁> 《題西林壁》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題西林壁》優秀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優秀教學設計範文

  設計理念: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1084年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結合本單元的主題“觀察與發現”,結合新課程的學習標準,結合古詩這一特殊題材的學習要求:在反覆誦讀的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領略廬山美麗風光。藉助感悟詩意,觀察圖片,明白“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除此之外,還特意安排了課下練筆和詩配畫。本節課旨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的基礎上,力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孩子領悟哲理稍有難度,應藉助多媒體深入淺出地引導。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學習古詩的方法。

  2、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吟誦古詩。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誦讀,感悟古詩的.韻律美。

  2、利用多媒體,體會古詩意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明白詩中蘊含的哲理“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2、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激發學生對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吟誦古詩,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

  感悟詩中蘊含的哲理。

  課前準備:

  (1)師生收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

  (2)多媒體課件、音樂以及板書卡紙。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匯入課題

  親愛的孩子們:我們已經學過好多古詩,看到這幅美麗的西湖圖畫,你會想到哪首詩呢?《飲湖上初晴後雨》《望天門山》《望廬山瀑布》(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回憶吟誦古詩)。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把廬山瀑布的壯美描寫得淋漓盡致。北宋大文豪蘇軾也曾經遊覽廬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歌,讓我們跟隨著蘇軾的腳步一起走進《題西林壁》,去觀賞那充滿神秘的廬山風光吧,板書課題。5《題西林壁》[宋]蘇軾

  二、檢查預習,共同交流

  (1)出示課件:走近蘇軾

  (2)出示課件:解詩題,請生回答。

  三、範讀古詩,讀出韻味

  四、欣賞美景,領悟哲理

  1、老師出示課件,分別引導學生體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師:展示課件:此時我們來到廬山面前,從正面看,看到了什麼?

  生:連綿不斷的山峰。

  師:展示課件:從側面看,我們看到了什麼?

  生:高聳入雲的山峰。

  師:“嶺”和“峰”有什麼區別?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剛才看到的畫面嗎?

  生:展示。

  師:看到這幅畫面,你會想起那句詩?

  生:回答。讀,再讀。

  師:(出示遠近高低的圖畫)我們再來欣賞這幅圖畫:仔細觀察,展開想象,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美景?

  師逐一引導,學生賞景。

  師:看到這幅畫面,你會想起那句詩?

  生:回答,讀、再讀。

  2、出示課件,藉助註釋回答問題。

  (1)參看註釋,學生小組內交流學習。

  (2)請生展示,回答課件問題。

  (3)請生完整概括,運用關聯詞。

  (4)學生讀詩句,老師運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感悟哲理。

  (師: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貼上板書:“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讓我們帶著這份心境,再好好地讀讀這兩句吧!然後請生展示。

  五、賞景悟理,課下練筆

  1、師:親愛的孩子們,我們觀賞著美景,吟誦著詩歌,不知不覺,就來到了廬山深處展示圖片:

  賞景悟理:(溫馨提示:選擇一種寫下來即可)

  1、廬山奇秀甲天下,如果你是一位導遊,你會怎樣向遊客介紹廬山?

  2、題詩作畫。

  六、老師寄語, 激發興趣

  親愛的孩子們,廬山之旅就要結束了,可是我們追尋詩詞的腳步永不停歇? !願古典詩詞化作絲絲春雨,滋潤我們求知的心;願古典詩詞化作盞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哲理:旁觀者清 當局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