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歌的特點
引導語:陶淵明擅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其潔身自好,不願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安天命”等消極思想。下面就是有關他的詩歌的特點分析材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陶淵明田園詩多表現隱逸的思想和生活:
一、藝術風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雋永。
清人方東樹曾說:“讀陶公詩,專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煩繩削而自合。”①四個“真”字,可見他的田園詩真實感之強,自然氣之盛。從整體來看,他所作田園詩的題材和內容多來自歸隱後的田園生活。如: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既耕亦以種,時還讀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歡然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二、藝術境界上高遠拔俗、天然渾成。主要體現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統一上。
詩歌創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了情的理更是索然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詩中景、情、事、理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無盡的美。
三、語言上自然本色、精練傳神。
陶淵明具有豐富的人生思想,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陶淵明的田園詩不用華麗的詞藻來修飾,不用像雕刻家那樣精雕細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從而達到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的詩意境高遠,詩句中所蘊含的意思也奇異巧妙,真是巧奪天工,而不見斧鑿之痕!
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內容豐富,意韻深厚,藝術風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雋永;藝術境界上高遠拔俗、天然渾成;語言上自然本色、精練傳神。尤其是田園詩這種新題材的開創,創造了中國詩歌意境中一種新的審美型別,一種韻味醇厚而又樸實無華的平淡之美,成為“開千古平淡之宗”。為後人的詩歌創作創造了一個新的發展空間,有力地推動了以後歷代詩歌藝術的發展,實在是功不可沒,繼而在文學史上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
陶淵明詩歌風格分析
(一)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詩歌的題材豐富多樣。有詠懷詠史詩,或以組詩的形式寫成,或偏重吟詠古代人物,如《飲酒》、《雜詩》、《擬古》、《詠貧士》、《讀山海經》等。有行役詩,多作於其宦遊期間,詩作除了悲嘆仕途的艱辛和對為官的厭倦外,還表達一種思念田園和渴望歸隱的情感。有贈答詩,平凡的場景寄寓著真摯的友人之情。陶淵明的詩歌創作最多的還得數他的田園詩,“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的題材,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並真切地寫出躬耕之甘苦,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人。”筆者僅就他的田園詩談談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
陶淵明自幼熱愛田園,仕途心繫田園,棄官迴歸田園,晚年終死田園,田園情結伴隨他的一生。他的田園詩寫田園景緻和田園生活。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歸園田居》其一),近景、遠景、靜態、動態、狀物、抒懷,一派自由恬靜的景象,在現在看來,算得上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環境了。田園詩有的寫農村的自然美景,“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巔列”(《和郭主簿》其二);有的寫農村生活的清貧簡樸,“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正夏長風急,林室頓燒燔。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戊申歲六月中遇火》);還有的寫農村生活的悠然自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聞君何能而,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
陶淵明所描寫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要麼是遠遠近近的村落、高高低低的房舍、大大小小的庭院、縱橫交錯的田壟;要麼是山巔的青松、籬下的秋菊、雜亂的艾草、豐收的早稻;要麼是清清溪流、裊裊炊煙、片片浮雲、陣陣南風……這些人人可見的事物在陶詩中不再平淡無奇,陶詩中的山水田園都注入著詩人的主觀情感,人境之間的物與人融為一片,詩人的性格和情感也藉助平淡的外物襯映出來,構成特有的田園情趣。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恬靜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