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引導語:陶淵明的詩可以概括為哲理、述懷、田園三部分,大約60首左右,其中田園詩就有30首,佔有二分之一的比例。下文是小編整理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的資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陶淵明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以來最傑出的詩人,也是傑出的詞賦家與散文家。特別是他的田園詩,為中國詩歌開闢了新的意界,融情、景、理為一體,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樸素自然。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於爽朗之勝,陶淵明的詩多用白描的手法,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煉,具有獨特風格。

  陶淵明的詩可以概括為哲理、述懷、田園三部分,大約60首左右,其中田園詩就有30首,佔有二分之一的比例。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中國詩歌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陶淵明有中國“田園詩人”奠基人之稱,是中國詩歌田園詩派的鼻祖。在玄言詩瀰漫的東晉詩壇上,獨樹一幟,為詩歌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隋唐以後大批以田園詩創作著稱的詩人和詩作陸續湧現,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的詩歌產生於東晉未年,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環境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絡。在東晉門閥士族制度的存在下,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一部分不滿現實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於是棄官歸隱,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諦,尋求個人安生立命的場所,漸漸與統治集團有了距離,因而更接近於廣大勞苦大眾。陶淵明就是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傑出代表。使他產生歸隱的另一方面也是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徵反映: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閒適優雅。所以陶淵明田園詩歌的產生有其強烈的個人生活閱歷與思想感情基礎。年少時的農村環境,家鄉故園風光為他的創作提供了養分與佐料。他後半身更是長期生活在農村,接觸的大多是田野農夫,談論的也是瓜果蔬菜。所有這些為他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當然這也就他從少就有志向于田園詩歌創作分不開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之一),道出了他從小就喜愛“丘山”的志向。“望雲漸高鳥,臨水愧游魚”(《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表達他從尚自由的秉性。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

  詩境與詩心的渾融:陶淵明的詩歌常選用典型的景色畫面,濃情寓於景,含蓄地表達作者的高潔志向,繪形繪色,詩情畫意,生機盎然,悅人耳目,詩人常常把自身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融合在一起,渾然一體。陶淵明最為經典的那首《飲酒》其五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詩中反映了陶淵明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悠遠的心境,純潔的秋菊,高峻的南山,自由的飛鳥等都寄託了作者安貧樂道的操守與清純高潔的理想。王安石對此詩大加讚賞,曰:“有詩人以來無此句”。

  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言傳聲播,自然立現。在陶淵明自己心裡構成一道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通篇沒有工巧的詞句,而是寓理於情,融情入景,意到筆隨,充滿了情味、理趣。給讀者的,不僅是藝術上的享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啟迪。

  陶淵明詩歌不管是描寫景物,還是敘事,都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他無意於模山範水,也不在乎什麼似與不似,只是寫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淵明詩歌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經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色彩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陶淵明的田園詩在清新中帶著閒逸,在動靜描寫中,透出幽幽禪意。如前引的《歸園田居》其一中,我們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是寫靜景,村落中的幾縷炊煙,聽見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是寫動景,這種動中觀靜、靜中意動的藝術構思,使詩人與外界景物始終保持相當的距離,從而顯示了一種悠閒、從容、超然物外的心境。陶淵明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觀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在這情趣的畫面中跳動著生命的氣息。鍾嶸《詩品》在論及陶淵明時說:“其源出於應璩,又協左思風力。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直。至如“歡言醉春酒“,“日暮天無雲“,風華清靡,豈直為田家語邪!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也。”

  平淡與醇美的統一:陶淵明詩歌的好處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著熾熱的思想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這正和陶淵明的為人一樣。因此讀來韻味雋永,越讀越覺的它美。試看《勸農》詩中的一節:熙熙令音,猗猗原陸。卉木繁榮,和風清穆。紛紛士女,趨時競逐。桑婦宵興,農夫野宿。這裡呈現出一幅和平的農作圖,蘇軾《評韓柳詩》中說“兇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陶淵明詩歌樸素的衣著妝裹著豐美的姿容,貌似枯槁而內在豐腴,這就使他的詩能寓丰采情味於平淡之中。所以蘇軾又說:“淵明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這種平淡自然是耐人咀嚼回味的。

  高遠拔俗、天然渾成的藝術境界。陶淵明的詩歌意象看似平淡無奇,然卻創造了高遠拔俗的藝術境界。其詩的主旨在於寫意,在於表達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體悟,而寫景、敘事只是為意造境。陶淵明的詩歌的許多作品達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統一。如《歸鳥》詩,全篇寓意明顯,這隻倦飛的歸鳥,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徵。歸鳥的一舉一動,都體現著詩人的'思想和性格,詩中的每一項景物,無不帶上陶淵明的感情色彩。又如《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一章,無法說是田園詩還是詠懷詩、哲理詩,因為詩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滲透,互相襯托,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欣賞,都能領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無盡的美。四,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語言。陶淵明的詩歌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他善於提煉日常生活口語入詩,沾染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也常用比喻、象徵、寄託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語化。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之五)。這幅在南山襯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詩人的會心感受下呈現在眼前。在這首詩中,“見”字型現了全詩的神韻。“見”字之妙在於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詩人採菊時偶然的視線觸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

  陶淵明詩歌的思想內容及藝術成就

  陶淵明作為魏晉南北朝最最負盛名的作家,他的詩沿襲魏晉詩歌的古樸作風而進入更純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標誌著古樸的詩歌所能達到的高度。他繼承了古代農事詩的優良傳統,擴大了詩歌題材,並在思想藝術上有了新的突破。他的詩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開創了田園詩這種新題材的作品,將人生的哲理與自然的美融為一體,為詩壇增添了一抹生機。陶淵明,字元亮,入宋以後更名潛,號五柳先生,還有陶彭澤、陶徵士、靖節先生等稱。陶淵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仕”兩種思想。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導著年輕的陶淵明選擇他的人生目標,但這種目標並不固定長久,時斷時續的13年官場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證。當無法融入現實世界時,陶淵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漸顯現,成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導方面。越到後來,這種思想特徵越突出,他的這種性格也越成熟、越堅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潤下,陶淵明將這種精神旨趣寫入詩歌,創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園詩,開創了詩歌的一片新天地。陶淵明的文學創作,在詩歌、散文、辭賦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詩歌。陶淵明的詩現存一百二十多首,題材上主要有:田園詩、詠懷詩、詠史詩、行役詩、贈答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還是他的田園詩。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創作田園詩的第一人。田園詩是他為中國文學增添的一種新的題材,陶淵明以自己的田園生活為內容,真切寫出了躬耕之甘苦。陶淵明的田園詩的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描寫田園風光恬美靜穆,歌頌田園生活的自然純樸和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陶淵明在極端黑暗的社會里,卻堅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終於使他同統治階級上層社會完全決裂,回到田園中來。他寫下了大量的田園詩。他的田園詩充滿對汙濁的社會的憎惡和對純潔的田園的熱愛。如《歸園田居》其一,充滿了逃離樊籠、獲得自由的欣喜之情。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讚美並未直接說出,而是透過對草屋矛舍、榆柳桃李、遠村飲煙、雞鳴狗吠的白描,流露出對田園風物的由衷喜愛和深切依戀。

  讀者亦可體味出詩人那純淨的心地和平靜的心境,與簡樸恬靜的田園風光交融為一了。二是寫閒居生活的樂趣,表現與下層人民的真實情感。他的田園詩有的著重寫躬耕的生活體驗,只是其田園詩最有特點的部分,也是最為可貴的部分。士大夫親身參加農耕,並用詩寫出農耕體驗的,陶淵明是第一人。如《移居》二首,與素心淳樸之人的交往,

  使詩人得到極大快慰。由“相思”到“言笑”,和農民之間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他們談論的,沒有世俗官場的爭名逐利、勾心鬥角,而是農事家常。作為一個士大夫,陶淵明親自參加勞動,與下層人民包括農民和一些隱居的知識分子、小官吏等,都建立了友誼。因此,他的這些田園詩是閃爍著進步的思想光輝的。三是反映了農村的凋蔽和自已的窘困。陶淵明歸隱前的家境就不怎麼好,而棄官歸田後,生活就越來越困苦,後來竟窮到“飢來驅我去”的乞食地步;由於與農民共同勞動,接觸到農民,便了解到天災人禍給農民帶來的痛苦。如《乞食詩》裡寫道:“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扣門拙言辭”。這是詩人體驗飢餓生活最深切、最慘痛所發出來的呼聲。他刻畫個人飢餓生活的形象,也是廣大勞動人民飢餓生活形象的縮影。這類詩數量不多,但是也表現了陶淵明歸田以後所見到的在戰亂和災害之中的農村凋敝、淒涼的景象和他自己十分難堪的遭遇,以及在貧困中決不退讓屈服,表現了高尚的氣節骨氣。四是構建桃花源式的社會理想藍圖。這主要是體現在他的《桃花源詩》中。“桃花源”這個空想社會,本身就是對當時晉代社會政治的徹底否定。

  陶淵明的筆下的“桃花源”對後世的影響是強烈的、積極的。表現了詩人厭惡戰亂,反對剝削壓迫,追求理想的進步思想,反映了廣大農民希望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自然,不僅是陶淵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詩歌的總體藝術特徵。他作詩有馳譽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觸就訴諸筆墨,既無矯情也不矯飾。陶淵明詩聲吻和節奏舒緩而沉穩,並多用自省式的話語坦誠記錄自己內心的細微波瀾,純是感情的自然流露。陶淵明詩歌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還是他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具體地說,陶詩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是情、景、事、理的渾融,平淡而有意境。陶淵明描寫景物並不追求物象的形似,敘事也不追求情節的曲折,而是透過人人可見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達高於世人之情,寫出人所未必能夠悟出之理。陶詩重在寫心,寫那種與景物融而為一的、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而其筆下的“理”,也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含著生活的情趣。這種帶有他濃厚感情色彩的景物,就最能夠表現他的思想情感。陶詩中往往寫的是最平淡的事物,卻能顯示出不平常的詩意,不平常的意境。第二,是平淡而又淳厚,平淡中見警策,樸素中見綺麗。這主要是說陶淵明詩歌的語言風格。陶在陶詩裡,一切如實說來,都是極普通的田家語,甚至很少用形容詞,只是白描,樸樸素素。而這種語言又不是未經錘鍊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

  但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卻具有著淳樸渾厚的感情、濃郁的生活氣息,含有豐富鮮明的形象,讀來韻味雋永。第三,是平淡與豪放。這是指陶淵明詩歌風格的多樣性。由於詩歌的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他的田園詩顯現出來的是閒散沖淡,而一些詠史等詩卻是豪放有力。在我們眼中,陶淵明的詩既是一代人無聲的抗爭,又是一曲蒼涼的悲憤之歌,也是他恨世厭俗的鐵骨發出的錚錚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詩情在今天對於我們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他的田園詩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藝術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別是在描寫農村風光和田園生活上,別開生面,以其強烈的藝術魅力,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在他的筆下,田園、勞動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審美意義。他開創的詩歌傳統,被後代許多詩人繼承和發揚。總之,陶淵明的田園詩在今天,仍有不可替代的審美價值,倍受現代人們的關注,並應值得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