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集卷之六記傳贊述《箕子》

陶淵明集卷之六記傳贊述《箕子》

陶淵明集卷之六記傳贊述《箕子》

  引導語:箕子,名胥餘,殷商末期人,是文丁的兒子,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官太師,封於箕,在商周政權交替與歷史大動盪的時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違衰殷之運,走之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其流風遺韻,至今猶存。下面是小編收集的該陶淵明集卷中的該人物的詩《箕子》,歡迎大家閱讀!

  箕子(1)

  去鄉之感(2),猶有遲遲(3)。

  矧伊代謝(4),觸物皆非。

  哀哀箕子,雲胡能夷(5)?

  狡童之歌(6),悽矣其悲。

  [註釋]

  (1)這一章述評箕子,表現改朝換代後的悲哀。箕子:名胥餘,殷紂王的大臣,任太師。紂王淫亂暴虐,殺少師比干。箕子恐懼,佯裝瘋顛,做了奴隸,被紂王所囚禁。周武王滅商,才把箕子釋放。(事見《史記。殷本紀))

  (2)去鄉:離開故鄉。

  (3)遲遲:形容不忍離去而前行遲緩的.樣子。

  (4)矧(shěn審):況且,何況。伊:語助詞,無意義。代謝:指改朝換代。

  (5)雲:句首語助詞,無意義。胡:何。夷:平。

  (6)狡童之歌:指箕子所作《麥秀》之詩。《史記。宋微於世家》:“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墟,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位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

  [譯文]

  離開家鄉那種感情,尚且依戀難以捨棄。更何況是改朝換代,眼前一切總覺其非。箕子哀傷無限悲痛,心中如何才能平息?感慨所作《麥秀》之詩,哀傷淒涼深表其悲。

 

  陶淵明的生平簡介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彭澤)人。陶淵明生活在政治環境異常複雜的晉宋易代之際。其族望和家世,據《陶徵君誄》雲:

  “嗟乎若士,望古遙集。韜此洪族,蔑彼名級。”

  這裡所稱“洪族”是指陶淵明的曾祖大司馬陶侃而言。陶侃為晉代勳臣,故稱“洪族”。雖曰洪族,其實與南遷的北方累世士族相比,並不顯赫。陶侃就曾被人蔑稱“奚狗”,並長期被懷疑和監視。陶淵明以勳臣後裔而衰落為“寒門”,得不到應有的祿位,所以“韜此洪族,蔑彼名級”,可見其本出自世家而澤不及身。筆者以為,其遭遇與南北士族的身份不同有些關係。在門閥統治森嚴的東晉時代,身為庶族的陶淵明在“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擬古》)“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與“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兩種彼此矛盾的願望中,徘徊於出仕與歸隱的人生道路。

  公元393年,陶淵明29歲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辭職。《飲酒》第十九首透露了他這次出仕的情況:“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陶認為“志意多所恥”是羞恥的行為,終以辭職。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正是其當時的心情寫照。次年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藕耕。投冠旋舊虛,不為好爵縈;養真衡門下,庶以善自名。”正值陶淵明猶豫之際,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藉故回鄉。

  陶淵明再次出仕是在他近四十歲時,《榮木》一詩中說到:“先師遺訓,雲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謂。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不敢至!”時至劉裕起兵討伐桓玄,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第二年,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

  陶淵明一生雖幾次出仕,但他與世俗是那樣格格不入,在混跡於官場時,總充滿悔恨的心情,而他所作《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與官場永訣,以躬耕終老。歸田後,陶淵明的性情與田園自然的契合,使其所作詩篇大放溢彩。他作《歸園田居五首》,描繪出閒適自得清新自然的田園生活畫卷。其四言詩傑作《歸鳥》,借鳥兒眷戀林木,倦飛知還,道出詩人歸隱真意。《飲酒二十首》則表現詩人對現實和人生的深刻思考體現詩人淳真自然的藝術風格。第十九首:“拂衣歸田裡……亭亭復一紀”。“一紀”是十二年,此時詩人已歸田十二年。然而,自辭彭澤縣令歸田以來,陶淵明雖一直過著隱居生活,但他並不能忘懷一切,《雜詩》其二有云:“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光陰如梭,壯志難酬的悲哀,深沉萬分。晚年的陶淵明還是關注社會與政治的,公元417年,劉裕北伐收復長安,滅後秦,業已五十三歲的陶淵明寫下《贈羊長史》一詩云:“聖賢留餘跡,事事在中都。豈忘遊心目,關河不可逾。”抒發了對收復中原與三秦的欣慰之情。五十六歲所作《讀史述徽章》和五十八歲作《讀山海經》組詩,都寄託了豪情壯志。而五十九歲所作《詠二疏》、《詠三良》、《詠荊軻》,名為詠史,實為述懷,均表明晚年的陶淵明壯志未消,理想猶存。劉裕代晉,現實的黑暗政治使他不滿,而他又無力改變,於是他幻想出理想國——“桃花源”。陶淵明從二十九歲出仕到六十三歲去世,雖然貫穿著仕隱的矛盾,但其壯志從未泯滅。

  陶淵明的作品,在他生前流傳不廣。(梁)蕭統加以蒐集整理,編了《陶淵明集》,併為之寫序、作傳。蕭統所編陶集雖然已經佚失,但此後的陶集,如已佚的北齊陽休之本、北宋宋庠本、北宋僧思悅本,以及今存的一些宋代刻本:如汲古閣藏十卷本、曾集刻本,都是在此基礎上重編而成的。陶淵明的作品今存詩121首,賦、文、贊、述等12篇,另有一些作品的真偽還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