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時運》四首

陶淵明《時運》

陶淵明《時運》四首

  《時運》這首詩,是陶淵明的暮春紀遊之作,小編整理了四首,我們一起來學習閱讀。

  《時運》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其一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

  山滌餘靄,宇曖微霄。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齊業,閒詠以歸。

  我愛其掙,寤寐交揮。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其四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

  花葯分列,林竹翳如。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黃唐莫逮,慨獨在餘。

  作品鑑賞

  序:時運,遊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獨遊,欣慨交心。

  [說明]

  這首詩共四章,當與《停雲》詩作於同一年的暮春,內容寫暮春獨遊。

  詩人投身於美好的大自然之中,欣賞、讚美著大好的春光,並在其中領略了陶然自樂的無限喜悅;然而時世的艱難,不禁使得詩人傷今思古,感慨身世,心頭排遣不去的孤獨之感,給詩人帶來了無限的惆悵,這就是詩序中所說的“欣慨交心”。

  《時運》,遊暮春也。春服既成(1),景物斯和(2),偶影獨遊(3),欣慨交心。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4)。

  襲我春服,薄言東郊(5)。

  山滌餘靄,宇暖微霄(6)。

  有風自南,翼彼新苗(7)。

  洋洋平澤,乃漱乃灌(8)。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9)。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10)。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11)。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12)。

  童冠齊業,閒詠以歸(13)。

  我愛其靜,寤寐交揮(14)。

  但恨殊世,逸不可追(15)。

  斯晨斯夕,言息其廬(16)。

  花葯分列,林竹翳如(17)。

  清琴橫床,濁酒半壺。

  黃唐莫逮,慨獨在餘(18)。

  [註釋]

  (1)春服既成:語出《論語?先進》,意思是說,春天的服裝已經穿得住了。成:就,定。

  (2)斯:則,就。和:溫和,和暖,指春天的氣息。

  (3)偶影:與自己的身影為伴,形容孤獨。

  (4)邁邁:行進貌。時運:四時運轉。穆穆:淳和美好貌。朝:早晨。

  (5)襲:衣上加衣,這裡是“穿”的意思。簿:迫近,此處意為:到? .去。言:語助詞。

  (6)滌:洗。藹:雲氣。餘靄:殘餘的雲氣。字:四方上下,這裡指天空。暖:昏暗不明的樣子。霄:雲氣。一說雨後的虹。

  (7)翼:鳥翅,這裡作動詞,有吹拂。扇動的意思,形容新苗在南風的吹拂下像羽翼似的微微擺動。新苗:新長的嫩苗。

  (8)洋洋:形容水的浩瀚、盛大。澤:湖。漱(shù術):含水洗口。濯(zhuó濁):洗。

  (9)邈邈(miǎo 秒):遠貌。遐(xiá霞):遠。載:語助詞,這裡有“乃”的意思。矚(zhǔ主):注視。

  (10)稱(chèn 襯)心:符合心願。易足:容易滿足。

  (11)揮:傾杯而飲的動作。觴(shāng 傷):古代飲酒器,猶今之酒杯。陶然:快樂的樣子。

  (12)延目:放眼,向遠處看去。悠想:遙想。沂(yí夷):水名,流經山東曲阜縣南。

  (13)童:兒童。冠: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成年。齊業:都已習完功課。

  此二句事出《論語?先進)。《論語?先進)記孔子的學生曾點談自己的理想時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乘涼)乎舞雩(yú 魚),詠而歸。”意思是說:暮春之時,穿青春服,五六個成年男子和六七個兒童一道,在沂水沐浴,到舞零(魯國祭天求雨的場所)乘涼,然後唱著歌兒往回走。

  (14)靜:指曾點的清靜閒雅之風。寤(wù悟):睡醒。寐(mèi 妹):睡眠。寤寐:猶言日夜。交揮:互動奮發,是說時刻嚮往。

  (15)殊世:異代。

  (16)斯、言:皆語助詞。息其廬:在家中休息。

  (17)分列:指分排栽種。翳(yì意)如:茂密的樣子。

  (18)黃唐:黃帝、唐堯,指上古和平的時代。逮:及、趕上。

  [譯文]

  《時運》這首詩,是暮春紀遊之作。穿上春天的服裝,到大自然中去領略和煦的春光;與影為伴獨自閒遊,內心交織著欣喜與悲慨。

  四時運轉不停,春日晨光融融。

  穿上我的春服,前往東郊踏青。

  山間雲氣已盡,天宇橫跨彩虹。

  南風習習吹來,嫩苗展翅欣迎。

  平湖漲滿春水,漱洗神情頓清。

  眺望遠處風景,賞心悅目馳情。

  此景此情相愜,我心歡暢無窮。

  舉杯一飲而盡,自得其樂融融。

  放眼湖中清流,遙想曾點沂遊。

  課罷攜友遠足,歸來放開歌喉。

  我心愛其閒靜,日思夜想同遊。

  只恨今昔異代,遙遙隔世難求。

  平居朝朝暮暮,靜守家園之中。

  花卉草藥分行,樹木竹林蔥蔥。

  素琴橫臥床上,半壺濁酒尚濃。

  黃唐盛世難追,我獨慨嘆無窮。

  《時運·其二》

  魏晉:陶淵明

  洋洋平潭,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人亦有言,稱心易足。

  揮茲一觴,陶然自樂。

  《時運·其二》譯文

  長河已被春水漲滿,漱漱口,再把腳手沖洗一番。

  眺望遠處的風景,看啊看,心中充滿了喜歡。

  人但求稱心就好,心意滿足並不困難。

  喝乾那一杯美酒,自得其樂,陶然復陶然。

  《時運·其二》註釋

  洋洋:水盛大貌。平澤:澆滿水之湖泊。

  漱、濯(zhuó):洗滌。

  邈(miǎo)邈:遠貌。遐景:遠景。

  載:語詞。矚:注視。此句寫詩人眺望遠景,心感欣喜。

  稱(chèn):相適合,符合。

  揮茲一觴(shāng):意謂舉觴飲酒。揮:傾杯飲酒。

  《時運·其二》創作背景

  此詩寫作時間在晉安帝元興三年(404年)。當時陶淵明四十歲,正閒居在家鄉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他在三月三日出遊東郊,想起曾點說過的那一番話,寫下了這首紀遊的《時運》詩。古代三月三有修褉的風俗,此詩中的“遊暮春”、“春服既成”、“乃漱乃濯”等正與修褉事相合。

  《時運·其二》賞析

  寫自己在水邊的遊賞,這情趣和《論語》中說的“浴乎沂,風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澤”,是說水勢浩大而湖面平坦,詩人就在這湖邊洗濯著(這裡“漱”也是洗滌之意);“邈邈遠景”,是說遠處的景色遼闊而迷濛,它引人矚目,令人欣喜。這四句中寫動作的兩句很簡單,其實就是四個動詞。“乃”和“載”都沒有實義,主要起湊足音節、調和聲調的作用。寫景的.兩句也很虛,不能使讀者切實地把握它。但實際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遠景融為一氣,展示著大自然浩渺無涯、包容一切的寬廣。

  詩人在湖中洗濯,在水邊遠望,精神隨著目光延展、瀰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個整體。這四句原是要傳佈一種完整而不可言狀的感受、氣氛,倘若某一處出現鮮明的線條和色塊,就把一切都破壞了。後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願,不為世間的榮利所驅使,人生原是容易滿足的。舉起酒杯一飲而盡,在朦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樂。

  以上是說暮春之遊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淵明熱愛自然,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時寫給幾個兒子的遺書中,還言及自己“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不過,陶淵明之熱愛自然,內中還深含著一層人生哲理。在他看來,多數人由於違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無止境的慾望,於是虛偽矯飾,傾軋競爭,得則喜,失則憂,人生就在這裡產生了缺損和痛苦。

  而大自然卻是無意識地循著自身的規律運轉變化,沒有慾望,沒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實自由的,無缺損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於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實現。

  至於陶淵明“欣慨交心”,並有一種感傷的緣由是他終究不能完全脫離社會而完全面對著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隱士。當時動盪不寧、惡濁昏暗的社會現實,與陶淵明筆下溫和平靜的自然,恰成為反面的對照。它不能不在詩人的心中投下濃重的陰影。三四兩章傷今懷古的感嘆,正是以此為背景的。

  《時運·其二》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