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與其三原文鑑賞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與其三原文鑑賞

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與其三原文鑑賞

  引導語:陶淵明是被稱為‘田園山水’詩人,《歸園田居》就是他的經典之作,下面是關於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與其三,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歸園田居 其二》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墟曲中 一作:墟曲人)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品賞析

  其二(1)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2)。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3)。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4)。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5)。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註釋〕

  (1)這首詩寫詩人歸隱田園後的生活情趣。詩中表現出對純樸的田園勞動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反映出對世俗仕宦生活的鄙棄。

  (2)野外:郊野,指鄉居。罕:少。人事:指世俗交往。窮巷:“僻巷。寡:少。輪秧(yang 央):代指車馬。輪指車輪,鞅是套在馬頸上的皮套子。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住在郊野,很少與世俗交遊往來;偏僻的巷子裡,很少有車馬來往。

  (3)掩:關閉。荊扉:柴門。絕塵想:斷絕世俗的念頭。

  (4)時復:常常。墟曲:偏僻的村落。猶“墟里”。曲:隱僻的角落。披:撥開。共來往:指和村裡人相互來往。

  (5)雜言:世俗塵雜的言談。但道:只說。

  (6)日:一天天地。我土:指自己開墾的土地。

  (7)霰(xian 線):小雪珠。草莽:草叢。

  〔譯文〕

  鄉居少與世俗交遊,

  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依舊柴門緊閉,

  心地純淨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

  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不談世俗之事,

  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

  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

  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歸園田居 其三》

  年代: 魏晉 作者: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南山:指江西廬山。

  晨興:早上起床。興,起。

  理荒穢:除雜草。理,整頓。穢,田間雜草。

  帶月:披著月光。帶,一作“戴”。

  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草木長:草木長得高。長,這裡易於作“長(chánɡ)”,因草木長得高,才易於打溼衣裳。

  沾:沾溼。

  願無違:不要違背隱居躬耕的最初心願。

  【古詩今譯】

  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子地,地裡雜草叢生,豆苗卻長得很稀。早晨天亮就起來到田裡鋤草,晚上披著月光扛著鋤頭回家歇息。高高的草木覆蓋了狹窄的.田間小路,露水打溼了我的衣裳。衣裳溼了倒不重要,只要不違揹我的初衷就行了。

  【賞析】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晉潯陽柴桑(今屬江西九江)人。早年曾作過幾次地方的小官,四十一歲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即棄官歸隱田園,直到老死。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為後人所稱讚。他是我國古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其詩的藝術成就很高,對我國後來的詩歌發展產生了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有作品《靖節先生集》傳世。

  《歸田園居》共五首,本篇是第三首,寫的是詩人的勞動生活情況和隱居田園的決心。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這兩句寫詩人歸田園後在南山的山腳下種了一片豆子,那地很慌,草長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平實自如,如敘家常,就像一個老農在和你說他種的那塊豆子的情況,讓人覺得淳樸自然,而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為了不使豆田荒蕪,到秋後有所收成,詩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來了才扛著鋤頭回家。雖說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這是詩人願意的,是他最大的樂趣。正如詩人在《歸田園居》(一)中所說的那樣:“少無適俗韻,本性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詩人厭倦了做官,“守拙歸田園”才是最愛。從“帶月荷鋤歸”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來,他非但沒有抱怨種田之,反而樂在其中。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狹窄的小路被齊腰深的蒿草封蓋著,晚上掛的露水打溼了詩人的衣裳,但衣服溼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初衷就足夠了。“衣沾不足惜”一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恰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更為充分。這裡的“願”蘊含了詩人棄官歸田以潔身自好的願望,從另一個側面看,也更能突出當時社會官場的腐敗與黑暗。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白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帶月荷鋤歸”,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粉飾。然而正是這自然平白的詩句創造了作品醇美的意境,形成了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其三(1)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2)。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3)。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4)。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5)。

  〔註釋〕

  (1)這首詩透過對躬耕田園的具體描寫,表現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2)南山:指廬山。稀:稀疏。形容長勢不佳。

  (3)晨興:早起。理:管理,治理。穢(hui 會):指田中的雜草。帶月:

  在月光下。帶同“戴”。荷(hè賀):扛,肩負。

  (4)狹:狹窄。草木長:草木叢生。夕露:即夜露。

  (5)不足:不值得。願:指隱居躬耕的願望。違:違背。

  〔譯文〕

  南山腳下把豆種,

  雜草茂盛豆苗稀。

  晨起下田鋤雜草,

  日暮月出扛鋤歸。

  道路狹窄草茂密,

  傍晚露水溼我衣。

  我衣沾溼不足惜,

  但願不違我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