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教案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教案

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教案

  導語:《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世外桃源的安居樂業,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小編為您整理的《桃花源記》的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體會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這同他本人的經歷有密切關係。他因厭惡統治階級的腐朽和官場的營私舞弊而三次辭去官職。生活雖然窮一點,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淵明深深感到心情放鬆愉快。正是在這種情感的驅使下,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

  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最後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因此,我覺得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學習文言文得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的,來不得半點的偷工減料。同時,學習起來又不能過於瑣碎、教條,還得動腦筋讓學生在積累基礎知識之餘,感受到學文言文的樂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讀中去體會它的美,在說中去挖掘它的美。因此,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重點指導學生“美美地讀”“美美地品”“美美地說”“美美地聽”,力爭透過這些環節使學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並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習的能力。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欣賞圖片)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包含著一個神奇的、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後來,人們便利用“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比喻生活安樂、環境優美的理想境界,現在也用來比喻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地方。

  這篇課文是怎樣具體描繪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為什麼創設這麼一個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現在,讓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書《桃花源記》,齊讀課題。《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註腳,原題是《桃花源詩並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

  二、作者簡介,瞭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關資料(生先說,師後補充)。

  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外祖父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養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於蒼生”的壯志。時值東晉和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盪不安,壯志難酬,二十九歲開始,先後做過幾任小官,他在幾次仕途中,深感官場汙濁、仕途兇險,終於在41歲辭官回鄉,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其志。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他所做的詩文多描寫農村生活情趣,表現田園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願與農民來往而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

  2.寫作背景。

  此文作於宋永初二年(421年),當時陶淵明約57歲。他拒絕了東晉政府的徵招,又拒絕同劉裕宋政權的合作,作《桃花源詩並記》寄託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

  三、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誦讀課文

  (1)範讀課文,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等)、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要求學生認真聽清,仔細記。

  (2)學生放聲自讀課文。 朗讀要求:①字音要讀準。②句讀要分明。③語調、節奏要讀出輕重緩急,讀出感情。

  (3)指名讀,學生或老師進行點評。

  (4)學生齊讀課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課文

  (1)文章以 為線索,以 為順序,從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性強,情節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富有“傳奇”色彩。

  明確: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發現——訪問——離開(或發現——進入——作客——辭別——再尋)(意思對即可)。

  (2)請用簡單的語言講講這個故事,並說說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積累文言知識

  1. 結合註釋瞭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質疑。

  2. 重點掌握:

  (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

  (2)古今異義字詞

  鮮美 古:鮮豔美麗 今:(味道)新鮮

  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專指男子的配偶

  無論 古: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連詞,不管

  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延 古:請 今:延長.延伸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4)一詞多義

  舍:捨棄 房子 乃:於是,就 竟然

  具:都 詳細地 志:作標記 所作的標記

  遂:終於 於是,就 尋:尋找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鹹、皆:都 緣、扶:沿著 雲、道:說 乃、遂:於是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雞犬相聞、怡然自樂、無人問津等。

  3.課文翻譯,講述桃源故事。

  五、本課回顧,各說收穫

  這節課學到現在,相信大家都有收穫,請你將本課所採摘的知識之果與大家分享吧!

  六、佈置作業 ,鞏固遷移

  1. 查字典,弄清文中成語的意思。

  2. 用現代漢語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個故事,或就其中的某個部分,加以想像,進行生動形象的描寫。

  3. 練習背誦課文,能背多少是多少,儘自己最大努力。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線索:漁人的行蹤 順序:時間

  漁人緣溪行,欲窮桃花林(發現)

  舍船從口入,欣賞桃源景(進入)

  應邀得酒食,瞭解桃源人(訪問)

  既出說如此,不復得其路(離開,再尋)

  第二課時

  一、複習舊知

  1. 回憶上節課所學內容,如作者、字詞句的意思和用法、線索、順序、故事內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誦成果,此時的你,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二、品讀課文

  第一段:故事開端,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為什麼會“甚異之”?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豁然開朗。 漁人是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廣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見,因此“漁人甚異之”。 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點,開篇就渲染出一種神秘色彩,扣人心絃,為下文寫漁人進訪桃花源作了鋪墊。)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裡,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學生大膽想像,盡情訴說。)

  第二、三段:故事的發展,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雞犬相聞。

  生活情景:其中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作者的這些描寫敘述,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作者寫這個理想的社會有什麼用意?

  (一個和平安寧、豐衣足食、人人勞動、安居樂業的社會。 這個理想的社會與黑暗的現實社會形

  成了鮮明對比。現實社會生活中,戰亂頻繁,生靈塗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卻是一派優美、安寧的景象。

  作者明寫桃花源,暗裡卻在譏諷現實,反映了作者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5.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為何“不復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說明桃花源人安居樂業,也反映了他們飽受戰亂之苦,對外界的戰亂抱“厭而遠之”的態度。)

  6、村人“皆嘆惋”,是為什麼?當漁人要離開時,桃源人為何囑咐“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一句在情節發展上起什麼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發現,加之桃源人“不復出”“與外人間隔”,故為世上的動亂黑暗、秦朝以後

  的朝代變化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他們不願外面的人來干擾他們寧靜、和平、幸福的生活。 這一句為下文無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筆。)

  第四、五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漁人既然“處處志之”,但“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是否矛盾?作者這樣寫用意何在?

  (不矛盾,這樣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聖地,可遇而不可求。 這不僅增強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讀者的惋惜之情,從而更加嚮往這美麗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最後一節寫劉子驥是否多餘?

  (像劉子驥那樣品德高尚的人聽到後,也高興得想去探訪,可見真實極了!這一節對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尋覓作了渲染,使人產生確有其事的真實感,增強了表達效果。)

  3. 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 “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鑑賞寫作特色、體悟主旨

  1.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序,線索清楚,重點明確,詳略分明。本文重點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達社會感想,所以中間部分對桃花源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詳細描寫,而對“忽逢桃花林”和歸來得尋“遂迷”“未果”的傳奇性開頭、結尾,則寫得清晰簡略。

  2. 課文在情節的安排處理上有什麼特點?請具體談談。

  (情節的曲折、跌宕。表現在:①漁人迷路了,會怎樣?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個神奇之地。③漁人“欲窮其林”,再往下走是什麼地方?④漁人進入桃花源的道路撲逆迷離,引人好奇:裡邊到底有什麼?⑤桃花源的景緻為何如此幽美,人們的生活為何這般自由幸福?⑥漁人辭去時,桃源人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有什麼用意?⑦為什麼人們再尋桃花源卻屢屢無功而返?這些一連串的問題環環相扣,使課文情節充滿曲折離奇之感,讀者也隨之興趣愈濃。)

  3.你是怎樣評價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這一理想社會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這一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對沒有剝削、沒有戰爭,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憧憬,對美好未來的追求,是一種美好願望的寄託。)

  四、拓展延伸,佈置作業

  1.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2. 親歷桃源:假如你親身到了桃花源,請展開想像,描述一個特定情境,展現桃源之美。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陶淵明)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所見:土地平曠……怡然自樂。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環境良好、生活安定)

  離開、再尋桃花源:不足為外人道也 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似有而無、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學方案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積累的學習古文的方法全面掌握相關的文言知識。

  2.瞭解陶淵明,並體會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感情。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主要內容,深度情感等寫作特色,並能學以致用。

  教材分析:

  這篇傳誦千古的文章,勾起了無數人的嚮往和追求,我們不僅要能夠在這個虛幻的桃花源裡欣賞風景,更要在此提升學生的心靈境界。由於初三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只要課上老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引做好領路人,讓學生如臨其境,就能和那些桃花源人一起感受幸福人生,也能走進陶淵明的內心世界,理解他的社會理想。故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1.利用學文言文的方法積累常用文言知識。2.使學生理解本文寫作的順序、詳略,體會優美、精煉的語言。3.體會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新課標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我認為教師應教給學生學法,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路,採用了誦讀法、想像法、小組討論法等,使學生從學會到會學,這樣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我準備在教學過程中,透過營造美的意境讓學生彷彿置身於桃花源,深入到文字的最深處,走進陶淵明的內心去理解他寫作的意圖,並在此基礎上加以拓展延伸,讓學生也來創作,得到能力的提升。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匯入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茂盛的桃林中,走來一位詩人,滿懷愁緒、憤慨與無奈,曾經滿懷豪情,胸懷天下,不料社會動亂,一片汙濁。於是他獨善其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好不逍遙自在;於是他歸隱田園,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好不悠閒愜意;於是他寄情山水,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用曠達的胸襟去包容命運的不信與悲哀。

  今天,讓我們尋著這位詩人的足跡,走進桃花源,去聆聽詩人對理想的訴說,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作者及背景簡介(生說,師補充)

  三、出示學習目標(2課時的總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並認識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現象。

  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四、稍作指導,學生自主學習

  1. 誦讀課文。

  (1)自讀。 要求: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語句流利,音韻鏗鏘,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等。

  (2)指名讀,點評。

  2. 瞭解文意。

  藉助工具書、結合文下注釋以及小組討論疏通文意,注意落實關鍵字詞的意思,將不懂的做上記號,自學結束後提出來全班討論。

  質疑求助——歸納整理

  如(1)書中註釋及補充的重點字詞(2)古今異義字詞(3)通假字(4)一詞多義(5)同義詞

  (6)成語(7)句子翻譯(8)故事內容等。

  五、課堂提高,最佳化練習

  請在“桃源漫步”“桃源上學”“桃源放牛”“桃源作客”“桃源遊戲”等角度,自選一個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描繪,不少於200字。

  六、總結得失,練習背誦

  第二課時

  一、內容回顧

  1. 同學互相就上節課所學來提問。

  2. 按照“捕魚忘路——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漁人行蹤線索,講述桃源故事。

  過渡:你覺得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美、樂、奇)

  二、想像桃源之“美”

  1. 朗讀描寫桃花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開展朗讀比賽。

  2. 桃花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請選一個景點,用“這裡的 美,你看 ”的句式給大家描繪一番。

  如:這裡的桃林美,你看,長達二三里,中間沒有一棵別的樹,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紅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鮮豔美麗,在陽光下閃爍搖曳,像眼睛,像星星。樹上花瓣紛紛落下,像是一隻只飛舞的粉蝶……

  這裡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

  這裡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三、感受桃源之“樂”

  1. 桃花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樂”?(男女、老幼、漁人)

  2. 他們分別為什麼而樂?請你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

  教師以記者採訪的形式跟學生交流,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設身處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樂。

  如(1)男人雖種植勞累,但他們樂,樂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戰亂之苦,能安居樂業。

  (2)女人雖採桑養蠶,織布縫衣,忙得不亦樂乎,但她們樂,樂在沒有壓迫,沒有剝削,過著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黃髮)“怡然自樂”,樂在老有所養,豐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樂”,樂在和平安樂,無憂無慮。

  (5)漁人樂,樂在受人熱情相邀,盛情款待。

  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樂在……

  四、評說桃源之“奇”

  桃花源的美麗快樂令人神往,桃花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那麼,桃源“奇”在何處呢?請你以“ 奇,那是因為 ”的句式闡述一下自己的認識,要儘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討論,交流。 (明確:景奇、人奇、蹤奇。)

  (1)景奇。如桃林奇,那是因為“夾岸數百步……落英繽紛”。山洞奇,那是因為“彷彿若有光……豁然開朗”。

  (2)人奇。如人奇,那是因為“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見漁人,乃大驚”“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3)蹤奇。如蹤奇,那是因為漁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後“尋向所志,不復得路”,名人探訪,竟然“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五、賞讀課文

  在投入的賞讀中,神遊這個美麗歡樂而又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

  六、研課文,悟主旨

  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存在嗎?作者為什麼要寫呢?我們又該如何評價桃花源這樣的理想社會呢?

  (學生深入文字,領悟文中主旨,各抒己見。)

  七、總結全文

  桃花源不是陶淵明消極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閃光理想的依託。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著中華大地的千年變遷,中國人民真正站了起來。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倘若陶淵明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八、佈置作業

  1. 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

  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詩句,也可以寫心得體會。

  2.千百年來,“桃花源”已成為人們在失意時精神的避難所,衍化成為一種“桃源情結”。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說說“桃花源”魅力長存的原因。

  3.請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寫一篇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