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飲酒》閱讀答案

《飲酒》閱讀答案

《飲酒》閱讀答案

  導語:陶淵明一生主張出仕,嚮往歸隱田園的生活。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飲酒的閱讀答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閱讀下列古詩,完成詩後題目(6分)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結廬在人境”為何沒有“車馬喧”,請用詩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見南山”中的“悠然”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改為“望”字?為什麼?(3分)

  14.心遠地自偏(1分)

  15.“悠然”寫出了詩人那種恬淡、閒適的心情(2分)

  16.不能。“見”表現的不是詩人對山的有意觀望,而是在採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狀態。(3分)

  下面小編繼續為您提供一些作者的介紹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說名潛,字淵明)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漢族,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身世

  陶淵明,中國是中國文學史上堪與屈原、李白、杜甫、蘇軾比肩的偉大詩人。陶淵明自己從來沒有說過是哪裡人,甚至也不說生於何時何地。於是,在陶淵明的出生年份上,就出現了公元365年、公元369年、公元372年等等多個版本。陶淵明的身世也成了難解之謎。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宜豐學者凌誠沛主持組建了“陶淵明始家宜豐”研究小組。前後經過近20年的調研考證,他們確認陶淵明於公元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慄裡,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上述考證的結果,第一次給了陶淵明生平事蹟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

  生平

  青少年時期(28歲以前)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曾做過大司馬,祖父、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但陶淵明的父親死得早,淵明少年時,家運已衰落,“少而貧苦。”他自述:“自餘為人,逢運之貪。簞瓢屢罄,絺綌冬陳。”(《自祭文》)但物質生活雖然貧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卻很豐富。他學習儒家《六經》,學習《老子》、《莊子》,“猛志逸四海,鶱翮思遠翥”,頗有“佐君立業”的政治抱負。而另一方面,匡廬山水和田園風景,也使他愛好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學仕時期(29-41歲)

  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在那種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閒居。以後又先後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由施展濟世抱負,而且於“志意多所恥”。最後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餘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辭官歸田。

  歸田時期(42-63歲)

  陶淵明歸田之後,即在家鄉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並親自參加了農業勞動。親自撰寫《五柳先生傳》這一著名的文章,用以明志。這使他改變了鄙視勞動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認識了勞動的價值;也在與農民的共同勞動和交往中,對他們產生了親切的感情。在他晚年,生活貧困,“老至更長飢”,但他不受“嗟來之食”,拒絕權貴的饋贈,表現出君子固窮的志氣。

  歷史評價

  東晉

  陶淵明去世後,他的至交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下《陶徵士誄》,給了他一個“靖節”的諡號。顏延之在誄文中褒揚了陶淵明一生的品格和氣節,但對他的文學成就,卻沒有充分肯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後幾十年裡,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認。梁朝的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的詩文相當重視,愛不釋手。蕭統親自為陶淵明編集、作序、作傳。《陶淵明集》是中國文學史上文人專集的第一部,意義十分重大。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稱讚“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

  陶淵明的文學地位,雖得不到應有的肯定,但他的詩文作品,流傳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大。

  隋唐

  有越來越多的詩人喜歡陶淵明的詩文,對陶淵明的評價越來越高。初唐王績是位田園詩人,他像陶淵明一樣,多次退隱田園,以琴酒自娛。

  唐朝

  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對陶淵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歸漢南寄京邑舊遊》中寫道:

  賞讀《高士傳》,

  最佳陶徵君,

  目耽田園趣,

  自謂羲皇人。

  李白更是仰慕陶淵明的人品和詩作。在《戲贈鄭溧陽》中寫道: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

  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

  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

  李白那種“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和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杜甫在安史之亂之後,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把陶淵明視為知己,他在《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中寫道:

  有客傳河尹,逢人問孔融。

  青囊仍隱逸,章甫尚西東。

  鼎石分門戶,詞場繼國風。

  尊榮瞻地絕,疏放憶途窮。

  濁酒尋陶令,丹砂訪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滿飛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術空。

  謬慚知薊子,真怯笑揚雄。

  盤錯神明懼,謳歌德義豐。

  屍鄉餘土室,誰話祝雞翁?

  中唐詩人白居易,非常敬仰陶淵明的為人。唐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離陶淵明的家鄉潯陽很近。曾去拜訪陶淵明的故居,寫下了《訪陶公舊宅》這首詩。詩中先用“塵垢不汙玉,靈鳳不啄羶”,頌揚陶淵明高尚的人格:

  垢塵不汙玉,靈鳳不啄羶。

  嗚呼陶靖節,生彼晉宋間。

  心實有所守,口終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陽山。

  夷齊各一身,窮餓未為難。

  先生有五男,與之同飢寒。

  腸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連徵竟不起,斯可謂真賢。

  我生君之後,相去五百年。

  每讀五柳傳,目想心拳拳。

  昔常詠遺風,著為十六篇。

  今來訪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

  慕君遺容利,老死此丘園。

  柴桑古村落,慄裡舊山川。

  不見籬下菊,但餘墟中煙。

  子孫雖無聞,族氏猶未遷。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在《效陶潛體十六首》中寫道:

  先生去我久,紙墨有遺文。

  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

  我從老大來,竊慕其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國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這與陶淵明的影響是分不開的。白居易的這首詩就說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兩宋時期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確定。歐陽修盛讚《歸去來兮辭》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北宋王安石曾說過,陶淵明的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有詩人以來無此句者。然則淵明趨向不群,詞彩精拔,晉宋之間,一個而已”。

  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過也”。蘇東坡把陶詩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八個字,概括陶詩的藝術風格,還是很準確的。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他曾這樣評價陶淵明:“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人貴真,詩亦貴真,詩真乃由人真而來,這就是陶詩具有經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蘇軾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居高聲自遠”,由於歐陽修、王安石、蘇軾在北宋文壇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極力推崇陶淵明,對進一步確定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無疑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辛棄疾留下的詞作626首,其中吟詠、提及、明引、暗引陶詩陶文的有60首,幾乎每10首詞中就有一首與陶淵明有關。辛棄疾在《念奴嬌》中稱:“須信採菊東籬,高情千載,只有陶彭澤”。給予了陶淵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評價。

  元朝至今

  沿襲了兩宋對陶淵明的崇高評價。

  魯迅先生曾說過,“陶潛正因為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

  梁啟超評價陶淵明時曾經說,“自然界是他愛戀的伴侶,常常對著他笑”。確如其言,陶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在生活的困苦與自然的旨趣之間達到了一種和解。連最平凡的農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筆下也顯示出了一種無窮的意味深長的美。

  陶淵明的不朽詩篇,陶淵明的偉大人品,影響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辛棄疾等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陶淵明的詩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語言,看似質樸,實則奇麗。在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五首,是田園詩的精品或極品。其中《少無適俗韻》,編在中學生的語文課本中。詩的抒情沁人心脾;詩的寫景,豁人耳目。讀過後叫人終生難忘。什麼時候讀,都是一種美的享受。

  作為身處晉末亂世的隱士,陶淵明晚年常與廬山中的釋道交往,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們之間在思想上卻未必志同道合。仔細研讀過陶詩和了解詩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淵明是個外表恬淡靜穆,而內心熱情濟世的無神論者。他少年時曾胸懷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業。但在出仕了一個時期以後,現實使他感到失望,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汙,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這時他又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因為他有過以往文人多不曾有過的田園生活,並且親自參加了勞動,與勞動人民有了接觸,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因而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造出有獨物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從少年時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時的“猛志固常在”,始終對世事沒有淡忘。他傳世的名篇《桃花源記》,正是他對如同上古原始時代的那種人們自食其力、友好相處、沒有種種現實中的紛擾與貧困的“怡然有餘樂”社會的憧憬。就是他的隱居與飲酒,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對當時黑暗統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滿和反抗的意義在內。

  當然,陶淵明畢竟是一個生活在一千多年前封建社會計程車大夫,在他的思想和詩文中不可能不存在許多安貧樂道、及時行樂、避世消極的東西。但後世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和選家出於自己的階級偏愛,多著重欣賞和讚揚他這方面的特點,認為這才是陶淵明詩文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