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雜詩十二首

雜詩

雜詩十二首

  導語:雜詩十二首,是由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所做的詠懷詩。表現了作者歸隱後有志難騁的政治苦悶,抒發了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以下是由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網小編為您整理的陶淵明的雜詩,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其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蓆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悽, 終曉不能靜。

  其三

  榮華難久居,盛衰不可量。昔為叄春蕖,今作秋蓮房。

  嚴霜結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還復周,我去不再陽。

  眷眷往昔時, 憶此斷人腸。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 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

  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

  孰若當世時,冰炭滿懷抱。 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其五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 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其六

  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

  求我盛年歡,一毫無複意。 去去轉欲速,此生豈再值。

  傾家持作樂,竟此歲月駛。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其七

  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 寒風拂枯條,落葉掩長陌。

  弱質與運頹,玄發早已白。 素標插人頭,前途漸就窄。

  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業在田桑。 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

  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應陽。

  正爾不能得,哀哉亦可傷! 人皆盡獲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 且為陶一觴。

  其九

  遙遙從羈役,一心處兩端。 掩淚汛東逝,順流追時遷。

  日沒星與昴,勢翳西山顛。 蕭條隔天涯,惆悵念常餐。

  慷慨思南歸,路遐無由緣。 關梁難虧替,絕音寄斯篇。

  其十

  閒居執蕩志,時駛不可稽。 驅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沈陰擬薰麝,寒氣激我懷。 歲月有常御,我來淹已彌。

  慷慨憶綢繆,此情久已離。 荏苒經十載,暫為人所羈。

  庭宇翳餘木, 倏忽日月虧。

  其十一

  我行未雲遠,回顧慘風涼。 春燕應節起,高飛拂塵梁。

  邊雁悲無所,代謝歸北鄉。 離昆鳴清池,涉暑經秋霜。

  愁人難為辭, 遙遙春夜長。

  其十二

  嫋嫋松標崖,婉孌柔童子。 年始叄五間,喬柯何可倚。

  養色含精氣, 粲然有心理。

  其二註釋

  1.【白日淪西河】太陽落山。淪,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2.【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蕩蕩,廣大。景,通“影”,月光。3.【時易】時節變換。4.【夕永】夜長。5.【欲言無予和(hè),揮杯勸孤影】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無予和,沒有和我應和的人。揮杯,舉杯。6.【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裡是指大展宏圖。7.【終曉】直到天亮。

  譯文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月亮遙遙萬里,放射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風吹入戶,在夜間枕蓆生涼。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也變了,睡不著覺,才瞭解到夜是如此之長。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想起這件事滿懷悲悽,心裡通宵不能平靜。

  詩詞鑑賞

  詩歌中的意象及意味時間在交替,日淪月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這是一個生命無法與之相比的無窮大的宇宙,也是一個象生命一樣美麗而飄渺的虛空。“風來”、“夜中’兩句中兩個觸覺意象把生命與巨大的空間分離,限定在一個點上——房戶、枕蓆;“氣變”與“不眠”兩句中“易”和“永”在無限的時間執行過程與靜止的這一“夕”之間拉開了距離,前者遷化不已,此時已非彼時,後者卻因主觀情感的悲悽、焦躁而凝定不動,從而凸現了此“夕”對生命的體驗與感受。詩歌的七、八兩句在詩中總括前六句描繪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懷,起承上啟下的作用。詩歌的後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獨的,不僅“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連生命須臾不可脫離的時間也無情地拋棄了它,自顧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種在時間田野上的願望連根拔走。“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人生的好戲還未正式開場,時間的舞臺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與質量的願望也將落空,焉能不“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呢!

  作者介紹

  陶淵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諡靖節。東晉潯陽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八歲喪父,十二歲母病逝,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外祖父家裡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在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的兩晉時代,他不僅像一般計程車大夫那樣學了《老子》《莊子》,而且還學了儒家的《六經》和文、史以及神話之類的“異書”。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是漢魏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陶詩今存125首,多為五言詩。從內容上可分為飲酒詩、詠懷詩和田園詩三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