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

  導語:陶淵明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以下是由小編為您整理的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歡迎閱讀!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後期的大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

  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朋友的勸說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出處:《晉書·陶潛傳》:“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原文:

  陶潛,字元亮,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祖茂,武昌太守。潛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曰:“先生不知何許人,不詳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素簡貴,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兮辭》。

  由來

  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時,碰到潯陽郡派遣督郵來檢查公務,潯陽郡的督郵劉雲,以兇狠貪婪聞名遠近,每年兩次以巡視為名向轄縣索要賄賂,每次都是滿載而歸,否則栽贓陷害。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的!”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為了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小人賄賂獻殷勤。)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成語故事

  東晉末年,時局動盪不安。當時有一個詩人,名叫陶潛,又叫陶淵明。他因為看不慣當時政治的腐敗,便在家鄉隱居。

  後來,陶淵明的生活越來越窮苦,僅靠耕種田地,實在養活不了一家老少。親戚朋友都勸他出去謀個一官半職,迫於生計,他只好答應了。當地官府聽說陶淵明很有文才,不久就推薦他在大將劉裕手下做了個參軍。但陶淵明看到那些官員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心裡十分厭惡,便請求出去做個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澤(今江西彭澤縣)當縣令。

  有一天,郡裡派了一名督郵到彭澤縣視察。這個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平時倚仗太守的寵信,在鄉里作威作福。他一到彭澤縣的官驛,就趾高氣揚地讓陶淵明去拜見他。

  縣裡的小吏聽到這個訊息,連忙向陶淵明報告。當時,陶淵明正在他的內室裡捻著鬍子吟詩,聽說督郵來了,十分掃興,勉強放下詩卷,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還是便服,吃驚地說:“大人,督郵來了,您應該換上官服,束上帶子去拜見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你這樣有失體統,他會在郡太守面前說你的`壞話的。”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淵明向來看不慣這種倚官仗勢的人,一聽小吏說還要穿起官服對這個督郵行拜見禮,就更受不了。他長嘆一口氣,高聲說道:“我寧可餓死,也不願為了這五斗米的官俸,去向那種勢利小人鞠躬作揖。”

  說完,他索性把身上的印綬解下來封好,並且寫了一封辭職信,一併交給了小吏,離開了只當了83天縣令的彭澤,辭官歸田了。就這樣,陶淵明從此再也沒有做過官。

  成語寓意

  陶淵明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也正是因此,他才能寫出獨有的文風,並創作出了傳誦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種氣節,一種品格,被視為中國文人不事權貴的典範。在現實生活中任何的蠅頭小利或者大筆的不義之財都不值得出賣人格。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不能為了自己的前途去阿諛奉承那些有權勢的人,為官清廉才能受民眾的愛戴。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或富貴或清貧,都由自己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