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範文彙總7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桃花源記課文的教案介紹,我們來看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第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
第2.瞭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第3.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現象。
第4.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第5.學習文章曲折迴環,思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第1.在誦讀的基礎上,落實字詞,疏通文章,熟知課文內容。
第2.透過討論、辨證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託的理想社會。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第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第2.使學生理解本文記敘的順序、詳略,體會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第3.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託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欣賞圖片)班級同學們,當你們看到這樣的美景時,腦海中會想到哪個成語嗎?(引出“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世外桃源”這個成語是晉朝陶淵明在古代作品《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音樂古代作品《天仙配》------(曲終)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班級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鬱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託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2.陶淵明,東晉著名詩人,字元亮,名潛,世稱靖節先生,因其宅邊曾有五棵柳樹,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陶淵明長於詩文辭賦,有古代作品《陶淵明集》傳世,主要散文有古代作品《歸去來兮辭(並序)》古代作品《桃花源記》古代作品《五柳先生傳》等。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3.本文大約寫於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徵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古代作品《桃花源詩並記》寄託了自己的社會理想。“詩”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記”相當於詩的序,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於小說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選作課文的,就是這篇有新奇情節、有優美環境、有人物、有對話的古代作品《桃花源記》。
二、檢查預習
晉太元中(jìn) 緣溪行(yuán) 便舍船(shě) 豁然開朗(huò) 屋舍儼然(shè)(yǎn)
阡陌(qiān mò) 黃髮垂髫(tiáo) 便要還家(yāo ) 遂與外人間隔(suì)(jiàn)
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 劉子驥(jì)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範讀課文,清楚、流暢。清楚:句讀分明,節奏合理,語速適中 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
停頓分明,不讀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成語: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不足為外人道
3.通假字世外桃源 落英繽紛 豁然開朗 雞犬相聞 怡然自樂 黃髮垂髫 無人問津
要:通“邀”,邀請。
4.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今義:(味道)新鮮 今義:指運輸事業
妻子 古義:妻子和兒女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 今義:連詞,不管
絕境 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不足 古義:不值得
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今義:不充足,不滿
如此 古義:像這樣
今義:這樣
4.一詞多義
舍:捨棄 乃:於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詳細地
志:作標記 遂:終於 尋:尋找
所作的標記 於是,就 隨即,不久
5.同義詞
具、悉、鹹、皆:都 雲、道:說 乃、遂:於是
緣、扶:沿著
6.課文翻譯
7.請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
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彼此和睦相處的理想社會。
四、熟讀課文,質疑探究
線索--漁人行蹤。
第一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故事的開端)
1.漁人怎樣發現桃花源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寫有何作用?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為寫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氣氛,也為寫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鋪墊。)
3.如此奇異幽雅的環境,假如你來到這裡,你會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斷呢?
感想:A、有山有水,人傑地靈。 B、心情舒暢、愉快、愜意。
C、自己完全置身於另一個世界之中。有一種雖處山外,卻身在世外之感。
推斷:A、有人。B、那麼,這裡的人的生活又如何呢?
第二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1.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這裡的人生活得好嗎? 何以見得? (描寫桃花源人人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你能用一句詩句來概括漁人進入桃花源過程的感受嗎?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討論:如此之美的環境,在現實生活中能否找到嗎?
對 比
只有父子之分 有君臣之別,貴賤之分
只有和平勞動無兵火征戰 為私利而荼毒生靈、魚肉百姓
自勞自食、和睦相處 你爭我奪、爾虞我詐
不能(作者希望的理想境界,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第三節: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1.桃花源的人見到漁人有何反應?說明什麼?
“大驚”寫出對陌生人到來的驚異。顯示出桃花源與外界隔絕久遠。這與下文“自雲....無論魏晉”相呼應。“設酒殺雞作食”,“鹹來問訊”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
2.文中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樣的社會風氣?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民風純樸,真誠淳樸的社會風尚。
3.桃花源人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4.探討: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漁人“一 一為具言所聞”應說的是秦末以來戰亂的歷史,桃源人聽後,為世上的動亂、黑暗而嘆惋,也為世上老百姓過著的痛苦生活而嘆惋。
提示:A、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怎樣的時代?(魏晉時期,戰亂年代。所以桃花源中的人為桃源外邊世界的動亂、社會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嘆惋。)
B、從這裡我們可知:作者虛構的這個寧靜安樂的環境、美好的風俗、淳樸的人情,是為了寄託作者的那種追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的理想。
C、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的探討: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生哲學和隱居田園而過著清貧生活的思想境界。(注:由“此中人”是那些淳樸百姓的化影,他們嘆息漁人的生活不如鄉村的美好生活。從而可以推斷陶淵明隱居田園的原因。)
5.為什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是因為他們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和平安寧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訪問、桃花源的經過。(故事的發展)
第四節:寫漁人再尋桃花源,終不可得。(結局和尾聲)
1.漁人離開是時為何要作記號,而且還帶人來尋找呢?
這裡社會生活平靜,人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熱情好客,沒有戰爭,沒有剝削,人與人之間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會,漁人也想讓大家都能過上這樣的好生活。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最後兩段與前又哪句話相呼應?
與“不足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應。
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明確: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朗讀、背誦課文。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二)能力目標
1.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2.能辯證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託的社會理想。
(三)情感價值目標
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掌握文中古今異義詞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3、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學法指導: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教具準備: 圖片、錄音機、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二 課 時
一、導語:
我國東晉末年,封建國家分裂,政權交替,戰爭頻繁。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元代詩人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一詩中發出了這樣的慨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可以說,和平,是每一個民族共同的嚮往。有一個成語就是這一社會理想的集中體現,它就是--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出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它描述的是一個與世隔絕、沒有戰禍,安樂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偉大詩人。 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了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和農民來往和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是“田園詩人”的代表作家。
1瞭解作者,必讀此文,請欣賞作者的自傳,聽過以後說說作者的三大愛好.
2作者的詩歌名句: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當時的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三、 檢查預習情況,誦讀課文
1、 讀準下列粗體字的音。
豁然開朗(huó ) 屋舍儼然(yn) 阡陌交通(qin)
黃髮垂髫 (tio) 便要還家(yo) 劉子驥( jì )
詣太守(yì ) 潯陽( xún ) 驎之(lín )
2、A.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tiáo),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 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 (wèi )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後遂無問津者。
B同學齊讀課文。 C.利用工具書及課後註釋,筆譯全文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四人小組一起解讀而後集中解難,或者讓老師提問,學生答疑,五個段落分類處理。一段一段地討論,落實,主要在字詞及內容的疏通,領悟。
1、重點字詞
①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 作為)業。緣(沿著,順著)溪行,忘路之(的)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夾著 )岸數百步,中(中間)無雜樹,芳草(地上的芳草)鮮美(鮮豔美麗),落英(墜落的花瓣)繽紛(繁多夾雜)。漁人甚異(對……感到驚奇)之(代這種美景),復前行,欲窮(走到盡頭,形容詞作動詞)其(這)林。
②林盡(於)水源,便(就)得(發現)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捨棄)船,從口入。初極狹,才(僅,只)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開闊明亮的樣子)。土地平曠(平坦開闊),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有良田(肥沃的田地)美池(美麗的池塘)桑竹之(這)屬(類)。阡陌(田間小路)交通(交錯相同),雞犬相聞((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其(那)中往來種作(耕種勞作),男女衣著(穿戴),悉(全)如外人。黃髮垂髫(小孩),並(都)怡然自樂。
③見漁人,乃(竟然)大驚,問所(地方,處所)從來。具(通俱,完全,詳盡)答之。便要(通邀,邀請)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中聞有此人,鹹(都)來問訊(打聽,探問)。自雲先世(去世的祖先)避秦時亂,率妻子(妻子孩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於之,兼詞,從這裡。),遂(就)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漢,無論(更不要說)魏晉。此人一一為 (給)具言所聞,皆嘆惋(感嘆、惋惜)。餘人各復延(邀請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告訴)雲(說):“不足為(對,向)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找到)其船,便扶(沿著)向路,處處志(做標記)之。及郡下,詣(到……去,這裡是謁見)太守,說(報告)如此(像這樣)。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尋找)向所志(標誌),遂(竟然)迷,不復得路。
⑤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計劃)往。未果(實現),尋(不久)病終,。 後遂(就)無問津(探訪、探求)者。
2、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著溪水划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繁多。他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繼續往前走,想走到這片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漁人離開了船,從洞口進去。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個人透過。又走了幾十步,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了。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整整齊齊的樣子,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桑樹竹林這類景觀。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這中間,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著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和孩子們各個都安閒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村裡的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和同縣人來到這個跟世人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了,於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來往。(村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必說魏晉。漁人把自己聽到的事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他們)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都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天後,告辭離去。村裡人囑咐他道:“(我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漁人)已經出來,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記號。到了郡下,去拜見太守,述說了這番經歷。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記號,最終迷失了方向,不再找到原來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品質高尚的人,聽到這件事後,高興地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後就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五、小結 (1)通假字
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詳盡。
(2).古今異義詞: 鮮美 古義:鮮豔美麗 芳草鮮美 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 古義:交錯相通 阡陌交通 今義:交通運輸 妻子 古義:妻子兒女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 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 來此絕境 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無論 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 無論魏晉 今義;不管(連詞) 緣 古義:沿 緣溪行 今義:緣故,緣分 延 古義:請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今義:延長.延伸 津 古義:渡口,這裡問津指探訪後遂無問津者 今義:口液
如此 古義:像這樣。如,說如此。今義:這樣。
(3)一詞多義
舍: 便舍船 ( 捨棄 ) 屋舍儼然 ( 房子 ) 。
尋: 尋向所志( 尋找 ) 尋病終(不久 ) 志: 處處志之(做標記 ) 尋向所志 (標記 )
向: 尋向所志(以前 ) 眈眈相向 (對著 )
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給) 捕魚為業(作為)
乃:見漁人,乃大驚(就) 乃不知有漢(竟然)
遂:遂迷(竟然), 後遂無問津者(就)(4)詞類活用
漁人甚異之 異,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異”
欲窮其林 窮,形容詞活用動詞,走到盡頭。
(5)同義詞
沿著:緣溪行/便扶向路
都:悉如其人/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 鹹來問訊/皆嘆惋
便要還家--延至其家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乃大驚--遂與外人間隔
(6)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7)省略句
(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8)出自本文的成語
世外桃源: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後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豁然開朗: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黃髮垂髫:老人小孩。
雞犬相聞:雞鳴狗叫之聲互相聽到。
怡然自樂:安閒快樂,顯得心滿意足。
無人問津:沒有人探求。
與世隔絕:和世俗隔絕。
六、作業:
1、熟讀並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敘述這個故事,可以適當地加進自己的想象。(寫練筆本上)
2、完成課後練習三、四(寫書上)
第 三 課 時
一、背誦課文回顧前堂。
二、內容剖析,進一步理解文章
1、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思路】
發現桃花源 景色 忽逢桃花林…… 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奇麗
桃源內所見 自然景色, 土地平曠……雞犬相聞 環境優美
桃源人精神 其中往來種作………並怡然自樂 愉悅安寧
桃源內的社會風尚 便要還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熱情好客,真誠淳樸
離開桃花源 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再尋桃花源 尋向所志,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冰終。
【線索】
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以時間先後為順序來敘事
三、質疑解難:
①. 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②.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③.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④. 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⑥. 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⑦.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⑧. 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⑨. 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四、總結結構,思考文章主題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五、背誦課文
六、作業
課後練習。
《桃花源詩》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譯文 秦始皇暴政,打亂了天下的綱紀,賢人便紛紛避世隱居,黃綺等人於秦末避亂隱居商山。桃花源裡的人也隱居避世。進入桃花源的蹤跡逐漸湮沒,如桃花源之路於是荒蕪廢棄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勵督促致力農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樹竹林垂下濃蔭,豆穀類隨著季節種了卻不用交賦稅。荒草阻隔了與外界的交通,雞和狗互相鳴叫。祭祀還是先秦的禮法,衣服沒有新的款式。兒童縱情隨意地唱著歌,老人歡快地來往遊玩。草木茂盛使人認識到春天來臨,天變暖和了;樹木凋謝使人知道寒風猛烈,秋冬之季到了。雖然沒有記載歲時的歷書,但四季自然轉換,周而成歲。生活歡樂得很,還有什麼用得著操心?桃花源的奇蹟隱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卻向世人敞開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樸風氣和人世間的淡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時顯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隱藏起來了。試問世俗之士,又怎麼能知道塵世之外的事?我願駕著清風,高高飛去,尋找與我志趣相投的人。
〔註釋〕⑴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⑵ 黃,夏黃公。綺,綺裡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⑺ 憩,休息。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⑽遊詣,遊玩。⑾紀曆志,歲時的記載。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⒂遊方士,遊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⒄言,語助詞,無義。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板書設計
21.桃花源記
發現桃花源:
緣溪行,復前行,林盡水源,從口入,復行數十步,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 (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無問津者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
似有而無 理想社會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感受桃源勝境,理解作者表達的社會理想。
教學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學習。
2、導練結合,充分體現“練為主線”,培養思維和創新能力。
3、誦讀法。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展示目標
“記”是古代一種文體,本文原是《桃花源詩並序》中的“序”,“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就出自本文。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大致內容,對學習中的疑問作出標記。
2、聽課文範讀,注意字音、斷句,理清課文思路,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寫了哪些情節?
3、你能用最簡潔的詞語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體印象嗎?
(美、樂、奇)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從課文的整體入手,在導語的鋪墊和撩撥之下,學生帶著興趣進入課文,體現自主精神,教師可利用課件進行檢測,如字音、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幫助學生在自讀中理解大意,掃除障礙;透過範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桃源作出初步評價。)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寫桃源外部環境美和內部環境美的句子,朗讀並背誦。
2、桃源風景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你能選一個景點用下面的句式描繪一下嗎?
句式:這裡的------美,你看(聽)------
3、教師點拔,發現描述者對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對有創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詞:鮮美、開朗、交流。
4、小結: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風景秀麗,美在靜謐祥和,更美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著眼於想象力、表達力和培養、訓練。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並在課文內容的串聯下,點撥字詞。這樣既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課文的興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樂”
1、桃源是美麗的,也是充滿歡樂的,那麼“樂”表現在什麼地方?
2、自讀2、3段,以其中一類人的身份和口吻說說,那些人為什麼樂?
3、教師點撥,引導學生對桃源內社會生活的描寫,並調動歷史知識,得出桃源之樂的根本原因。
4、學生小結:桃花源樂在民主平等,樂在和平安定,樂在豐衣足食,樂在民風淳樸。
(解說:這一環節的設計在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桃源之樂,並結合古代社會的黑暗現實,理解桃源之樂的社會根由。力求突出“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特徵,加深理解課文,進行思維訓練。)
(三)評讀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麗歡樂令人神往,桃源的離奇神秘更是引人入勝。桃源廳在何處呢?
2、評說桃源之“奇”,指導朗讀。
評: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們之奇
結局之奇
讀:讀出驚奇語氣,讀出重音。
3、小結:全文曲折回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桃源似有而無,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
(解說: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髮現和評論,將思維訓練、語言訓練和朗讀訓練繁密結合。由評讀桃源之奇到探索詩人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東晉末年,當時社會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聯絡當時的社會背景,說說課文表達了怎樣的社會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2、歸納:毛澤東《登廬山》中的'一句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裡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面對中華大地的千年世態變,怎能不豪情滿懷?如今祖國各地不是桃源,勝似桃源,如果陶淵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為如何?
(解說:本環節也是學習目標之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也對學生進行理想主義的教育。)
二、課堂練習
(一)字詞
1、注音:豁然儼然阡陌垂髫邑人詣太守驥
2、解釋下面詞的古義和今義:交通妻子絕境無論鮮美
3、解釋多義詞:舍尋志為乃
(二)閱讀後做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4、填補文中橫線上的語句。
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意思是(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屋都是一個樣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渲染氣氛,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鋪墊。
C、“豁然開朗”一詞寫出了漁人進入桃源後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寫了桃源的美好環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黃髮垂髫”指,這裡運用了的修辭方法。
(三)閱讀後做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離,()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7、將“漁人”“村人”這兩個詞語,準確填入文中的括號內。
8、用原文回答下面問題:桃源人“皆嘆惋”的原因是什麼?
9、翻譯“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拓展延伸
1、欣賞:影視歌曲《神奇的九寨》。
2、課外閱讀:《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張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總說:本教案力求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結合課件,努力激發學生興趣,充分體現引導自學,體現了新課標精神。教學中以“美、樂、奇”為切口開始全文的學習,又緊扣“美、樂、奇”收束,課堂練習力求突出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理解能力的培養。透過課後延伸,開闊視野,提高理解、鑑賞水平,瞭解陶淵明的藝術魅力對後世的影響。挺實用。)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陶淵明是我國東晉時期傑出的詩人,他的詩已成為我國古典文庫中的寶貴遺產,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記》和《桃花源詩》(《桃花源記》乃《桃花源詩》的序文),已經成為我國人民雅俗共賞的精彩作品。 《桃花源記》是一篇故事性很強的藝術作品,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託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亂頻繁的環境裡,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瞭解,對人民的願望更有了切身體會,於是構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
讀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願望。
教學中運用視聽及多媒體技術,採用誦讀、討論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領會情感,理解課文。
學情分析:
教學這篇名作,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弄懂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
但大賽組委檔案通知說參與課堂學習的是九年級的學生,這篇文章已經學過,且學生的綜合素質很高,鑑於此,我把教學目標定位為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激發他們對美好事物努力追求的願望。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理解課文。
2、欣賞桃源之美,感悟桃源的價值。
3、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和作用,理解副詞的作用。
2、感悟“桃源”的價值,體會陶淵明的思想境界及對後世的影響。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說:經典作品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在讀……”的書。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一篇這樣的經典之作。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讀它,希望能在熟悉的字裡行間裡發現新的風景。
1、視聽朗誦
2、齊聲誦讀。
(屏顯)朗讀要求:
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
——朱熹
3、解題:
(1)再讀課題,從課題中讀出了哪些資訊?
A、點撥:桃花換成菊花,可否?
(屏顯)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經 桃夭》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崔護《題都城南莊》
桃花:美麗、美好的象徵。
B、解說“源”《說文解字》:源,水源,泉水的本原。
造字本義:從巖隙湧出的山泉,為河川之始。
總結對“桃花源”新的理解。
二、走進桃源,探尋桃源美景(自由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表現桃源之美的句子。)
(一)領略桃花林的自然美
1、作者描寫桃花林用了哪些詞語?各描寫了什麼?
夾岸數百步(溪) 中無雜樹(樹) 芳草鮮美 (草) 落英繽紛(花)
(屏顯)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
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
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陶淵明《讀山海經》其九
(二)體會桃花源的生活美
1、令人嚮往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這裡寫的也是環境美,與寫桃花林的一段相比,這裡的美突出的是什麼?
(寧靜、富足、美好)
3、這裡除了環境美,還讓我們感到什麼美?
(人性美)
品味: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重點賞析其中的副詞。
4、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各種美,這些美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具有這些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麼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讓人嚮往呢?
生思考,回答。
師小結:中國古代戰爭連連,人們確實無法過太平日子,所以安居樂業,沒有戰亂的社會才是人們最想得到了,在戰亂的年代,桃花源的寧靜,便是歷代人們所向往的。
三、走進桃源,感悟桃源價值
天涯何處無桃花?唯有此處享盛名。所以,唐代王維、韓愈、劉禹錫把桃花源視為人間仙境,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把桃花源看作避亂的聖地,近代梁啟超把桃花源看作“東方世界的‘烏托邦’”。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留給後人無盡的遐想,可是這個桃花源到底有沒有呢?
生討論,回答。
2、悠悠千古事,留予後人說。其實,亦真亦幻可能就是桃花源的魅力所在,但陶淵明卻在文章的最後留下6個字:後遂無問津者。該如何理解呢?
生思考,回答。
小結:這是陶淵明說的最悲哀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理想,不管實現起來如何艱難,但只要還有人在努力追尋,就存在實現的希望。但如果連做這種嘗試的人都沒有了,那麼人類就真的沒有希望了。
在深深的嘆惋中,陶淵明遠去了,但是他追尋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們的心裡。
(屏顯):仕:大濟蒼生
“憶我少壯時……猛志逸四海。”
隱:歸居田園
“不為五斗米折腰”
“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夢:
“願言躡清風,高舉尋吾契。”
(屏顯)在古今詩人之中,能夠直接面對人生的苦難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個解決辦法的只有陶淵明。
——葉嘉瑩
(屏顯):世亂如傾,政亂如粥,心亂如麻。陶淵明的貢獻是於亂世、亂政、亂象之中在人的心靈深處開發出了一塊恬靜的心田。
——梁衡《心中的桃花源》
(屏顯)陶淵明生活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但他筆下的桃源社會卻具有永恆的文化魅力。後世的人們雖然沒有了陶淵明當時的痛苦、迷惘與無奈,但人們所面臨的種種壓力並未消減,甚至還與日俱增、與時俱進。生活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快節奏的生活常常讓我們迷失了自我。面對著紛紛擾擾的塵世,我們依然有著不滿、痛苦與無奈。我們需要一個駐足休憩的精神家園。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契合了人性中對自由和美好的嚮往與追求,它帶給我們永遠的美麗與感動。
——李迎春教授評價《桃花源記》
教師寄語:(屏顯)你與其去找桃花源,不如在你的身邊、在你的腳下,去培養桃花源。把事情做好,就是一個真正的桃花源。
——蔣勳《美,看不見的競爭力》
作業:推薦閱讀《桃花源詩》
桃花源詩
贏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黃,綺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跡浸復湮,來徑遂蕪廢。相命肆農耕,日入從所憩。桑竹垂餘蔭,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荒路曖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異源,旋復還幽蔽。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
四、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完成練習冊課內部分。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本文是一篇經典名作,課時安排為兩課時。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課文,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掌握重點語句含義,最後再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線索,初步感知桃花源的美好生活這一內容。在教法上主要是採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學習,體現捆綁式評價機制,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就本節課的發言程度看,大部分學生學習熱情較高,能主動在小組中尋求幫助並能合作學習。但本課也存在不少問題,在朗讀這個環節上,指導得還不夠深入,總感覺不是那麼得心應手,時間上有些倉促。老是擔心時間不夠用。另外在分析部分,有的學生髮言顯得膚淺,但教師的追問沒有跟上,沒有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這些都是我以後教學中要努力的方向。
我們的小組合作是如何進行的?我採用的小組是每組四人,按成績的高低排號,一號二號課堂發言一次各得1分,三號四號學生髮言一次各得2分,每堂課下課時組長算好分數,交給課代表,評出兩個優勝組,那麼這兩個優勝組的每個人學生在班級考核中各獎勵一分。畢竟教學中什麼方法都不是萬能的,但學生反映還不錯,有一次我也就這個問題向學生做了一個調查,我上課問學生大家對這樣的合作學習,捆綁評價怎麼看,當時學生髮言非常踴躍,都爭著說:“能調動積極性,能提高效率,能集思廣益,能體現團結合作的樂趣,能讓課堂氣氛更加活躍,能鍛鍊反應能力……”
總之,象這樣的發言很多,竟然有個學生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樣能讓有的學生不走神了”,這個學生平時學習熱情不高,以前上課不太注意聽講,所以當時我就說:“主要是讓你不走神了吧”。學生也是哈哈大笑。。。起初,很多學生可能就是為了為組裡多掙點分,他或許沒有考慮老師是為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我們要善於抓住這個契機,在後來的教學中我也在不斷完善,比如,有的學生就給我反應,說:“老師,那個XX,他回答的次數是多,但都沒有說對,這樣就不應該加分”我覺得這個建議提得很好,所以我就對學生說:“發言中明顯的錯誤,本次發言無效”。
還有比如平時分析課文遇到一些開放性的試題,需要你自己組織語言,像這個事或這個人給了你什麼樣的啟示?你怎麼看到某人的成功等等,我都跟學生說,發言必須是三句以上,並且語義不重複,這樣漸漸向發言質量靠攏。現在我不光在課堂上用,平時作業也用,學生沒有完成作業,就扣該組本節課的發言分數,所以其他組員有責任監督這個學生課後完成作業,起初我自己來檢查作業書寫情況,現在我開始採用組與組間互相檢查,挑毛病,這樣就促使一部分學生能更認真些。當然,這裡也存在問題,比如在前面說的那次調查中,就有一個學生髮言說:“老師,他們說的都是優點好處,但我覺得不好,他們就光想著怎麼去搶答問題了,你講的他們都沒有聽。”我說:“你觀察得太仔細了,說得太好了,我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所以我也正在努力的想辦法,怎麼才能讓學生該安靜聽課就安靜,該活躍時就活躍。
以上這些是我在教學關於合作教學的一點粗淺做法,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匯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匯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透過反覆誦讀,藉助工具書和註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鹹--皆--並;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教師範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境幽雅,風景優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彷彿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髮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亂,安居樂業)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願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絡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託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嚮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於這個時代,無愧於我們的民族。
十 佈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後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朗讀、背誦文育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認識作者透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實詞。
(3)理解文章的敘事線索。
難點:理解文章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
1.,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huo)嚴然(yau)阡陌(qian mo)詣(yi)
2.熟讀課文,,參考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匯入
1.作者簡介:
陶淵明生於東晉末朝,出身於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過小官,由於不滿官場的醜惡,棄官回鄉,這時他四十一歲,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憂憤、飢寒、勞累、贏疾一起折磨著他,六十三歲去世。後稱靖節先生。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於跟農民來往跟不願與統治者同流合汙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於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徵,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後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本文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跟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跟詩。
2、導語:
同學們學過“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嗎?它是晉朝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述的一個與世隔絕的,不遭戰禍的安樂而美好的地方。現在我們一起跟著漁人到這個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或聽老師範讀,聽課文錄音後齊讀課文)
2.請同學們試翻譯課文。(每生翻譯一句)
3.掌握課文註釋的詞語。(補充註釋如下)
為業:靠……謀生。緣:沿。夾岸:夾著溪流兩岸。雜:別的。鮮美:鮮豔美麗。異:詫異。窮:窮盡。舍:捨棄,放棄。豁然:開通、敞亮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平曠:平坦開闊。屬:類。悉:全。信然自樂:喜悅,心滿意足。所從來:從哪兒來。鹹:都。問訊:打聽訊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兒女。邑人:同鄉人。不復出焉:不再從這裡出去。焉:於之,從這裡。間隔:斷絕了往來。皆:都。嘆惋:感嘆,惋惜。延:請。語告:告訴(他)說。不足:不值得。既:已經。志:做記號。詣:拜見,臥…·怯。如此:像這樣。遣:派。欣然:高興地。
四、小結
1.古今異義詞
2.一詞多義
舍:捨棄 便舍船 尋:尋找 尋向所志
房子 屋舍儼然 不久 尋病終
志: 做標記 處處志之 向: 以前 尋向所志
標記 尋向所志’ 對著 眈眈相向
3·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南陽的劉子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業
l·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第一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下列加點詞解釋不全對的一項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捨棄、放棄)屋舍嚴然(房屋)
C.緣溪行(行船)復行數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魚為業(作為)不足為外人道也(對、向)
(二)選出下列“之”字用法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漁人甚異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屬
C.具答之D.聞之,欣然規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點字,不能用“都”解釋的是()
A.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C.問所從來,具答之
D.此人—一為具言所聞,首嘆惋
(四)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3.此人—一為具言所聞。
4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課時
一、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疏通了文章意思,這節課我們一起分析文章的內容。
二、課文分析
1.朗讀課文,試背誦課文。
2.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按漁人行蹤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寫漁人捕魚時偶然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第2~3節)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第三部分(從第4節到完)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派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麼發現桃花源的?
討論並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並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境的?
討論並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通,雞犬相聞。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並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麼乃大驚?
討論並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討論並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跟平的生活而嘆惋。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裡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麼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並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11.提問: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麼評價?
討論並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裡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跟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中心思想)
四、板書設計
發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五、作業
1.課後練習。
2.選用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最佳化設計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文後的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縣各之。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雲先世進秦時亂,申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邊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號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語,請補出。
2.文中加點的要讀作____, 加點的間讀作___。
3.文中加點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這段文字中還有個表達這意思的詞,它是___.
4.妻子在現代漢語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詞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個___短語。
5翻譯句子。
不足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嘆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線畫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熱情好客的淳樸風尚的語句。
(附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地上)芳草鮮豔美麗,落花紛紛。漁人非常詫異。再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是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裡面)好像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透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這裡)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跟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跟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那裡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裡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禍亂,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裡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這個人(為他們)詳細的介紹了自己所聽到的事,(他們聽罷)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也請(漁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在這裡)住了幾天,就告辭離去。這裡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漁人)出來後,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裡,去拜見太守,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競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不久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問路訪求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