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讀後感6篇

滕王閣序讀後感

滕王閣序讀後感6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滕王閣序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滕王閣序讀後感1

  王勃筆下的《滕王閣序》,僅僅是序,初次讀完便有了如臨仙境的感覺,字字珠璣,真的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感覺,彷彿自己真的到了滕王閣,見到了那秋光美景,感受了滕王閣的壯闊,亦感悟了人生的壯闊!

  王勃的詩,絕大部分是訴說難捨難分的心情,憂愁悲苦,所以對於王勃,我對他了解的並不多,今天讀了《滕王閣序》才對他有了別樣的看法,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知道王勃是初唐四傑之一,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文章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王勃南下,途徑洪州,恰逢九九重陽,大宴滕王閣,王勃應邀赴宴,在滕王閣的即興之作。

  前文寫景,後文借景抒情。其實讀滕王閣,讀出的不該僅僅是對景色的留戀,更應該挖掘出文章深處以及在當時背景之下的人生感慨。

  人傑地靈,僅僅四字,便道出了對聖地賢主、嘉賓、晚宴的稱讚。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一句話,就把寒潭、煙光、暮山全部描述出來,讓我們感受到一幅美麗的秋光圖,彷彿身臨其境。

  閭閻撲地桂殿蘭宮鶴汀鳧渚這讓我聯想到了一幅工筆畫,是在一次畫展中看到的,大概是出自著名畫家麼順利先生之手,惟妙惟肖,令人回味無窮。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與長天一色自我感覺這應該是本文的點睛之筆。動靜結合,亦遠亦近。

  文字如何鋪排只是表面之象,真正觸動千載讀者的則是文字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在主體與客體之間勾勒著模糊的相似圖景。

  王博文章的亮點,亦不在舞臺繁華之景,而在燈火闌珊之時。王勃少年天才,新舊唐書皆言其六歲即解屬文,新唐書更是頗令人生疑的記載勃九歲作《指瑕》以擿顏師古所注《漢書》之失。少年王勃已經以才高名天下,卻又在志得意滿之時急轉直下。

  就比如他在文章中的時運不齊,命途多舛。藉以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能永久的擁有,留戀之情頓生,由個人際遇引發到人生、宇宙的思考,將自己比作屈原賈誼,表聖主明時的不滿。

  後來他還提到了馮唐和李廣。終老始見功名的馮唐,逃避海曲的梁鴻,但最終王勃巧妙地峰迴路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來表達自己仍抱積極精神,希望有所作為。

  處卑位而思有為的心胸,引來許多文人的共鳴。韓愈曾提過壯其文辭讀之可以忘憂。失意悲哀是對時代的批判,但是王勃積極壯懷,有入世的樂觀精神。

  最後來說說《滕王閣序》的文體,屬駢體文,但駢體文卻在王勃的筆下有了新的創新,他以駢體文的基礎又對文章有了新的感受和認識,自然流露,迸發出真實心聲,字句絢麗!以駢體文之精彩,抒詞彩之絢爛!

  一個才華橫溢而又有充滿著豪情大志的詩人,因為現實社會的環境和遭遇,終其一生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實現自己的抱負,以一生而積極進取,卻往往收穫在鬱鬱不平的季節。

  儘管詩人的熾熱情懷和窮且益堅的執著令人欽敬,但也不難看出詩人要表現的,也更為強烈的卻是他的才華施展。可惜是人生無常、命運多舛,或許正是由於詩人常概嘆於自己的才華超群而懷才不遇,才使得他屢次遭受打擊,唯以滕王閣序的怨艾嗟嘆,藉以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言志寄託。

滕王閣序讀後感2

  霧色繚繞,澄澈江水。來到南昌,站在滕王閣上,涼風習習,舉目遠眺,真正領略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美景。

  滕王閣,位於南昌市沿江路贛江之濱,由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嬰都督洪州時所建,故名“滕王閣”。滕王閣歷來是文人雅士吟詩作賦、歌舞宴筵的場所,因而,新建的滕王閣內陳設突出了其文化樓閣的特色。貼金的“滕王閣”正匾系蘇軾的墨跡,正門不鏽鋼長聯“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為毛澤東手書。其餘匾額、楹聯,或集古人書法精華,或為當今名家珍品,各類大型壁畫、浮雕,均體現“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主題。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滕王閣》、古老的編鐘、樂器及青銅祭品、禮器等,幽遠而古雅。

  滕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此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其作者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縣)人,與駱賓王、楊炯、盧照鄰並稱“初唐四傑”。六歲便善寫文章,人稱神童。據說約十五歲時被薦於朝任職。後因寫文章得罪權貴而被革職。約二十六歲時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過南昌,赴都督閻某在滕王閣的宴會,賦詩並作序。後在赴探親途中渡海溺水,驚悸而死。《滕王閣序》遂成為他的“絕唱”。

  王勃亦因作《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據說作此文時亦有典故:上元二年(675年)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於此大宴賓客,王勃恰好路過南昌,亦屬邀請之列。閻本擬讓其婿寫閣序以誇客,故序文早已事先預備好了。但其命人取出紙筆,假意邀請在座的賓客為滕王閣寫作序文,人們知道閻的意圖,故意謙讓.推辭不寫。讓至王勃時,這位年紀最輕的客人毫不客氣,欣然命筆。閻都督見狀,十分不滿,憤怒離座揮袖而去,並囑人監視王勃作文,隨時傳報。王勃開始寫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聞報笑日:“不過老生常談”。接著又報:“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又輕蔑地說:“無非是些舊事罷了。”又報:“襟三江而舉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閻聽了便沉吟不語了。接著幾人連續來報,閻不由得連連點頭。當報至“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閻情不自禁地一躍而起,贊不絕日。滿座賓朋也無不歎服。全文寫完後,閻的女婿卻說話了,說這是前人已有的文章,不足掛齒,接著一口氣把《滕王閣序》一字不漏地背了出來,使得在座之人,也對他非凡的記憶力驚奇不已。王勃聽後,也暗暗佩服,但靈機一動,問道:“序文之後還有一詩,能否也將詩背將出來?”那位女婿一聽,不禁張口結舌了。王勃揮筆疾書,將詩寫了出來:“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朱帝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美哉,如此詩篇!如此典故!如此名樓!飛雲臥水,山影橫斜;春風秋月,物寶天華!

滕王閣序讀後感3

  林中流淌的溪水,面前總會有巨石、橫木攔住去路,河道也並非筆直,而是曲曲折折,總是阻止溪水前進。人生也正是這樣。人所踏上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密佈,荊棘叢生。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在大唐王朝強盛的唐高宗年間,從絳州龍門走出了一位才高八斗的文人。他就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他才華早露,十四歲時即被授予官職。然而他卻在仕途至終因才華橫溢而遭受了兩次打擊。這也宣告了他仕途的終結。

  上元二年,滕王閣上,他即席作賦,寫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為歷代傳頌讚賞。今日,讀《滕王閣序》,我會在開始時同情王勃的遭遇。然而,讀至“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時,我便漸漸由同情變為了讚賞與佩服。讀罷此文,我深有感觸。

  林中的溪水雖身處曲折的河道中,面對攔路的艱難險阻,卻毫不畏懼、毫不氣餒,只是聚成一股又一股的水流衝向障礙,衝破障礙,流向遠方。人在經歷了失敗、打擊、挫折後,需要一種樂觀向上的心態,擁有這種心態後,人就會變得不畏困難,像溪水一樣勇於面對,勇於承擔,勇於挑戰,在摔倒之後滿懷信心地再度站起,為追尋成功繼續前行。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被貶的父親途中,心中還懷著兩次打擊給他留下的陰影。然而在《滕王閣序》卻表現出了一種積極的壯懷。“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使人精神一振,感受到作者那種身處逆境卻仍樂觀向上的心情。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慘遭酷刑,卻最終完成了“史家絕唱”的《史記》。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發明家愛迪生,失敗兩千多次後方才成功。音樂家貝多芬失聰,仍作出了一生中最偉大的音樂篇章。經歷了痛苦的生命才能稱其為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從痛苦中超度出來的。古人在逆境,經歷失敗,這些不僅沒有束縛他們的手腳,反而成就了他們的成功。若只是一味地感嘆命運的不公,只會停滯不前,碌碌無為終此一生。

  人生失意後,重要的不是別人的雪中送炭,而是自身需要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一切。命運是無情的,即使是叱吒疆場的一代名將李廣也沒有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終身未得封侯,自刎沙場。海倫凱勒曾說過:“對於無可挽回的事,就應想得開點,不要總強求不可能的結果。”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在一個人的身上發生了什麼,而是這個人如何去看待。人不能只為自己的命運嘆息,而是應該努力去改變命運。而改變命運就需要有向困難挑戰的勇氣和永不放棄的信心。而這些就需要心態的樂觀。擁有了樂觀的心態,人的心胸會變得寬廣,不會總因失敗而痛苦,心中會產生希望,進而會產生動力,使人繼續向成功邁進。心態是成功的基石,正如一位名人所言:“播下一種心態,收穫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一切的根源就是一種心態。人如果改變了心態,就能改變他的命運。積極的心態,能使人重新振作,重拾信心;積極的心態,能使人不畏挑戰,勇往直前;積極的心態,能使人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積極的心態,能使人超越自我,走向成功。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林中的溪水,終有一天會流到廣闊的大洋。人如果永懷積極樂觀之心,終會鑄成人生的輝煌。

滕王閣序讀後感4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四大名樓: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每個都有它獨特的風格。其中滕王閣因一介書生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具有另一番風味。

  讀過《滕王閣序》,我們不難發現王勃在此文中用了大量典故。明用典故、暗用典故、化用典故、連用典故……各種使用手法都表現出王勃的閱歷豐厚,文筆自然。在文章的後篇王勃更是表露了自己遠離京城、失憶流落之情。其後緊跟四個典故又表達出年輕的王勃在此次宴會上受寵若驚,自怨自艾的複雜心理,也表達了報國之志和遠大的抱負。

  試問在當時,哪個能有王勃這樣的膽量在滿室俊傑、閻公之威下勇敢的站出來?相信滕王閣宴上不缺少高雅、有才的人,但是此宴會是閻公為了襯托自己女婿的才華而辦的,所以那些“文人雅士”就退縮了!只有王勃激流勇進、迎難而上、不甘沉淪,寫出了令人驚歎的《滕王閣序》!寫出了另閻公讚美、流傳千古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

  讓我們為王勃而鼓掌吧!

  當老師指著螢幕中那座宏偉的建築說它就是滕王閣的時候,我已然朦朧了雙眼.子安,安否?南海之水是否如他們所說,冰冷徹骨,你的靈魂是否如我所願,安然無恙?

  我很慶幸生在你的故鄉,幷州.雖不在龍門,卻也與你同飲一灣河水,共登一脈太行.我始終相信,這區區一千三百年定不會抹殺你的一切.不知我腳下的土地,你是否來過,如果來過,它頂會存有你的一絲氣息,哪怕只一粒微塵也好,便足以讓我愛上這片土地.

  只是,何日君再來,共聞落花香....

  二十六歲,你的人生定格在了那樣一個氣宇軒昂的年紀.子安,那海水也不願見你容顏老去啊!但我不相信那是個意外,不相信你如書中所說,"不幸落水驚悸而死",只因不願去想你痛苦掙扎的模樣.我寧願相信你以一道美麗的弧線落入水中,面容沉靜地沉入水底.那個世道,容不下你.世俗,如一把鋒利的劍,死,或許是你不背叛靈魂的最好方式.那樣,你遍永遠都是心中的自己,那個無拘無束,桀傲不馴的王子安.

  關於唐朝,從此後便只有一個王子安,什麼帝王將相,或是侯門府院,也敵不過你身後一抹殘雲,腳下一方土地....

  不知你在踏上小舟那一刻,有沒有想過這一去便是千年,那滕王閣成了你留給世人最後一絲記憶.那日的學士將軍,滿座賓朋,也都隨往事風乾了吧,連那都督"閻公"也成了有姓無名的某某某,沒有人記得,也毋須再記得.惟有你,連同你筆下的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穿越千年也未曾老去.可是,子安,今日的滕王閣以不是你當日登上的那座,任它重修得如何偉岸精美,終究沒有你曾經來過啊.我更願找一處當年的斷壁殘垣,坐在那裡靜靜觀望,你筆下的江水如何映著雲影悠遊流過,那些群山如何披著綠色順勢延伸.

  四月的南海,以足夠溫暖了吧,不知那些如精靈般的陽光能否穿越那層深藍的海幕,為你送去人間的問候.我從未到過南海,但我現在知道了,即使我一個人乘船飄蕩在這單調的幽藍之上,也是不會孤單的吧!這水下的某一處,某一縷水草或是某一方岩石之後,有你寂然地沉睡在那裡,任海龜魚兒匆匆遊過,任海水瓢搖了你的長髮.你,依然是你.南海有你,景皆失色.

  子安,千年已逝,君可安否?

滕王閣序讀後感5

  我們都會對天才(神童)刮目相看,更會對他們的文章或作品產生興趣。王勃,年少有為,初唐四傑之一,被舉為神童,不到二十歲就出仕。在這裡,不得不再一次用到“天妒英才”這個詞了,在作《滕王閣序》的兩月後,溺水而亡,英年早逝。惋惜之聲,響徹蒼穹。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道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出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壯闊一筆。在勝景面前,他們的心靈是無法平靜的,富麗的詞藻躍然紙上,廣闊的胸襟得到了難得的滿足與震撼。內心的怒吼終於可以渲洩出來,如傾瀉而下的流水,渾然一體,一氣呵成。征服了當時的文才俊傑,也征服了現在的千百萬人。

  遠離了古代,飛機、火車、汽車取代了那沉舊的馬車,便不會有“儼驂騑於上路,傷風景於崇阿”的體驗與感受。和自然隔了一層窗,即使看得見,也聽不到;身處其中,卻怎麼也摸不到。飛快的行駛速度,眼前的一切是模糊的,沒有了仔細的觀察,切身清晰的感受,就不會道出“閭閣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你津,青雀黃龍之軸”。更不會有“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千古佳唱。

  這壯麗的畫面,大氣的`筆峰,對仗的文句,色彩的鋪墊。動靜相襯,情景相融。使我們不由自主的鑽進了王勃的視野,和他一起去分離這不平凡的景象。如此的大氣凌然,如此的廣闊胸襟,使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小年齡而大胸懷。

  文章的每句話都似乎是仔細斟酌的成果,又好象一氣呵成,信手拈來,博古今通今,無洩可擊。

  又如:“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多少文人志士都會有這樣感受,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的年青氣傲,他的傲視群芳,他的才華橫越溢,他的思想與見解,瀟灑與胸襟,終會為人

  所不容。“時運不濟,命途多殲”這樣總結一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如此的事例數不勝數。而這又能怎麼樣呢?我會意志越發堅定,不放棄遠大崇高的志向。“酌貪泉而覺,處涸轍以猶歡。”

  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去否定自己,放棄了原本的夢想,要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上帝關上了門,但他會給你留一扇窗。如果王勃不英年早逝,他的名聲會與李杜齊名。

  在眾名士之前,他也會自謙幾句。表面的高興隱藏著內心真正的傷痛。“勝地不常,盛筵難再”,當一切已為往事的時候,我將在何方?

滕王閣序讀後感6

  記得在小的時候,姐姐將王勃的《騰王閣序》講得有滋有味,至今還記憶尤深,那時候似懂非懂。重讀王勃的《騰王閣序》,基於其頗高的藝術成就,我感觸很深。

  關於騰王閣,歷代題詠很多,如唐代詩人錢起《騰王閣詩》雲:“幽懷念煙水,長恨隔龍沙。今日騰王閣,分明見落霞。”宋代劉敏求的詩云:“閣中環佩知何處,遊子再來春欲暮。”辛棄疾:《賀新郎;賦騰王閣》詞雲:“高閣臨江渚。訪層城,空餘舊跡,黯然懷古。”唯有王勃的《騰王閣序》,成為了千古絕唱。

  這篇序言,之所以生動感人,千古傳誦,在於它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中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於它有詩意之每裡。本文題名“序”,也是一篇典型的駢文。它程序了漢、魏以來駢文的傳統,吸收了賦體的成功的藝術經驗形成了規模崇麗、氣象清新的風格。王勃是初唐時期具有革新意識的詩人,他的為文,也同他的詩歌創作一樣,散發出一種清新友人的氣息,主要表現為詩意的捕捉和意境的創造。他是以詩人的眼光來觀察與騰王閣有關的事物的,而且是以詩人的心情去體驗和書法真實感受的。

  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有遠大的抱負,有人生的使命感。所以,他既能寫出“落霞與孤騖齊飛”這樣歌詠山河風光的佳句,同時也能抒發“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情懷。然而,由於時代及其他方面的侷限,詩人的理想不能實現,壯志難酬,免不了有“興盡悲來”之嘆,免不了要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深沉的孤獨感。正因為有這種出自內心的深沉感受,所以千百年以後,它仍然能撥響與他有某種類似體驗的讀者的心絃。 其次是形式之美。《文體明辯序說》中講到:序,亦做敘,言其中善敘事理,次第有序,若絲之緒也。望比此文,發揮了“次第有序”的特點。

  全文層次清晰,守衛聯貫,針線細密,次第井然,對偶工整。有些對偶從不同的側面向心地集中於一個重點,因而有帶有排比與連珠的修辭色彩。這說明,王勃寫此序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有效的增強了詩歌的韻味。

  再次是繪畫之美。如果從繪畫的角度來透視這篇文章,我們可以看出,本篇並不是一般性的山水遊記,而是把建築、山水、人物融會在一起的山水人物畫,是一副以騰王閣為中心的全景畫。作者非常注意畫面的構圖與佈局的整體性,因為它是用文字寫成的,所以很自然地把萬里之外的自然景觀恰當的納入自己構思的畫面中來了。

  作者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力,“三江”、“五湖”、“蠻荊”、“長安”、“吳會”,均可“撫四海於一瞬”。作者的想象超越空間的侷限,他透過想象的視角遙攝各種景物,統奴全域性,服務於騰王閣的描寫。在構圖與空間時間的關係上,作者注意到空間的深度與歷史的廣度,使這篇序文具有縱深的立體感。

  最後是音樂之美。在見就對偶的同時,文章還特別追求文字聲調的平仄相對。如“物華天寶,龍光射鬥牛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一聯中的兩句,也如同詩歌中的句子一樣得講求平仄相對,使全文抑揚頓挫,迴環反覆,具有悅耳的音樂之美。

  王勃的《騰王閣序》,最主要的是有作者的真實的感情和充實的內容,同時,它還打破了僵死陳舊的駢文割據和陳陳相因的文風,給駢文注入了新的血液,由此形成了獨特的藝術成就。歷史是公正和公平的,它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