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滕王閣序》導學的一點建議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選取了包括《王閣序》在內的四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王閣序》是傳統名篇。大部分教師是採用學生預習,課堂精講的方式學習。殊不知,這種教師掌握課堂話語權的做法,違背了課堂教學的規律,無法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尤其是對於《王閣序》這樣的優秀美文,應該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創造性地開啟導學之路。
《王閣序》可謂千古絕唱。王勃才情四溢、揮毫潑墨、一蹴而就的壯麗詩篇,讓無數後學者“競折腰”、“同扼腕”。面對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樣才能讓學生“披文入情”,得其深韻呢?一個字:讀。很多教師可能覺得“讀”很簡單呀,早讀的時候就完成了。其實,我說的“讀”,是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在老師的引導下的讀。這個讀,不是簡單地朗讀,而是“得其”、“探其韻”地讀。
其一:高聲朗讀得其
作為抒情散文,《王閣序》的篇幅較長,學生對結構、內容的理解比較困難。那麼,首先應該做的就是理思路。正所謂“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得出其雄偉之”(曾國藩語)。所以,老師在講解之初就應該要求學生高聲朗讀,此時的朗讀,就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用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增強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強化對語感物件——課文的理解。當然,此時還需要老師適當引導:把課文知識資訊拓展,傳達給學生,使學生在朗讀時把這些資訊融入正文,更迅速有效地把握文章內容。首先是解題,關於王閣,點名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首,黃鶴樓、岳陽樓還位列其後。學生對其他兩座都已經有了解,在詩文中領略過其風采,略加點撥,他們就會憶起“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崔《黃鶴樓》)的神秘悠遠,就會浮現出“吳楚東南,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的壯闊豪邁和“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浩壯觀,勝景如斯,令人神往。那麼,作為三大名樓之首的王閣又是如何呢?在朗讀時學生對其景緻描寫必會格外留意。然後是作者介紹,所謂“綴文者情動而辭發”(劉《文心雕龍》),《王閣序》中抒情議論的內容很多,怎樣讓學生在朗讀時儘快感其情、知其論呢?必須“知人論世”。“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 萬章下》)對王勃,主要從其身份變化上觀其一生,可板書以下示意圖:
六歲能文——未冠及第,授朝散郎——沛王(李賢)侍讀——被逐,漫遊蜀中——後補州參軍——私殺官奴,被判死罪,遇赦除名——父貶交趾,勃渡海省父,溺水而死。
學生一看就明白了,這是一個空負文才卻報國無門的失意者,是一個寫完《王閣序》就英年早逝的不幸者。如此遭遇的古代文人,學生應該瞭解很多。如何去感受他的內心情感,學生就做到了心中有數。有了老師的這些點撥,相信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就把課文的思路理清了。高聲朗讀結束後,很多學生對文章內容已瞭然於胸,這時教師可以用提問的`方式,檢查學生的朗讀是不是達到了預期目標,並且,此時提問也能促進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能力。課文思路如下:
滕王閣序》導學的一點建議" src="https://p.9136.com/1l/l/allimg/201506/7-150616195GYO.jpg" style="width: 401px; height: 257px;" />
其二,密詠探其韻
《王閣序》是一篇優秀的文,多用對偶,詞采華美,句式整中見散,搖曳多姿,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具有悅耳的音樂之美。如此美文,作為老師,應指導學生用抒情的語調在朗讀中創設情境,使學生如臨其境,自然而然地進入“景美,人美,情更美”的藝術境界,深刻領略作品神韻。教師在鑽研教材時,一定要努力發掘語言文字的內涵,正確把握作者的情感,從文中的精彩描寫處入手,營造濃郁的誦讀氛圍,啟用學生思維,引發其聯想和想象。因此,“密詠” 的要求就是有感情地讀,充滿想象地讀,反覆地讀。
有感情即要求誦讀體現出情感內涵。教師應指導學生注意語音節奏,平仄抑揚,語氣急緩,音調高低,可先進行部分範讀,使學生大致瞭解節奏的劃分,然後齊讀或散讀,提高誦讀的感悟力。就全文而言,學生已在第一環節裡把握了文章思路,再按照此時教師的引導和要求,以自如的聲音賦予文章生動鮮活的生命力,那深的思想內涵,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憬,同時流入誦讀者的心田,激盪著他們的胸懷,陶冶著他們的性情。此時學生便是讀出了感情,讀出了韻味。
充滿想象即要求誦讀時多聯想多想象。聯想和想象是深化語感,提升鑑賞力的重要手段。以第二部分繪閣景為例,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極具美學特徵。如果學生在誦讀時充分發揮想象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頗具色彩之美。善於聯想的學生,腦海中會立即浮現出清澈的潭水,紫氣繞的群山,就很容易感悟出這裡描寫的水光山色之變化,體會出上句樸素淡雅,下句設色凝重的強烈對比。而接下來更是猶如電影的拍攝技術,由近及遠,構成一幅富有層次感和縱深感的全景圖。“鶴汀鳧渚”四句寫閣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曠其盈視”二句寫山巒、平原和河流、湖澤,是中景;“虹銷雨霽”以下則是水田浩的遠景。這種立體化的寫法尤其需要學生在想象中細細品味,方能感受這如詩如畫的江南勝境,才能和景物融為一體,達到人在景中,景中有人韻致。如果做到了這種充滿想象的誦讀,文章的神韻就呼之欲出了。
最後是反覆地讀。《王閣序》的文字意韻深遠,反覆讀以至熟讀成誦是感受典範語言,產生美好語感的有效途徑。熟讀成誦,文章中的語言文字、詞語念、語法修辭、構思佈局、情景描寫、韻律搭配就會在誦讀者的心裡留下許許多多具體生動的範例,啟迪每一個誦讀者時時體味,用心領悟。
對於一篇美文,教師正確有效地引導誦讀,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也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在選擇誦讀策略時可根據學生基礎、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靈活安排,爭取以有限的資源獲取最好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