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寫作特點

  《桃花源記》的語言也十分準確和精練。文章一開頭,只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這19個字,就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人物和開端。第二段描寫桃花源的景象也只不過一百多字,就勾畫出了一幅極其動人的場景。從桃花源的土地、屋舍,一直寫到男女老少的衣著以及他們的精神狀態,寫得層層深入,次序井然,沒有一句多餘的話。在這段文章裡,還表現了詩人高超的括能力,遣詞用語恰到好處。像寫山裡人見到漁人,問他從何而來的時候,詩人沒有重複漁人進入桃花源的經過,只寫了“具答之”三個字,就括了漁人的全部答話;漁人見太守說起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詣太守,說如此”的“如此”兩個字,來括漁人在桃花源裡的一切見聞。

  陶淵明的語言風格,是非常樸素、自然的。他寫文章不重詞藻的華麗,不事雕琢,而是盡力做到樸素,自然,接近口語。但是我們讀他的作品,並不覺得單調乏味,而是感到詩意盎然,淳樸渾厚。蘇軾說他的作品“而實腴”,就是說他善於用樸素、清淡的外表來表現豐富的內容。而這一點也正是《桃花源記》的語言特色。(李文)

  語言曉暢,用詞精到。《桃花源記》多用白描手法,語言通俗流暢,明白如話,敘寫情事,如口說家常;描繪人物,如面對朋友。明代許學夷說,陶多用“晉宋間語。靖節耳目所濡,故不覺出諸口耳”(《詩源辨體》)。在當時一味講究辭藻、雕琢字句、形式主義蔚然成風的氛圍中,陶淵明以清新樸實的語言描繪的理想境界,可說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一朵清新可喜的奇葩。

  然而我們絕不要以為“記”中的這種自然的語言是隨意寫來的,它是經作者仔細推敲、苦心琢磨的結果。正如宋人所說:“語造平淡,而寓意深遠,外若枯,中實敷腴。”(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四)例如,寫桃源人民見到武陵漁人後,作者用“乃大驚”三字,就既寫出了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又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又如寫山口有光,是“彷彿若有光”。“彷彿”,好像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既靈活又貼切。為什麼說山口有點兒光呢?

  第一,因所寫山口很小,光線不甚分明,用“彷彿”二字正可描繪出光線極弱,洞口若明若暗的樣子,這更符合桃花源隱蔽五六百年而不為人發現的情景。

  第二,因為桃花源是虛設的境界,其中景物並非實有,所以用詞不能太著實。這樣,給讀者以迷離恍惚之感,增強了語言藝術的魅力。

  《桃花源記》的主體本是“詩”,而“記”僅是詩的一個序言,一個註腳,所以原題是《桃花源詩並記》。但因為這個“記”有著生動的故事,完整的結構和完美的表達形式,所以它不但可以獨立成篇,而且比“詩”流傳更為廣泛,更為人們所喜愛,後來就有人索性將標題寫為《桃花源記並詩》,終至於“喧賓奪主”了。(蘇文)

  作者善於用通俗平易、樸素自然的語言在其田園詩中描寫他所喜愛的農村生活。在《桃花源記》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僅用22個字就描畫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頭兩句從正面寫桃林之茂密,第三句從反面寫桃樹之多而且純,後兩句從側面襯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開後花瓣紛紛落下的'景象。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詞語如“芳草鮮美”,簡直給讀者一種有色有香的感覺,而所用的語言卻是接近口語化的。陶淵明用這些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源外圍及內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後世不少的畫家去畫桃源圖。清人衛炳說:“桃源山水,畫中景也。……而古今之列入畫譜者,唐、宋以來,惟詰《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動。……韓文公有《題桃源圖》詩,舒元輿有《錄桃源畫記》,吟詠之餘,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設色,大約因淵明記想象為之。”(《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陶淵明卷下編》,中華書局1962年版)作者在敘述中的語言不僅做到樸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練,沒有多餘的廢話。全文用32個字就講了一個有頭有尾,有人物,有對話,有情節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寫桃源社會,所以著重詳寫桃源內的人與事,寫桃源外的事就從略。作者往往用精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收到以少勝多的效果。如寫到桃源人初見漁人的情景,只寫“見漁人,乃大驚”,後面三個字不僅寫出了桃源人見到漁人的神色,而且也體現了他們與外界隔絕之久。又如寫漁人與桃源人談話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一句話作了交代。這個複句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漁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詳細情況,不是作者所要著力描寫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筆帶過。而後半句,雖只三個字,但從桃源人共同的“嘆惋”中,可以想象到漁人所說的世上的情形,與桃源內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麼混亂不堪!而桃源內的生活又是多麼安定!

  《桃花源記》中許多詞語由於言簡意賅,一直被後世沿用下來,至今還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然”,“不足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等等,這些詞語都幾乎成了人們熟悉的成語。其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用來表現桃源人與世外隔絕之久,而又說明桃源內沒有朝代變化的情形,非常貼切,又非常生動具體。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錄》中說:“唐人有詩云:‘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及觀淵明詩云:‘雖無紀曆志,四時自成歲’,便覺唐人費力如此。如《桃花源記》言:‘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見造語之簡妙。蓋晉人工造語,而淵明其尤也。”從上所說,可見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淵明駕馭語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淵明在寫作《桃花源記》藝術上的獨創之處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