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蘇軾> 蘇軾詞蝶戀花賞析

蘇軾詞蝶戀花賞析

蘇軾詞蝶戀花賞析

  《蝶戀花·春景》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一首詞。這是一首描寫春景清新婉麗之作,表現了詞人對春光流逝嘆息,以及自已情感不為人知煩惱。下面是蘇軾詞蝶戀花賞析請參考..

  上闋寫春光易逝帶來傷感,沒有拘泥於狀景寫物而融人自身深沉慨嘆。下闋寫得遇佳人卻無緣一晤,自己多情卻遭到無情對待悲哀。全詞詞意婉轉,詞情動人,於清新中蘊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

  蝶戀花⑴·春景

  花褪殘紅青杏小⑵。燕子飛時⑶,綠水人家繞⑷。枝上柳綿吹又少⑸,天涯何處無芳草⑹!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⑺,多情卻被無情惱⑻。

  詞句註釋

  ⑴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花褪殘紅青杏小:指杏花剛剛凋謝,青色小杏正在成形。褪(tùn),萎謝。

  ⑶飛:一作“來”。

  ⑷繞:一作“曉”。

  ⑸柳綿:即柳絮。

  ⑹天涯何處無芳草:指春暖大地,處處長滿了美美芳草。

  ⑺漸悄:漸漸沒有聲音。

  ⑻多情:指旅途行人過分多情。卻被:反被。無情:指牆內盪鞦韆佳人毫無覺察。

  白話譯文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河流圍繞著村落人家。柳枝上柳絮已被風吹得越來越少,天涯路遠,哪裡沒有芳草呢!

  圍牆裡有位少女正蕩著鞦韆,圍牆外行人經過,聽到了牆裡佳人笑聲。笑聲漸漸就聽不到了。聲音漸漸消散了。行人悵然,彷彿自己多情被少女無情所傷。

  蘇軾詞蝶戀花賞析

  這首詞是傷春之作。蘇軾長於豪放,亦擅婉約,這首詞寫春景清新秀麗。同時,景中又有情理,人們仍用“何處無芳草”以自勉。作者“多情卻被無情惱”,也不僅僅侷限於對“佳人”相思。這首詞下片所寫是一個愛情故事片段,未必有什麼寄託。只是一首很好婉約詞。王士禎《花草蒙拾》所說“枝上柳綿,恐屯田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同時指出這首詞與風格婉約柳永詞不相上下。

  “花褪殘紅青杏小。”開頭一句描寫是暮春景象,這是說,暮春時節,杏花凋零枯萎,枝頭只掛著又小又青杏子。作者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傷感之情。“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燕子在空中飛來飛去,綠水環繞著一戶人家。這兩句又描繪了一幅美麗而生動春天畫面,但缺少了花樹點綴,仍顯美中不足。“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景物表明這是清晨景色,因而顯得沒有著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著一“繞”字,則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上柳絮在風吹拂下越來越少,春天行將結束,難道天下之大,競找不到一處怡人景色嗎?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說“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柳絮何其相似。

  上闋描寫了一組暮春景色,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心境。作者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獨惆悵,想尋找一些美好景物來排解心中鬱悶,誰知佳景難覓,心情更糟。上闋表達了作者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追求。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裡有盪鞦韆聲音,一陣陣悅耳笑聲不時從裡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著這令人如痴如醉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關係。這裡,他只寫露出牆頭鞦韆和佳人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裡”、“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生命;牆外是趕路行人。行人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有一種冷落寂寞之感。“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裡女子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裡“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說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思緒,對此,他並沒回答。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回味、想象空白。

  下闋寫人,描述了牆外行人對牆內佳人眷顧及佳人淡漠,讓行人更加惆悵。在這裡,“佳人”即代表上闋作者所追求“芳草”,“行人”則是詞人化身。詞人透過這樣一組意象刻畫,表現了其抑鬱終不得排解心緒。

  綜觀全詞,詞人寫了春天景,春天人,而後者也可以算是一種特殊景觀。詞人意欲奮發有為,但終究未能如願。全詞真實地反映了詞人一段心理歷程,於清新中蘊涵哀怨,於婉麗中透出傷情,意境朦朧,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