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蜀道難》教案3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透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程序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蜀道難》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蜀道難》教案 篇1
[導學新概念]
這個單元學習李白和杜甫的詩,目的是進一步領會這兩位詩人的藝術風格,以提高我們的詩歌鑑賞力。
風格,指的是作家、藝術家在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李白和杜甫的詩,我們已經學過若干首,李白的豪放飄逸風格,杜甫的沉鬱風格,我們早已有所領略。
為了實現本單元的學習目的,須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要複習背誦以往學過的這兩位詩人的作品,並嘗試品味這些作品的藝術特色。
二是要認真學好本單元課文,要熟讀成誦,一邊誦讀一邊品味詩中意境,並在此基礎上對作品的藝術特色作一點分析。
三要參讀《語文讀本》第五冊所選李白和杜甫的詩。要用心去讀,讀得多一些,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見解。這些詩,也應力求背下來。需知:背得越多,記誦的速度越快。
《蜀道難》,大約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長安時寫的。他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象,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和關切。
學習這首詩,要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熱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飄逸的藝術風格。
學習中的難點是背誦。要重視理解記憶,又不偏廢機械記憶。前者指的是理清詩脈,包括大致分清詩的層次、領悟詩的主旨和主要的表達方式等。後者指的是口熟,熟到可以不加思索地連貫背誦全詩。
[資料顯示屏]
關於《蜀道難》的寫作時間和主題思想,自唐宋以來便有許多不同說法。詹釒英先生《李白詩文系年》推翻眾說,論證了此詩為送友人入蜀之作。詩中備言蜀道之險惡難行以寄寓求仕無成、世路坎坷的感慨。應是天寶初年受權貴讒毀,乃憤然棄職離京前後所作。〖HTK〗(選自《中華活頁文選》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愚謂《蜀道難》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陳間擬者不乏,詎必盡有為而作?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明·胡震亨《李詩通》)
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清·沈德潛《唐詩別裁》)
才氣揮霍,頓宕不休,如南海明珠,隨地傾出萬斛也。(《李詩緯》卷一)
[教學設計ABC]
設計A
導語設計 火車在蜿蜒的秦嶺隧道穿行時,我們自然會驚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同時,也必然會想起入蜀“難於上青天”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今天,我們一起來讀李白的《蜀道難》,領略一下作者為我們描繪的秦蜀道路上的奇麗驚險的山水,感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教學設計
一、匯入(見導語設計)
二、簡介寫作背景
方法:出示《唐摭言》第七卷有關記載,讓學生練習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查閱相關資料。
三、誦讀
方法:教師範讀。要具體示範誦讀方法和要領,組織學生集體誦讀,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誦讀中注意:①口熟腦記;②連綴關鍵詞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語調語氣;⑤把握感情基調。
提示:誦讀是唐詩鑑賞的重要環節。誦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蜀道難》襲用樂府古題,言蜀道之險,詠歎意味尤濃,因而,誦讀時應把握這個基調,再現詩中的意境。
教師要結合課後練習一的要求做具體指導。目的.是使學生適應這首詩節奏的變化,讀出點韻味來,以領會詩人熾烈奔放的感情和飄逸的風格。具體提示要求見《教參》。
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試背全詩。
四、理解
方法: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練習歸納各段段意,並探究各段間的內在聯絡。可用點撥法,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自行領悟。
提示:這首詩按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討論1詩的開篇如何敘述蜀道悠久的歷史?為何引用五丁開山的傳說?
引導學生研究誇張敘述和運用民間傳說的寫法。
明確:詩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選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先敘述蜀國長期閉塞的狀況,引傳說中蠶叢、魚鳧的開國,寓高山阻隔之意,“四萬八千歲”為誇張敘述;接著描述秦蜀間重山疊嶺的地貌,“有鳥道”寓無人行之意;然後敘述蜀道來由。引五丁開山的傳說,表現了人和自然間的鬥爭以及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強烈願望,讚揚了神力和開路者的勇力。
討論2研讀“上有六龍……坐長嘆”幾句。
引導學生體會詩人想象的豐富和奇特。
明確:這幾句極寫山勢的高危,突出路之難行。“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句是詩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所見。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黃鶴也不能飛度,猿猱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這是用虛寫層層映襯。接著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以“百步九抑縈巖巒”的危險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詩人從星星中穿過,有時還好奇地觸控他們,想象何等奇特。
討論3:詩人給這個“畏途”營造了怎樣的氣氛?
引導學生體會細節的運用和誇張的寫法。
明確:“但見”四句渲染了悽清的氣氛;“連峰”四句渲染了驚險的氣氛。詳見《教參》。
討論4:最後一段寫蜀中要塞劍閣的意圖是什麼?
引導學生探究詩的寓意。
明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和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設計B
指導學生在反覆吟誦的基礎上,領會詩的藝術風格。要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一、誦讀
仍採納“設計A”的誦讀設計。
二、鑑賞
方法:出示相關資料,引導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理解這首詩。
(一)關於這首詩的寫作時間
資料:《唐摭言》第七卷的記載:“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此所業贄謁賀知章。知章攬《蜀道難》一篇,揚眉謂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初年詩人在長安之時或在此之前。根據:(1)詩中寫蜀道,先提太白山,次說青泥嶺,次提劍閣,最後說到錦城即成都,這正是由長安入蜀的必經之地。(2)詩中多次出現“西”字,如果詩人當時不在長安,就不會這麼說。
(二)關於這首詩的內容
資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詩通》中說:“白蜀人,自為蜀詠耳。言其險,更著其戒,如雲‘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風人之義遠矣。”
討論後明確:這首詩以詠歎為基調,一嘆蜀道之高,二嘆蜀道之險,三嘆蜀中戰禍之烈,而戰禍之烈是由於蜀道高險給割據者創造了良好條件的緣故。因此,對軍事叛亂的警惕正是詩人的主旨所在。
(三)關於這首詩的結構
資料:清人沈德潛的評論:“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
討論題:“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詩有什麼含義?它重複出現三次,有什麼作用?
明確:1詩的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歎點出主題,為全詩定下基調。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歎反覆出現,形成了以此為主旨句貫穿始終、內容層層深入的格局。這就是沈德潛說的“筆陣縱橫,如虯飛蠖動”。
2“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現,或前或後總有一個提示內容的“副句”伴隨著。主旨句出現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後。副句寫詩人仰望蜀道時發出的感嘆,突出表現了蜀道的高不可測,為下文寫太白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日、捫井歷參張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意在說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輕易前往。此句有鉤連前後兩層內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後。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劍閣形勢之險和蜀中戰禍之烈,跟開篇相照應。以此結束全詩,興味無窮。
(四)關於這首詩的表現手法
資料:(1)陸時雍在《詩鏡總論》中評價李白的詩“馳走風雲,鞭撻海嶽”。(2)殷璠編《河嶽英靈集》中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討論後明確:(1)詩人善於把想象、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來寫景抒情。(2)詩人在描繪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時,融入浪漫主義的激情。(3)詩人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字數參差錯落,句子長短不齊,也突破了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
設計C
比較閱讀
比較《蜀道難》和《劍閣賦》的異同。
拓展訓練
讀李白《送友人入蜀》。鑑賞自己所喜歡的詩句,品味詩的意境,簡要評析這首詩運用的主要藝術手法。
《蜀道難》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一、瞭解李白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二、體會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麗的詩歌語言及其深刻的含義。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作品內容含量之大、藝術特色之奇妙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然而無論對其創作目的的認識,還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又使歷代評論者仁者見仁,眾說不一。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不應該要求學生對作品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拿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切實達到提高獨立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進行:課前預習(自學:透過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疏通詩歌大意,提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課下自學中發現的問題,並提自己新的見解)→課上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提出,全班學生髮言談看法,最後解決問題)→課下總結歸納,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寫評論或感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上內容分四個小組準備,每小組只准備一個問題,要全面、準確,每個問題由各小組出一名代表準備課上彙報。)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通讀全詩,熟讀全詩,以備課上教師叫起朗讀。
3.弄清全文主要內容及感情脈絡的發展,準備複述(全班每個學生都準備)。
4.每個人把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課前由課代表統一收齊交給教師,以供教師備課和課上討論使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列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程序,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詩歌第一自然段,熟讀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組討論後仍解決不了的問題讓學生課下思考,準備下節課發言。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繼續朗讀練習。
二、重點鑑賞詩的主要語句的深刻含義和重要寫作技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我們經過課下大量地查閱資料和上一節課同學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對《蜀道難》這首詩一定有了比較深的認識和理解,產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過也一定還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問題,那麼這節課就來個全班討論,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讀背誦。
1.提問個別學生,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2.全班學生齊讀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討論、交流。
根據上節課分組討論的情況,全班學生討論、交流的方式要相應變化,大致有兩種情況:
一是每小組的代表按照老師分給的題號逐一向全班同學彙報(說出答案或提出問題)。
二是全班每個學生不必拘於順序和形式,隨便提出自己的問題或對問題的看法。
活動方式:
學生:
按順序或隨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問題,或提出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後,全班其他學生可以隨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對),並認真做好筆記。
教師:
首先要組織好學生討論、交流,注意隨時調節討論、交流的氣氛,對所有問題要給出較為準確的答案或較為明確的說法。有些問題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別是一些語句含義的理解本來就可以見仁見智,要給學生講解明白,只要學生說的有道理就應給予肯定,對答案不必要求整齊劃一。
四、佈置作業。
1.背誦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內容。
2.就課上討論、交流的問題中,找一個你最感興趣的寫一篇研究性報告,不得少於700字,下節課課上交流。
參考題:
1.《蜀道難》一詩的文體特色。
2.探索李白寫作《蜀道難》一詩的背景及目的。
3.從《蜀道難》一詩看李白的浪漫主義詩風。
4.李白詩風與杜甫詩風比較談。
5.詩中有幾處用典,作用是什麼?
6.開頭連用三個嘆詞,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8.主旨句在全詩中反覆出現三次,有何作用?
9.全詩的誇張。
10.全詩感情的脈絡是如何一步步發展的?
11.本詩哪些情節體現了詩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
12.李白的政治預見性是如何體現的?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充分認識《蜀道難》思想內容的精深、藝術特色的絕妙。
二、繼續品味《蜀道難》語言的華麗,體會作者胸懷的博大。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用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他有許多優點,但也有許多缺點,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透過這首詩的學習對這一歷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二、檢查全文背誦。
(檢查方法如前)
三、組織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組交流,選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誰願發言誰說。這樣,一方面可以鍛鍊學生的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生:交流。
教師:對學生交流中出現的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交流中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
四、佈置作業。
《蜀道難》教案 篇3
【學習目標】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遊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學習重難點】
1、重點: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2、難點:記遊寫感的寫作方法。
【學習內容】
整體感知
《遊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遊記,寫於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當時他34歲,正在舒州任通判。與兩位朋友和兩個弟弟同遊褒禪山後,寫成此文記遊,並抒發自己的感想。
全文五段,前兩段是記遊,記敘褒禪山的來歷和登山遊賞的過程。中間兩段是借遊賞經歷抒發一番有關治學的議論。最後一段,補敘同遊者的情況。
第1段緊扣題目,說明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以及辨釋“花山”之“花”乃“華實”之“華”的誤讀。。
第2段則全是記遊。
第3段集中抒發了自己未能深入後洞的感想和體會。這是全文的重心,也是作者思想意念之所在。
第4段,與第1段僕碑文字和讀音問題相照應,由山名讀音的以訛傳訛,聯想到古籍的以訛傳訛,觸目傷懷,產生無限感慨,“何可勝道也哉!”作者從個別問題提升到對普遍現象的認識,因而提出“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須去偽存真的道理。“深思而慎取”,如此立論,正是倡導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認真的求實精神。
第5段,是古代遊記的慣用格式,即交代同遊者的籍貫、姓名和作記時間,從而收束全文。
小結:文章以議論為主,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簡明,議論深刻,不枝不蔓,重點突出,脈絡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說明了學人治學應具有頑強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偽存真的嚴謹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