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蜀道難》優秀教案設計

《蜀道難》優秀教案設計範文

  本詩設計兩種教學方案:

  1.學生自主學習式教學方案。

  2.教師導學式教學方案。

  三課時。瞭解作品的寫作背景,《蜀道難》的基本內容及行文脈絡,反覆誦讀,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調。

  一、匯入新課。

  蜀道艱難險阻,無論是通行還是戰爭,自古這裡就充滿著傳奇色彩,歷代文人墨客對此不乏感嘆之辭,那麼蜀道究竟有怎樣的傳奇和艱險呢?我們今天一起來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難》給你們做的介紹。(板書)

  二、佈置、檢查預習作業。

  1.佈置預習作業(此項內容為上節課佈置或課下透過課代表佈置給同學)。

  (1)透過回憶過去學過的李白的其他作品,瞭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詩歌風格。

  (2)透過查閱其他資料(網路、圖書等)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和寫作目的。

  (3)結合課下注釋和掃清文字障礙,並反覆誦讀,體會全詩的感情基調。

  (4)理清全文脈絡。

  2.檢查預習作業。

  (1)按課前佈置的作業,分小組討論,相互取長補短,推舉代表發言,陳述本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和作業最後內容。

  (2)‘教師提問,指名回答,其他同學補充。

  3.教師在檢查的基礎上歸納相關內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先世隋時因罪流徙中亞,他出生在安西都護府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他自青年時就漫遊全國各地,天寶初年曾進住長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讒去職。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六十二歲病死在當塗縣令李陽冰家。李白年幼時,他的父親對他進行過傳統教育,青年時接觸過道士和縱橫家,也受過儒家的影響,思想比較複雜,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邁,渴望建功立業,但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極為不滿,他熱愛祖國山川,同情下層人民,蔑視權貴,但也有一些飲酒求仙、放縱享樂的思想。他的詩現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樂府詩約佔四分之一,其代表作為《蜀道難》、《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義詩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絕句的聖手。五絕含蓄、深遠,只有王維可以相比;七絕韻味醇美,音節和諧流暢,和王昌齡齊名,被評為有唐三百年的典範。 ’

  (2)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回憶學過的李白的詩(以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為主),總結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

  秋浦歌

  白髮三千丈,

  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

  何處得秋霜。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藝術特點,風格雄健奔放,色調瑰瑋絢麗,語言清新自然,是繼屈原以後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馳騁想像,運用神話的離奇境界,把自己熱烈的情感傾注到所描寫的物件之中,以驚俗駭世的筆墨,恣意揮灑,描寫了壯麗奇譎的世界,藉以抒發個人懷抱的抑鬱與不平。他鞭撻封建社會的醜惡淋漓盡致,杜甫曾說他“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的,李白詩歌中強烈的愛憎之情和藝術魅力,千百年來一直鼓舞著人們,激發著人們,是我國人民精神財富中的瑰寶。

  (3)《蜀道難》的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業經濟極為發達,人蜀的人們樂不思返,而沒有認識到這一地區形勢險要,自古為封建割據之地,隨時有發生叛亂的可能。詩中強調的“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顧炎武《日知錄》中說:“李白《蜀道難》之作,當在開元、天寶間。時人共言錦城之樂,而不知畏途之險,異地之虞,即事成篇,別無寓意。”又據孟檗《本事詩》載,賀知章於天寶初年李白人京時即見此作,驚歎之餘稱李白為“謫仙”。故知其創作時間不遲於天寶三年,為“安史之亂”前的作品。詩中的“君”有人說是李白的一位好友,這以他同時期的作品《劍閣賦》和《送友人人蜀》為證(見附錄),有人說僅是一種虛擬方式,即實無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遊”之人。其實“君”指誰並不重要,詩的寫作目的就是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錦城”的“樂”,應該“早還家”,因為這裡的道路奇險無比,且隨時可能發生戰亂,足見作者英明的政治預見。(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發。)

  (4)字詞的檢查,可採用讓個別學生上黑板默寫、上講臺講解等形式,內容以課下

  註釋為主。

  三、閱讀訓練。

  1.播放《蜀道難》並配樂朗誦,使學生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

  2.齊讀,跟著配樂的詩朗誦,全班齊讀,以充分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

  3.自讀,在進一步瞭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風格和作品的創作背景的的基礎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內容和行文脈絡。

  四、整體感知。

  這部分教學內容實際上還是以檢查課前的預習為主。

  提問:這首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生回答。 ·

  創作目

  教師明確:本詩以驚人的藝術誇張,豐富的想像力和雄偉磅礴的氣勢,描繪出蜀地山川奇險壯麗的形象,表現了詩人對祖國大好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同時也流露出了詩人對當時軍閥割據局面的深刻憂慮。

  提問:全文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或全文的行文脈絡是什麼?)

  學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 教師明確:全詩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為主線貫穿始終,是全詩詠歎基調的重要體現。統觀全詩,詩人的感嘆思路是:先嘆蜀道之高,再嘆蜀道之險,最後感嘆蜀地戰禍之亂。這三嘆分別滲透在詩人的具體描寫和抒情直白的字裡行間。

  五、佈置作業。 ’

  1.誦讀全詩,背誦第一段。

  2.閱讀全詩,弄清每句詩的含義。

  1.檢查背誦情況。

  2.進行鑑賞式閱讀,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全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一、匯入。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在詩中,作者寫山川自然,不是冷靜客觀的描摹刻畫,而是以奇幻的想像與極度的誇張,從表達主觀感受、強烈的反應中去顯現蜀道懾人心魄的奇險之勢。詩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與誇張都臨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質的極限,基本上是超現實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地急促奔湧,奇意迭出。其中又間以詩人的感嘆、驚呼、反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驚歎,如同樂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嘆,反覆出現於其間,構成了強烈的節奏。這樣,這首詩便不僅充分顯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著詩人激情的跌宕,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靈魂的飛動和廣闊的胸襟。那麼,詩歌是透過哪些詩句具體表情達意的呢?我們將逐句研討。

  二、檢查背誦。

  1。指名讓個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誦中的字音錯誤和音節錯誤(重點語句的音節和感情的變化見教參“誦讀提示”)。 2。齊讀全文,體會感情基調,為具體分析打好基礎。

  三、鑑賞、研討重點語句。

  1。佈置討論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最後由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訂正。

  (1)開頭用“噫籲哦,危乎高哉!”有什麼作用?

  明確:“噫籲哦”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噫籲哦!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線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衝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的用典有何用? ·

  : 明確:這裡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發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裡究竟是一種什麼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秘莫測的地方,併產生一種探求的慾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 ·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土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才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於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量。

  4)詩的第二自然段以對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勸阻“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峻巖不可攀”開始,到對友人的質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結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5)本詩的主旨在於表現蜀道的驚險,但第二自然段寫進“號古木”的“悲鳥”和“啼月夜”的“子規”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遊,因為這裡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政治遠見?

  明確: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並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可能發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著的軍閥割據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容。蜀道自古難行

  (7)“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全詩的主旨,為什麼詩人要在最後寫蜀地戰禍一段?這樣寫和詩的寓意有什麼關係?

  明確:從詩的內容看,此詩應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人蜀而作的。全詩極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為友人此去路途的艱險而擔憂,“問君西遊何時還”,人還未。去卻已問歸期,詩人不忍友人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自現。結尾一段寫蜀地戰禍,之烈,意在告誡友人蜀地並非久留之地。而劍閣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寫劍閣之險引出蜀地戰禍,既是寫蜀道之難的繼續,也是惜別之情的昇華。去蜀難,留蜀亦難,“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樣的詩“風人之義”便顯得水到渠嘆高,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領會全詩的主要表現手法。

  1.檢查全詩背誦。

  2.討論分析藝術特色。

  一、檢查全詩的背誦情況,1.提問個別學生全篇背誦,也可個別提問後兩段的背誦,注意糾正字音和音節,特

  別是應讀出氣勢來。

  2,全班齊讀,發現個別讀不熟的;或沒背下來的,再重新個別抽查,爭取讓學生全

  都背下來。

  二、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麼突出的藝術特色,由各小組負責同學歸納學生的發言分為幾條,然後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最後由教師總結,明確:

  1.大膽的誇張。

  在本詩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使蜀地山卅的雄偉奇險得到了充分體現。寫蜀道的艱難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寫急流瀑布是“飛湍瀑流爭喧悠,割(崖轉石萬壑雷”。寫到蜀地的歷史則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寫到人的驚恐則是“使人聽此凋朱顏!”無論是寫山寫水寫情寫事,都運用了藝術的誇張。這些誇張的藝術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一種高於形象原狀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嗎?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嗎?蜀道之難果真是“難於上青天”嗎?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存在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藝術的誇張。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形象、面貌,會在誇張這個放大鏡裡,得到非常鮮明、突出和生動的表現。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是形象賴以表現的基本方法。本詩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藝術想像,而是縱橫變幻、層出不窮、出人意外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多麼驚人的想像!為了說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裡會出現“六龍回日”,把太陽和高山聯絡了起來。有時詩人是“心遊萬仞”,站立在群山之上:“連峰去天不盈尺。”有時他又“思接千載”,回到了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晝。他的想像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正是藉助這種豐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藝術想像,詩人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最適合於表現蜀道山川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六龍回日、黃鶴之飛等等生活現象,並且把它們組織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表現主題,使自己的詩篇產生了一種神奇飛騰的氣勢。

  3.強烈的感情。

  《蜀道難》從頭到尾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一種讚歎驚異的情緒。一開始,“噫籲哦,危乎高哉!”這千聲驚歎便地震撼著人心。全詩在每一段具體描繪之後,都有一些單獨抒受主觀感受情緒的句子。這些表示驚歎的句子,因為它們都是緊接具體描繪之後的詩人的具體感受,所以能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加強了讀者對於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體描繪也是在強烈的情緒之下進行的,我們讀“上有六龍回目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這些詩句時,會感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力量衝擊和震盪著我們。這種感情是產生於詩人對於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透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來。因此,自然景物就被塗染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而詩人的主觀情緒也就獲得了鮮明的形象性。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統一。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

  《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等。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自由採取適當的語言形式。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體裁的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長短錯落不齊,這是為內容所要求的。·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氣勢奔放暢達,蜀道的高山險川被誇張地表現出來。後半部分寫到劍閣的險惡環境時,多用四字短句,跳蕩有力,驚恐的情緒在這種語言節奏中得以表現。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正是為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緒服務的。詩人強烈、充沛、起伏動盪、變化多端的情緒,必須有這種縱橫崛崎的語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在情緒。

  三、再聽《蜀道難》全詩配樂朗誦,體會詩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佈置作業。

  1.書面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2.第三題的第4小題,可以作為研究性課題,課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