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蜀道難》的“奇”
導語:《蜀道難》是一首“奇之又奇”的樂府詩,是李白歌詠祖國壯麗河山的代表作品,那蜀道難的“奇”又奇在哪?以下就是小編賞析《蜀道難》的“奇” ,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蜀道難
李白
噫籲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 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 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 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 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 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 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 以手撫膺坐長嘆。
啊! 何其高竣,何其峭險! 蜀道太難走呵, 簡直難於上青天; 傳說中蠶叢和魚鳧建立了蜀國, 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自從那時至今約有四萬八千年, 開國的年代實在久遠無法詳談。 西邊太白山有飛鳥能過的小道。 從那小路走可橫渡峨眉山頂端。 山崩地裂蜀國五壯士被壓死了, 兩地才有天梯棧道開始相通連。 上有擋住太陽神六龍車的山巔, 下有激浪排空迂迴曲折的大川。 善於高飛的黃鶴尚且無法飛過, 即使猢猻要想翻過也愁於攀援。 青泥嶺多麼曲折繞著山巒盤旋, 百步之內縈繞巖巒轉九個彎彎。 屏住呼吸仰頭過參井皆可觸控, 用手撫胸驚恐不已徒長吁短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 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好朋友呵請問你西遊何時回還? 可怕的巖山棧道實在難以登攀! 只見那悲鳥在古樹上哀鳴啼叫; 雄雌相隨飛翔在原始森林之間。 又聽見月夜裡杜鵑聲聲哀鳴, 悲聲迴盪在空山中愁情更添。 蜀道太難走呵, 簡直難於上青天; 叫人聽到這些怎麼不臉色突變? 山峰座座相連離天還不到一尺; 枯松老枝倒掛倚貼在絕壁之間。 漩渦飛轉瀑布飛瀉爭相喧鬧著; 水石相擊轉動像萬壑鳴雷一般。 那去處惡劣艱險到了這種地步; 唉呀呀你這個遠方而來的客人,為了什麼而來到這險要的地方?
劍閣崢嶸而崔嵬,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 難於上青天, 側身西望長諮嗟!
賞析《蜀道難》的“奇”
殷蹯《河嶽英靈集》稱,李白《蜀道難》“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奇”者,別創新路,盡脫超凡,不拘陳套。《蜀道難》“奇”在何處?前人已有相關的評論,本文試在前人說法基礎上略作分析。
一、奇在構思:“劈空落想”“一唱三嘆”
“噫籲(口戲)!危乎高哉!”開篇即氣勢不凡。“噫”、“籲”、“哦”三字,本是三個獨立的嘆詞,“危”、“高”亦為同義詞語。作者起筆,將其連綴一處,用極其強烈的情感警示讀者,突出蜀道的高峻險阻。周敬等輯《唐詩選脈會通評林》稱其詩“劈空落想,竅鑿幽發”,這兩個感嘆句,劈空而來,猶如一支歌曲的高音,一開始即定下了詩歌雄壯豪邁的基調。
“蜀道之道,難於上青天。”詩人以這一散文化的句式反覆詠歎,則如這支雄壯歌曲的主旋律,時時迴盪於聽眾的心田,一曲終了,依舊餘音嫋嫋,繚繞不散。三次反覆,一次有一次的妙用:開頭憑空起勢,驚警醒目;中間應首挈尾,上下呼應:結尾重申詩旨,餘韻無窮。誠如錢良擇《唐音審體》所評:“三言蜀道之難,所謂一唱三嘆也。”關切入蜀者,勸其早歸還,這一思想內容貫串全篇,同樣有“一篇之中三致志”之妙。先是“問君西遊何時還”之陡然一“問”,中間穿插“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之喟然一嘆,最後以“側身西望長諮嗟”平穩收束,留下綿邈情思,令人回味無窮。
二、奇在風格:“筆勢縱橫”“雄渾飄逸”
沈德潛稱《蜀道難》“筆勢縱橫,如虯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唐詩別裁》)。那延綿“四萬八千歲”的蜀國曆史,那“地崩山摧”的開路傳說,從不通人煙的“鳥道”,到鉤連秦蜀的“天梯石棧”,數千年曆史,縱橫奔湧於詩人筆下,為古老蜀道染上了神奇色彩。劍門關是蜀道上一座險關。詩人寫劍閣,不僅言其“崢嶸”和“崔嵬”,而且言其“所守或匪親”。詩中的“狼豺”、“虎豹”、“長蛇”地理形勢的憂慮,這就從社會意義上進一步深化了作品內容。詩人用一支如椽巨筆點染山川融匯古今,產生了動人心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