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蜀道難》學案範例
導語:《蜀道難》教學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老師如何制定相應的《蜀道難》教案?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篇《蜀道難》教學方案,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老師。
教學目的
一、瞭解李白的生平、寫作背景及寫作目的。
二、體會作品本身所表達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麗的詩歌語言及其深刻的含義。
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學設想
《蜀道難》是李白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其作品內容含量之大、藝術特色之奇妙為歷代評論家所稱道,然而無論對其創作目的的認識,還是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又使歷代評論者仁者見仁,眾說不一。對此,我們在教學中也不應該要求學生對作品必須充分認識和理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透過自主學習,拿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以切實達到提高獨立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體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進行:課前預習(自學:透過閱讀課文、查閱有關資料,疏通詩歌大意,提出問題)→課上分組討論(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課下自學中發現的問題,並提自己新的見解)→課上交流(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在全班提出,全班學生髮言談看法,最後解決問題)→課下總結歸納,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寫評論或感想。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前準備。
1.查閱資料瞭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寫作目的。(以上內容分四個小組準備,每小組只准備一個問題,要全面、準確,每個問題由各小組出一名代表準備課上彙報。)
2.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通讀全詩,熟讀全詩,以備課上教師叫起朗讀。
3.弄清全文主要內容及感情脈絡的發展,準備複述(全班每個學生都準備)。
4.每個人把自己在自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在課前由課代表統一收齊交給教師,以供教師備課和課上討論使用。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瞭解作家生平、作品風格、本詩的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
2.誦讀全詩,瞭解本詩歌的感情基調和脈絡。
3.熟悉全詩,提出問題。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新課。
李白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蜀道難》是李白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作。大凡傑出的作品都具有內容豐富、藝術特色多樣的特點。因此,學習這樣的作品,我們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說的束縛和制約,敢於思索、敢於想像,拿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二、檢查預習作業。
1.根據課前佈置,由四個小組的代表分別介紹作者的生平、作品創作風格、本詩創作背景和創作目的,在學生介紹的同時教師應給予必要的訂正和補充。有條件的學校,課前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將相關內容製成投影卡片、電腦幻燈片或列印成資料發給學生。(有關內容見“方案一”。)
2.讓一名學生複述全詩主要內容,並請至少兩名學生補充說明。
教師明確:
本詩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艱險,而以驚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濃烈情感見長。全詩分三段:第一段,以開闢之奇寫蜀道之難;第二段,以奇峻荒涼的景色之令人悚懼寫蜀道之險;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間,表現對蜀中可能出現叛亂割據的隱憂,仍然不離“難”、“險”。體現全詩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3.朗讀。
請三名學生分別朗讀三個自然段,每個學生朗讀以後,請全班學生指出其朗讀過程中的字音和音節的錯誤,教師應及時訂正。
三、分組討論、交流。
分組討論、交流有兩種形式(內容):一種是,教師把收集上來的學生在預習中的問題,系統整理歸納後,編上號,如果問題特別多就分散到幾個小組;如果問題少,就全部發給每個小組。另一種是,教師不把收集上來的問題分給各小組討論,而只讓每個小組討論本組成員提出的問題。
活動方式:
學生:
首先分成活動小組(小組的多少、大小應視班內人數或其他具體情況而定),每個小組應該有一名負責人,負責召集、組織活動並負責做好記錄,待下節課全班交流時發言(或給答案,或提問題),其他同學應對每一個問題(或老師分給的題目,或本組同學提的)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達到互相學習。互相補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討論的問題,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個字的讀音、解釋,大到作品的思想內容、寫作特點。
教師:
要密切注意每個小組討論的程序,掌握討論的時間,巡迴輔導,指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和看問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