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風雅頌劃分標準

詩經風雅頌劃分標準

詩經風雅頌劃分標準

  《詩經》共305篇,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對於風,雅,頌的解釋有種種說法,一般認為是按照音樂來劃分的,因為《詩經》的詩篇當初都是樂歌,由於曲調的特點不同,劃分三類,後樂譜失傳,僅留歌詞,我們今天看到的不過是一部樂曲歌詞的底本。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詩經風雅頌劃分標準,一起來看看吧。

  風雅頌 一般是按照功能來劃分的

  風是土風、風謠

  “雅”是正聲雅樂,即貴族享宴或諸侯朝會時的樂歌

  “頌”是祭祀樂歌

  風又分十五國風 這是按地域分的

  雅分大雅小雅是按音樂佈局分的

  頌分三頌:周頌、魯頌、商頌 分別是周、魯、商的頌歌 歌頌周魯商的祖先的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 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詩經“六義”簡介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賦、比,較清楚,興有疑問,後人分歧很多,沒有定論。劉勰“風通而賦同”,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比和興,歷代解釋很多,有三種學說: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風雅頌就是一種藝術手法,運用不同形式讓人理解的有所不同而已,就是現代的對比,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導致藝術風格的差異,後來逐漸形成各種文學流派。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1]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2]很明顯,風、雅、頌是屬於《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是指什麼,則沒有說明。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後人的解釋分歧很多。至今也沒有定論。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