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一共多少篇

詩經一共多少篇

詩經一共多少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詩經一共多少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詩經一共多少篇

  《詩經》是產生於中國奴隸社會末期的一部詩集。它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蒐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305首,除此之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六篇。沒有內容的是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和由儀。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作者佚名,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最初只稱為“詩”或“詩三百”,到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為《詩經》。《詩經》按《風》、《雅》、《頌》三類編輯。《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時期,到了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漢代傳授《詩經》的有齊、魯、韓、毛四家。東漢以後,齊、魯、韓三家先後亡失,僅存《韓詩外傳》。毛詩盛行於東漢以後,並流傳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詩正義》、宋朱熹的《詩集傳》、清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清陳奐的《詩毛氏傳疏》、今人程俊英的《詩經釋注》、今人餘冠英的《詩經選譯》等。

  據說春秋時流傳下來的詩,有三千首之多,後來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後來為方便,就稱作“詩三百”。孔門弟子中,子夏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傳詩。到漢初,說詩的有魯人申培公,齊人轅固生和燕人韓嬰,合稱三家詩。齊詩亡於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到唐時還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傳10卷。至於當今世上流傳的詩經,則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的毛詩。

  《詩經》也叫詩三百,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十五國風,就是各地區的曲調,共160篇。雅即朝廷正樂,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西周時的作品,小雅74篇,大部分是西周作品,少部分是東周時作品。頌是宗廟祭祀之樂,許多是舞曲,比較舒緩,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詩經》內容大致分為六類:

  1、祭祖頌歌和周族史詩

  這類的作品大多儲存在大雅和頌當中,大多以祭祀和歌頌祖先為主,或敘述部族發生、發展的歷史,或讚頌先人的德業,為歌功頌德之作。如《生民》寫了始祖后稷的`誕生神話和他對農業的貢獻;《公劉》寫了公劉率領周人遷徙,開始定居的生活。還有記述文王、武王業績的作品等等。

  2、農事詩

  詩經中有很多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的詩,如《臣工》、《豐年》、《載芟》等等,其中《七月》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它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共8章88句,380字,直接反映了周人的農業生產,是農事詩中最優秀的作品。

  3、燕饗詩

  以君臣、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如《小雅·鹿鳴》就是天子宴群臣的詩。由於周朝實行的是宗族分封制,所以統治階級大部分都是同一氏族的人,因此周族的宴會特別的多,由此產生的詩作業大部分反映的是熱鬧祥和的景象。

  4、怨刺詩

  產生於西周末期,大量反映了當時的政治黑暗,反映喪亂,針砭時弊。主要儲存在“二雅”和“國風”當中,如《民勞》、《蕩》、《節南山》、《碩鼠》、《南山》等等,或諷刺不勞而獲、貪得無厭者,或揭露統治者的無恥與醜惡,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

  5、戰爭徭役詩

  有些戰爭詩從正面描寫了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漢》、《常武》、小雅中的《出車》《六月》等,也有些寫厭戰思鄉的詩,如《小雅·采薇》。《唐風·鴇羽》是一首徭役詩,表現了服役者的強烈不滿。

  6、婚姻愛情詩

  詩經中寫得最多的大概就是這類題材的詩了,有寫男女之間互相愛慕的詩,如《邶風·靜女》,有寫女子對男子的思念的,如《鄭風·子衿》,有寫男子對女子愛慕的,如《周南·關雎》,還有寫婚姻家庭的,如《衛風·氓》。

  《詩經》在中國文化中是什麼地位,它對後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什麼作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開我國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先河。

  《詩經》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詩經》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它對於中國後世的詩歌創作和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藝術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

  《詩經》的創作奠定了中國詩歌創作的民族文化傳統,這個傳統就是:

  ( 1 )抒情詩的傳統。中國是一個抒情詩最為發達的國度,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以抒情詩為主的。而正是《詩經》的編輯和成書,奠定了中國抒情詩創作的傳統,並確立了它的民族文化特徵。

  ( 2 )群眾藝術的傳統。中國的抒情詩創作具有普及性,是一種群眾藝術,而這個傳統也是由《詩經》奠定的。《詩經》的創作隊伍相當廣泛,包括了社會各個階層、各種身份地位的人,這影響了後世的詩歌創作的普及性和群眾性。

  ( 3 ) 現實主義的傳統。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是直接面向現實的,是現實的世俗的藝術。詩人面對現實生活,把詩歌作為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工具。而這也正是受了《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的影響。

  2 、《詩經》確立了中國詩歌創作和批評的藝術原則

  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和批評遵循著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風雅”和“比興”。它們是後世詩人對由《詩經》以來形成的中國詩歌創作傳統的理論昇華。

  ( 1 )風雅。風、雅本是按照音樂不同劃分開的《詩經》的一種詩歌體裁,而《詩經》風詩和雅詩中體現出來一種共同的藝術創作精神,也就是詩歌創作具有高尚的意義和嚴肅的情感內容。這種創作精神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影響尤為顯著,它引導詩人在情感抒發上尋求一個健康向上的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風雅因此成為後世詩人進行詩歌創作和批評時所遵守的藝術原則,成為反對形式主義文風的最好武器。如唐代陳子昂就以“風雅不作”來批評齊梁之時的詩風,而杜甫則以“別裁偽體親風雅”作為自己的創作方向。

  ( 2 )比興。比興原本是《詩經》創作的重要表現手法,比即“以彼物比此物也”,而興則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此詞也”。但是作為後世詩歌創作和批評原則的比興則是一種表現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手段,要求詩歌不僅僅寄情於景、情景交融,同時還要達到託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歌須藉助外物言情,另一方面是指寄託在外物之中的情的高尚嚴肅。

  3 、《詩經》奠定了中國詩歌語言形式的基礎。 《詩經》的基本形式是四言體,這種四言詩的藝術形式一直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樣式之一。而且《詩經》的四言體也是後世其他詩歌體裁發生之源,楚辭、漢賦、駢文以及五七言詩都受了《詩經》四言的極大影響。同時其遣詞造句、章法結構、節奏韻律也為後世詩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