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寫山水的詩經

寫山水的詩經

寫山水的詩經

  寫山水的詩經有那首呢?全詩主要寫的是什麼?下面來看看!

  十月之交

  年代: 先秦 作者: 詩經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醜。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兇,不用其行。

  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則維其常。

  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

  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懲。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

  家伯維宰,仲允膳夫。

  棸子內史,蹶維趣馬。

  楀維師氏,醘妻煽方處。

  抑此皇父,豈日不時。

  胡為我作,不卿我謀。

  徹我牆屋,田卒汙萊。

  曰予不戕,禮則然矣。

  皇父孔聖,作都於向。

  擇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憖遺一老,俾守我王。

  擇有車馬,以居徂向。

  黽勉從事,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讒口囂囂。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職競由人。

  悠悠我裡,亦孔之痗。

  四方有羨,我獨居憂。

  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

  天命不徹,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拓展:

  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305篇。《詩經》本名《詩》或《詩三百》。後世儒家學者把它尊為經典,故稱《詩經》。

  2.《詩經》按音樂性質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民謠、土樂,有十五國風,106篇,大多數為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根據音節、律呂分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為貴族、士大夫所作;

  “頌”多采用廟堂祭祀舞曲,有商頌、周頌、魯頌,共40篇。

  3.《詩經》的藝術手法,前人曾概括為賦、比、興。據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一書中的解釋是:“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就是說,賦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描寫;比就是比喻;興是先借用別的事物或所見的眼前之景起頭,然後引出要歌詠的人或事。賦、比、興是前人對《詩經》藝術手法的總結,其實《詩經》的藝術手法遠不止這三方面。

  4.《詩經》以四言為主,節奏簡約明快;常用重章疊句,情致迴環往復;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靈活地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寫景抒情極富藝術感染力。語言質樸優美,韻律和諧悅耳。

  5.《蒹葭》選自《詩經》裡的《秦風》,是十首秦風中的第四首。秦,國名,其地即今天陝西、甘肅部分地區。

  內容分析

  《蒹葭》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

  1.主要內容。

  《蒹葭》寫抒情主人公在一個結著霜的秋晨,沿著河水去追尋所仰慕思念的人,可是不管他怎樣努力也沒法接近。道路艱難而遙遠,河水迂迴而曲折。“伊人”一會兒在水那邊,一會兒又像在水中央,一會兒又似在水之岸。總是撲朔迷離,可望不可即。

  2.層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每章前四句。首兩句借景起興;三四句點明主題:深切思念,隔河企望,追尋“伊人”。

  第二層,每章後四句。描述追尋伊人而不可得的境況:道阻且長;幻象迷離。

  全詩流露出詩人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執著追求以及追尋不得的失望、惆悵心情。

  3.“伊人”所指何人?

  關於“伊人”之所指,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秦之君子隱於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認為是想念朋友之詞;有的認為是賢人隱居不仕之作;有的認為是一首思慕戀人的情歌。

  據毛傳說:此詩為針對秦襄公在取得西周自岐山以西的.土地後,未能尋求深明周禮之賢才來協助自己治理國政而作。作詩的目的,是“勸君求賢人使之”。按《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諸侯叛周幽王,聯合西部少數民族武裝於公元前771年伐周,殺幽王於驪山下,而秦襄公將兵救周,作戰有功。周平王因此在東遷時,封襄公為諸侯,“賜之以歧以西之地,襄公於是治國。”為此詩人切盼秦要擺脫文化落後狀況,要渴求賢德之人振興西周的禮樂教化,以鞏固秦在西周舊址的統治。像這樣把所懷之“伊人”,理解為國君應當渴慕、追求的能夠安邦定國的賢才,亦可備一說。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一般來說,研究者都認為《蒹葭》確係懷人之詩。至於所懷何人,因年代久遠而不可考。但從詩人所流露的情緒來看,全詩只有敬慕之意,渴望之思,而無褻慢之情、兒女之私。顯而易見,這個詩中的“伊人”是超凡脫俗、可欽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