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經> 《詩經》《楚辭》名詞解釋

《詩經》《楚辭》名詞解釋

《詩經》《楚辭》名詞解釋

  1、風騷:中國文學史上往往將代表《詩經》的《國風》和代表楚辭的《離騷》並稱為“風”“騷”。

  2、政治美刺詩:是指《詩經》中由周朝貴族卿大夫所創作的,對統治階級進行頌美讚譽和諷喻怨刺的詩歌。如《假樂》、《板》等。

  3、《九歌》:是屈原吸取楚地民間的神話故事,並利用民間祭歌的形式寫成的一組風格清新優美的抒詩,共十一篇。

  4、采詩說:先秦古籍中並沒有明確提出,但是根據相關的記載,可以推斷采詩制度是存在的。在古代言語不通、交通不便的情況下,只有透過這種有目的的採集,《國風》、《小雅》中那些遍佈黃河、長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夠彙集到王廷中來。

  5、孔子刪詩說: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將古《詩》三千篇刪至305篇。這種說法影響很大,但是我們已經有很多有力的論據證明孔子雖然對《詩經》的完善、傳播和儲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未曾刪詩。《詩經》的最後刪選編訂者應該是周朝的樂官。

  6、四家詩:漢代傳習《詩經》的有魯、齊、韓、毛四家,即四家詩。魯詩建立最早,影響也最大,創始人是魯人申培,特點是以詩訓詁,將《詩》作為《禮》的說明;齊詩的創始人是齊人轅固,他採用陰陽五行學說,以《詩》來解說《易》和律歷;韓詩的創始人是燕人韓嬰,特點是斷章取義,割裂詩句作自己論文的腳註;毛詩是魯人毛亨和趙人毛所創,特點是以詩論史。

  7、今文三家(三家詩):四家詩中魯齊韓三家為今文學家,在漢代立有博士,成為官學,故稱“今文三家“或“三家詩”。

  8、《毛詩傳箋》: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所作《毛詩傳箋》,及集古今古文經學研究之大成,主要為毛詩的《詩故訓傳》作注。

  9、《毛詩正義》:在《毛傳》、《鄭箋》之後,唐代孔穎達繼承漢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集前代漢學之大成,將《詩經》經學統一於漢學,主持定《毛詩正義》70卷,是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詩經》教本,代表了當時《詩經》經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在當時具有絕對的權威地位。

  10、六詩說:六詩說出自《周禮·春官·大師》,即:風、賦、比、興、雅、頌。

  11、六義說:六義說源自《毛詩序》,即風、賦、比、興、雅、頌。《毛詩序》承《周禮》“六詩”說,分法與《周禮》相同,只是把“六詩”叫做“六義”。

  12、四始說:四始說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是指《風》、《小雅》、《大雅》、《頌》四者的開始,即:《關》為《國風》之始,《鹿鳴》為《小雅》之始,《文王》為《大雅》之始,《清廟》為《頌》之始。

  13、二南:指的是《詩經·國風》中的《周南》和《召南》,其是兩個地域的土樂,因何得名,說法不一。

  14、四詩說(二南獨立說):北宋蘇轍於其《詩集傳》中首倡“二南獨立說”,認為《詩經》應分為《風》、《雅》、《頌》、《南》四類,即把《周南》、《召南》從《國風》中獨立出來,單列一類。

  15、風、雅、頌:關於《詩經》的分類,今人多從唐孔穎達之說,即風、雅、頌。三者的劃分標準古今說法不一,一般認為是按音樂分類:風,民俗歌謠之詩;雅,天子之樂;頌,宗廟之樂歌。

  16、周民族史詩:“周民族史詩”是“五四”以後的《詩經》研究者受西方詩歌理論的影響對《詩經》內容進行的新的分類。周民族五大史詩有《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

  17、農事詩:是指《詩經》中描述農業生產生活以及與農事直接相關的政治、宗教活動的詩歌,如《小雅·楚》、《風·七月》等。

  18、農業祭祀詩:是指《詩經》中描寫春夏祈谷、秋冬報賽等祭祀活動的詩歌,如《小雅·楚》等。

  19、農業生活詩:是指《詩經》中直接描寫農業生產生活的詩歌,《風·七月》就是最典型的農業生活詩。

  20、《七月》:《風·七月》是最典型的農業生活詩。它大約是西周初年的作品,是周朝樂官在地農奴歌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一首代言體詩。

  21、燕詩:燕詩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禮中禮、燕禮等禮儀活動的詩,它是周代禮樂文化的直接產物。如《賓之初筵》。

  22、風騷傳統(詩騷傳統):後世詩人的詩歌創作或受《詩經》影響,或受《楚辭》影響,沿著兩條道路不斷前進,發展、形成了我國詩歌的.兩種不同的優良傳統。其中,“風”詩傳統是現實主義精神的世代相傳,如《魏風·伐檀》;“騷”詩傳統是積極浪漫主義的繼承發展,如《招魂》。二者並稱為風騷傳統(詩騷傳統)。

  23、諷喻怨刺詩:是指周朝貴族卿大夫所創作的對統治者進行諷喻和規諫或對黑暗的社會現實進行怨刺和批判的詩歌,體現出其憂患意識和憂生之情。如《十月之交》等。

  24、諷喻詩人:諷喻怨刺詩的作者被稱為諷喻詩人,他們是周代貴族中的優秀分子,他們具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守禮修德的自覺意識。

  25、疊詠體:疊詠體即重章復唱。這是口語文學中常見的樣式,最初為了便於歌唱、記憶和傳誦。疊詠體在《詩經》中佔半數以上,多集中在《國風》、《小雅》中,成為《詩經》篇章結構和語言上一個重要的藝術特徵。

  26、風雅:“風雅”原為《詩經》“六義”之一。後用“風雅”來括《詩經》藝術和創作精神,即詩歌創作的高尚意義和嚴肅性。

  27、比興:“比興”原為《詩經》“六義”之一。後指“比興”在詩歌創作中具有的表現健康思想的特殊藝術功能,即“寄情於物”,“情景交融”的同時,還要達到“託物以諷”、“比類切至”的目的。

  28、《楚辭》:楚辭是公元前4世紀戰國後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的一種新文體。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它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工祝的宗教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亦來源於楚地的樂曲和民歌。

  29、楚辭體:是指由屈原所創,來源於楚地的樂曲和民歌,具有宏偉復的體制,句式加長,以大量使用“兮”字語吻詞為明顯標誌的一種詩體。如《離騷》、《天問》等。

  30、《天問》:屈原所作,是一篇規模宏大、體制瑰奇的長詩。全詩三百五十句,千五百字,並全採用問句體寫成。其內容,從古之初,宇宙洪荒寫起,其中神話傳說雜陳,歷代興亡並舉,宏覽千古,博大精深。堪稱“千古萬古至奇之作”。

  31、《九章》:九章包括等九篇,原為屈原所作單行散篇,後人因其內容、形式大致相似,集為組詩,冠以《九章》之名。除《橘頌》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餘皆為兩次流放時所作,真實記述了作者流放期間的生活經歷和思想。

  32、獻詩說: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對公卿獻詩制度的記載,他們獻詩的主要目的是運用詩歌進行諷諫或讚譽,表達對政治的評價,《詩經》中的一些作品也為這種說法提供了內證。《大雅》、《小雅》、《國風》中的公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詩可能就是透過這條途徑蒐集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