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詩歌> 張潮詩歌鑑賞

張潮詩歌鑑賞

張潮詩歌鑑賞

  生平簡介

  張潮,曲阿(今江蘇丹陽縣)人。主要生活在大曆(766—779)時期,是一位處士。大概他比較接近下層人民,所以他的詩作在內容上能夠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在形式上善於向民歌學習,語言樸素自然,筆觸比較細膩。他的存詩不多,現在只能在《全唐詩》中見到五首。

  採蓮詞

  張潮

  朝出沙頭日正紅,

  晚來雲起半江中。

  賴逢鄰女曾相識,

  並著蓮舟不畏風。

  張潮詩鑑賞

  自六朝到唐代,描寫採蓮女的詩歌往往寫得活潑清新,並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慕豔情為主。張潮這首《採蓮詞》另闢蹊徑,生動地塑造了一夥採蓮女勤勞勇敢的形象。表現了她們為了採蓮,朝出暮歸,遇到險情,相互依靠,齊心協力地去戰勝困難的獨特風姿。

  “朝出沙頭日正紅,”一開篇便寫採蓮女晨起採蓮,太陽剛露頭就已來到灘頭上船出塘。至於一天中怎樣採蓮,如何經受風吹日曬,詩人沒有寫,但從這句早起和下句的晚歸中完全能夠想象得到其中的艱苦。

  “晚來雲起半江中”,寫船歸至半路,風雲突起,一場戰勝狂風惡浪的.戰鬥擺在採蓮女的面前,人們不禁為這群女子擔起心來,她們怎麼辦呢?“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船頭不畏風”兩句回答了這種擔心。風浪雖起,但這群女子並不畏縮、慌張,她們鄰里夥伴之間迅速地靠攏船頭,並肩前進。一個“賴”字,寫出了她們之間的精誠團結、相互信任;一個“並”字又極盡她們的機智;“不畏風”三字更充分地表現了她們的堅定、沉著,對戰勝風浪充滿了信心。可以想象,這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惡浪,對一群採蓮女來說是何等兇險,她們戰鬥的場面又該是何等緊張激烈!盡客詩人沒有詳加描繪,但通地“賴”、“並”、“不畏風”的字眼,這群採蓮女在這場搏鬥中的音容姿態,以及她們所顯露出來的堅強勇敢性格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感到個個都活潑俏麗,可敬可親。

  江南行

  張潮

  茨菰葉爛別西灣,

  蓮子花開不見還。

  妾夢不離江上水,

  人傳郎在鳳凰山。

  張潮詩鑑賞

  張潮的詩,《全唐詩》中共收五首,除了一首《採蓮曲》是寫採蓮女的生活外;其餘都是抒寫商婦的思想感情。這些詩的內容和形式都深受南方民歌的影響,這首也不例外。

  “茨菰葉爛別西灣,蓮子花開不見還”。茨菰,即慈姑,一種生長在水田中的植物,地下的球莖可吃。“茨菰葉爛”的時間當在秋末冬初;西灣,指江邊的某個地方。“蓮子花開”,即荷花開放,這裡當指第二年的夏天。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去年茨菰葉爛的時候,我在西灣送別了你,而今已是荷花盛開的季節,可你還沒有回家。這兩句先回憶分別的時間、地點,再由此說到不見人歸。詩人以景入情。先描繪一幅水枯葉爛、寒風蕭瑟的景象,襯托出別離的悽楚;再點染出滿池荷花,紅綠相映、生機勃勃的畫面,反襯出孤居的寂寞難耐,把恩婦的情懷錶現得很細膩。

  “茨菰葉爛”、“蓮子花開”這兩個意象交替出現,從時間上看就是要表現一個“久”字。久而不歸,思念之苦,自不待言。“妾夢不離江上水”,詩的第三句就轉到寫“夢”,由久別而思,由思而夢,感情的脈絡自然清晰。同時,這句又回應了第一句,“ 別西灣”,暗示了對方是沿江而去,所以這“夢”也就“不離江上水”。

  按照一般寫法,接下去可能就要寫夢中或夢後的情景,可是詩人拋開這些套路,凌空飛來一筆——“人傳郎在鳳凰山”。詩至此戛然而止。至於這個訊息傳來之後,商婦是喜是憂,詩人卻不置一詞。這一結尾至少包蘊兩大含義:首先,這個訊息的到來,說明了自己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往日多少個“不離江上水”的“夢”,原來是一場“空”;其次,這個訊息還意味著“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鳳凰山有多處,此處不知何指,也不必確指),行蹤無定,又不寄語,往後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何以解憂,何以慰愁..,那難言難訴之苦,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結句結得巧妙,妙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餘音嫋嫋。

  這首詩上下兩聯各以意對,第三句是前兩句的自然延伸和照應,第四句又突乎其來,似斷不斷,把詩推向一個更為悽楚、失望的意境。兩聯之間並不拘泥於字面的對仗,顯得明快蘊藉,語淺情遙,頗得民歌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