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字經> 《三字經》中蘊藏的傳統文化淺析

《三字經》中蘊藏的傳統文化淺析

《三字經》中蘊藏的傳統文化淺析

  作為古代啟蒙讀物的《三字經》,位列“三、百、千、千”之首,並且被稱之為經,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看出此書從成書後一直在歷朝歷代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三字經》上自天文地理,下至經史、諸子百家,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到21世紀的今天,《三字經》依然是一本很好的啟蒙讀物。它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多文字形象生動,畫面感強,易於被孩童理解和接受。很多勵志故事幾乎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同時也激勵著孩童刻苦學習,發奮讀書。

  一、涵養志向,樹立人格

  “性相近,習相遠”,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經看到了的這一點。似乎不必去為人生下來是性善還是性惡爭論不休,總的來說是一張白紙,在本性上不會有大的差異。但後天的作用不可小視,人會受到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加上個人的經歷和努力,形成自己的處世態度和方法,養成自己的性情和愛好。“孟母三遷”這個故事充分說明了鄰里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其實這個道理孔子在《論語里仁》中就專門指出:“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認為選擇仁愛的鄰居才是明智之舉。宋代朱熹曾在《四書集註》中注之曰:“裡有仁厚之俗為美,擇裡而不居於是焉,則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為知矣”。就是說,不僅要擇鄰里而居,而且還要擇賢鄰與仁鄰而居,因為孔子認為:“賢者辟世,其次辟地”。這一思想與孟母三遷這個典故著稱於世。

  除了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之外,還要重視自我的發展。“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將人學習個過程比喻為玉的琢磨過程,人也是如此。人只有經過不斷刻苦的磨練,通古達今,明曉事理,才有可能成為有益於社會的人。怎樣才算是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大思想家孔子將人放置於家庭、朋友與社會的廣闊天地中,因此他提出了人們要“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愛眾,而親仁”。孔子重視孝悌之道,認為孝敬父母、尊敬兄長是自然的情感,是“仁”的萌芽點。反思現在,不可否認的是孝道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不少家庭內部矛盾重重,人與人之間情感淡漠,不尊重父母,遺棄老人的事件時有發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由於缺乏孝道意識以至於做出各種出格的事情。強化孝道教育勢在必行。一個人只有在內心深處發生了孝悌觀念,才會體驗到一種最純真、溫煦、親切的感情,唯有這種非功利的情感才值得加以培育,並推廣到社會。也就有了後代的“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等等。這不僅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同時也讓孩子能從小培養理想的人格。

  二、走進傳統文化的世界

  《三字經》是儒家思想佔據主流地位的傳統中國社會眾多兒童讀物裡最著名、最典型的一種。孔子《論語 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說,在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就再去學習文獻。《三字經》從“首孝弟,次見聞”到“通古今,若親目”開始走進一個傳統的文化世界。首先是為兒童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常識,“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按照一定的順序拓展見聞,這一部分包含了自然常識、人倫常識和生活常識,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助於孩子的生活教育。其次就是儒家經典。從“凡訓蒙,須講究”到“經既明,方讀子”,《三字經》全面涵蓋了儒家經典的相關資訊,從十三經到五子,介紹作者,說明篇目,知識資訊非常大,在這些基礎上,又以精煉的語言說解經典大義,明確要旨。第三是由經入史,《三字經》從“經子通,讀諸史”到“通古今,若親目”,系統地介紹了中國的歷史知識,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勾勒出來。這些實際上是對傳統“經史之學”的發矇。

  經史之學是國學的正宗,清代大儒錢大昕說:“為學當自經史始。”在儒家經典中,蘊含著中國文化基本的價值觀念與精神追求。在中國歷史中,古人用生命印證著中華文化的精神,為我們留下寶貴的經驗與借鑑。我們翻開《唐才子傳》,在《王勃》傳裡,說:“六歲善辭章。”他六歲已經會些寫詩文了。當時的詩,就是古詩、律詩、絕詩,當時的文,即古文、駢文。六歲怎麼就會寫這樣的詩文呢?再看《駱賓王》傳,稱“七歲能賦詩”;《李百藥》傳,稱“七歲能文”;《劉慎虛》傳,“八歲屬文上書”,類似的記載還有不少。換言之,在唐朝,七八歲的孩子不僅會讀懂古文、駢文、舊體詩,還會寫古文、駢文和舊體詩。是不是當時的人特別聰明呢?不是的。我們再看近代人,如康有為,“七歲能屬文”。梁啟超“六歲畢業《五經》,八歲學為文,九歲能日綴千言”。可見古今人的聰明是相似的。不論是唐代人或近人,他們從小就能讀懂古文,不僅會讀,還會寫古文和舊體詩。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在傳統文化裡汲取了營養。

  當代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在他具有自傳性質的著作《去日苦多》中寫道,他自幼在自傢俬塾接受傳統儒家的發矇教育。楊先生回憶說:“基本讀完了‘四書五經’,只有《易經》沒讀,後來又讀了‘十三經’的一部分,還讀了《幼學瓊林》,《古文觀止》、《古文釋義》、《龍文鞭影》等。熟讀的'還有《唐詩三百首》、《千家詩》和‘楚辭’”。他還說道:“十歲出頭時,我還讀了大量的筆記小說和傳說故事,還有相當一部分流行的明清傳奇、話本等。”在國學的浸潤與陶養中,少年楊憲益的穎悟與才思逐漸顯露出,詩人氣質與情懷亦現出端倪。充分說明透過傳統文化給予蒙童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規定了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內在價值取向與精神認同。

  三、勸學勵志,樹立理想

  在《三字經》的結尾,臚列了大量古人勤苦求學的事蹟,從不同的角度勉勵人們努力讀書治學。且不談古人,大家知道,民國時代的文人藝人個個滿腹經綸,他們的本事從哪裡來?從刻苦的閱讀,艱難的背誦中來。當年茅盾能背誦《紅樓夢》,鄭振鐸能背誦《左傳》,巴金能背誦《古文觀止》,范文瀾能背誦《文心雕龍》……文人如此,藝人的努力也毫不遜色。餘振飛小時學《聞鈴》一戲時,每個黃昏都要將臺詞念唱上五十遍,哪怕會了,也還是要照舊念唱。經過這一番功夫,他的咬字、換氣、放音純純正正。

  如果我們今天肯像民國文人藝人一樣去下這樣的苦功,我們的知識也一樣會更準確,學樣也會更深厚。

  四、小結

  隨著時代的不同,學習的最終目的也大不相同。《三字經》這部書成於封建社會,所以他的目的也是服務於那個社會,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是他們的最高理想,我們不能說這就是糟粕的東西。時過境遷,事易時移,我們要用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我們今天可能做不到古人那樣的深度,但我想我們也應該儘可能多地讀一些經典,因為經典經過了歷史的考驗,經過了時間的淘汰,它能夠流傳下來畢竟有它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