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精選8篇)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精選8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並茂的文學樣式。那麼你真的知道要怎麼寫散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祭祖祭文抒情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1

  乙未之春,清明時節,物華天寶,春和景明,祥光凝瑞,吉氣環繞山樑之間。英邑杜氏一世祖萬鼎公後裔,固守祖籍者,穩固根基,盡心合力,出智捐資,譜墓同修,垂範後世,並於重修一世祖墓之際,盡其東主之道;播遷於外者,慕先祖懿範,千百里之遙,歸宗認祖,雲集燕子伏梁,溯源追根,慎終懷遠,議宗族大計,倡社會和諧,乃家族民族興旺、中華強盛之幸也。凡物皆有源,宗族亦其然。考之史典,杜姓之祖是炎帝。炎帝第七世句龍以平治水土有功,世稱后土,建木與土合文為杜;同為華夏血脈之一源流。

  吾杜氏源遠流長,自古賢哲濟濟,人傑浩浩,若瑩瑩珠光,漫波歷史長河之間;似顆顆明珠,鑲嵌文明桂冠之上;及至唐代,詩聖杜甫,乃我始祖;寶田搖籃,浩浩宗族,皆賴吾先祖創業之艱辛;碩碩人丁,皆依我先祖德澤之庇佑;我等杜氏後人,孰能忘宗背祖,不敬仰先世懿德偉業乎?此皆杜氏歷代俊傑名流,文韜武略永垂不朽。我後輩族人孰不望其項背,效其遺風,進取開拓,耀祖光宗?吾祖高風,功德無量;吾祖遺範,自當遠揚。清明祭祖,思緒悠悠;水流千里,皆出一源;樹高千尺,根深枝繁。今吾後輩,祭祖伏梁,千里之外,仍是一家。宗族分支,合為家國;宗族和暢,家富國強。願吾後人,永享太平。重德篤行,遵紀守法;尊老愛幼,團結友善,夫唱婦隨,勤勞治家;鄰里和睦,勤儉自強;學有所成,百業興旺。當此良辰,共勉共策。祖宗德澤,山高水長;春風化雨,滋潤八方。左昭右穆,齊心共向,修墓立碑,以表孝意!祭精誠招,伏惟尚饗!

  嗚呼:我族先祖,英靈永駐,浩氣長存;我族後裔,當虔心效學祖宗的光輝榜樣、經典教誨;常念家和萬事興,銘記德才兼備訓;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創業;為官清正廉明,處世樂善好施;樹有根則旺,水有源則流。今日杜氏族人祭拜先祖,可謂難得千里來相聚;念血脈相通之情,思同宗共祖之誼。懇請一世祖在天之靈,保佑吾族,寶田更興;以詩禮傳家,將富貴永繼;振名門望族之雄風,巍然屹立於中華民族之林。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2

  陽光明媚的清明節。

  心情也開始放飛,快三十年沒回老家了。

  高速公路兩邊的樹木枝繁葉茂、一望無際,像哨兵般排列著。都是常青的樹種,樹名未知。葉子有青綠色的、暗紅色的。茂密的葉形成不間斷的大塊色彩,於視覺有著強烈的衝擊!偶爾也見到十來顆白楊樹,只是舊年的枯葉掛在枝幹上隨風蕩著,像形象不佳小媳婦似的躲在了美人的後面。

  下了高速,沿著集鎮的水泥路,再踏上鄉間小路,小車直接開進了細爺的家。細爺,小爺之意。我小叔家。與北方不一樣,老家叫爺爺為爹爹,爺反而小一輩。

  狗狗嚇得夾著尾巴往它的小屋鑽。看到主人出來了,氣勢洶洶地狂吠了······

  二嬸、三嬸、姑媽、姑父、堂妹、堂弟、侄子們都出來迎接。五十米外的二叔也拄著拐一步一挪地前驅著——鄉間小路難走的。我趕忙上前扶著:“二叔,還認得我嗎?我是鴻雁。”

  中風後遺症的二叔面無表情的點點頭。我知道,他心裡是在高興啊——否則幹嘛艱難地走那麼長的崎嶇小路來迎接我們一行?

  二十多歲回的老家,現今都五十出頭的人了。堂妹堂弟們都不太認識了,侄子侄女們就更搞不清了。高興的是二嬸、三嬸、姑媽、姑父曾經歷經艱難而滄桑的臉幾乎定格在三十年前的模樣,姑父似乎面容白嫩了點,也紅潤了許多。侄子侄女們也都衣著光鮮,全無當年農村小孩邋里邋遢的樣子。

  堂妹麗文,三十三,屬羊,兩個孩子的婦人,白嫩的手指顯露了生活的富足,面相腰肢有如二十五六歲的城市姑娘。堂妹夫在北京打工——堂妹告訴我。

  “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這是《孔雀東南飛》裡的詩句。說的也就我的老家這一帶的事。曾經十分懷疑詩裡所描繪的江南女子的俊俏模樣。看到了堂妹,看到了小店裡的少婦,江南女子的曼妙名不虛傳······

  二叔家,胡老屋曾經的貧困戶之一,當年的草房也變成了四上四下的二層小樓。老家煤氣電燈電話空調自來水都有了,讓我感慨萬千。

  大方桌,長條凳,還是三十年前的模樣,席位的主次也是老規矩,只是男女老少們都上了桌——以前女人孩子是不上桌子吃飯的,說是風俗,其實是怕菜不夠而漏出了洋相啊。

  觥籌交錯、推杯換盞。現宰的土雞怎麼也沒有了當年的味道?······

  “鴻雁,喝!”細娘——小嬸孃餳眼迷離地說著,聽裝的啤酒一飲而盡,眼看著我,胳膊卻往後一甩,鋁質的啤酒瓶不知飛去了哪裡,豪爽之情不輸“一丈青”。

  “我媽人來瘋。”堂妹耳語著,一邊勸小嬸孃少喝點······

  胡老屋的山山水水似乎又恢復了原先的丘陵地貌:山上各種樹木鬱鬱蔥蔥,腳下各種雜草茂盛齊腰——三十多年前只有馬尾松的,地表也都是鵝卵石,草很少的。家鄉的女人孩子們拿著豬八戒兵器般的耙子把地表每天耙了多遍——沒有煤氣、煤球,只能耙草撿柴做飯。於是,山便成了窮山······

  地平線上,一團大樹綠色氤氳下一定是集聚著的農家——這是三十年前的景象。

  舉目四望,到處都是成片的大樹。幾公里外的謝莊——奶奶的孃家,隱約在樹叢中。藍天白雲下,兒時游泳的水庫裡一群鴨子在遊哉悠哉······

  看到了新修的家譜,第一次知道我除了名字外,還有字:燕飛。

  祖宗祖墳,像紐帶聯絡了我和我的家鄉、我的親人們。清明祭祖,追思了先人,也強化了親情。走到哪兒,我的根都在老屋······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3

  時間真的是很快,歲月催人老,一年又一年的時光就在季度的不斷變化中逝去了。

  今年的清明節馬上就要到了。最近幾年,每年清明節我都要回老家,去為常年安息在家鄉的父母雙親和先祖上墳掃墓,除了帶去我對雙親的思念外,還帶去身在遠方的一家姊妹六人對親人的哀思。今年一樣,在清明的這一天,我和愛人一起驅車回到生我養我的老家,去早早給先人上墳。大姐說了:“上墳要早。”我們當然照辦。

  今年清明回去上墳掃墓,見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幾位小時候一起長大的“發小”,相互寒暄後,都留了聯絡電話。在我們家鄉有個風俗:每年清明,每家都要有至少一個男的去參加大本家的上墳掃墓。在每年掃墓去的路上,總會碰到其他掃墓人,我們那裡掃墓一般是整個家族出動,浩浩蕩蕩一行人馬,煞是壯觀。這種隊伍壯大的一般都是給祖宗掃墓,故而看不出悲切,多是喜色,有拿工具的、有拿祭品的、更有甚者竟然做成別墅也來祭奠的。這兩年國家倡導文明祭奠,去燒的東西少了,連敬神的“炮”也比較環保了,也有在外工作多年不回的帶著鮮花、吃的、新鮮樹苗,傳統的綠面和紙錢自然也少不了。

  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快,平時都疲於奔波勞作,平日裡無暇團聚,每年只有傳統的除夕和清明,大家才能推掉所有工作和應酬,從四面八方聚到一起來。這樣的團聚,大家也格外珍惜,家族人多的都要在老家呆一整天時間,走東家串西家,相互問候老家的老人,也對年輕的有個認識。一般的都是在清明前的幾天,早早的準備好祭祖的各類用品,大早起身回家,也有更遠的提前一天回家的,我的路程不算遠,待到十點鐘光景人都到齊後出發,墳地一般都不是很遠。

  到了墳地後,成年男人們先拿工具給祖宗整理院落,修水渠、堵老鼠洞、用鐵鍬填補些新土,補上被牲畜踩塌的墳堆。年齡小的則在一旁玩耍,然後開始準備祭祀用的飯菜,若是墳地平坦些還好,要在半山坡上,還要防止東西滑落。更小的孩子們則像老鄉放在山間的山羊般在溝溝坎坎中盡情地撒歡,縱然大人們喊破喉嚨,說過來磕頭了,也無濟於事,最後常常祭奠結束才看到他們在空曠的田間地頭樂成花的小臉,也會油然心悅。

  正式的祭祖活動,要等飯菜準備齊全後方才開始。在墳地的前方都設有一供桌,於是將吃食一應俱全統統先敬於供桌之上,點燃三柱香後,由祭祖群中最長者給祖先們彙報一年來大家各方面的情況,一般是和應對家中老人一樣只報喜不報憂,總結性發言中自然少不了的是過去的成績都是老祖宗在天之靈保佑來的,來年希望繼續保佑和支援子孫們生活工作更進一步。待到三柱香燃盡後,便開始,就是將各類吃食象徵性地一一撕點,撒到燃起的紙錢堆裡,喝的酒和煙也不能少,只要是帶到墳地上的東西,都要給祖宗嚐嚐。等紙錢全部燃盡,放一串鞭炮,在劈劈啪啪中就孝敬完了祖宗。應該說,掃墓活動這時進入高潮階段。待一切完後,就開始植樹,再到下一個目的地,通常清明上墳掃墓需要一兩個小時。回家後,家裡早已準備好了吃的東西,當然少不了吃“綠面”。

  一般在清明節這天都會下雨,今年也不例外,伴著一股清風吹過,潮溼中夾雜著泥土的芬芳,想必祖先們此時也在地下為後來人祝福:期盼未來更美好!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4

  又是一年清明節到,我的思緒飄至那遙遠的記憶深處。

  樹葉上滑落的雨水發出滴答的聲響,夾雜著我們的傷情,落於泥土之中。不知它是否能稍帶著我們的思念,深入地底,觸碰到婆沉睡多年的魂靈。

  身後泥濘的路上留下一串串腳印,蔥鬱的林間響起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我不免又添了幾分傷感,心情也愈發沉重。

  站在婆的墳前,爺爺取出飯菜一一擺好,點燃香燭,一邊燒著紙錢一邊說;媽,兒帶您的曾孫女來看您來啦......爺爺絮絮叨叨的聲音與記憶深處婆的叮囑重合,我不免心中酸澀,眼淚在眼眶打轉。兒時的記憶也不是蕩然無存,腦海中還殘留了幾幅不大清晰的畫面。婆活了八十二歲,逝世時--我八歲。

  婆七十多歲時身子骨便已不大硬朗,卻仍在菜園裡幫奶奶打下手,任家裡人怎麼勸都沒用,就為了那一籃才換來的一小袋幹棗。您捨不得吃,每每都是我一飽口福,您總愛看著我吃,還說:婆不吃,婆看著娃兒吃比自己吃還高興......婆!您可知道,您那慈愛又滿足的笑顏時常出現在我的夢裡!

  還記得,記憶中的您是那麼慈愛、那麼的疼愛我。臘九寒冬,您與我一同在火桶裡烤火,您那乾枯皺巴的手就這樣握著我的手,您那飽含滄桑的聲線穿越了時空,為我訴說那遙遠的從前。您總是顫顫巍巍地跟在我的身後,手中拿著我的加涼衣裳,叮囑我不要著涼......啊,婆!是您給予了我一個美好的童年!

  爺爺的絮叨聲漸漸化為虛無,隨即鞭炮聲在耳邊響起,將我拉回了現實。

  時光冉冉,轉眼已過去了五六年,思及此我再壓抑不住心中傷感,淚水如決堤的洪水般一發不可收拾。在殘留的鞭炮聲中,我鄭重跪下,朝墳前叩頭。

  婆......良久,我壓抑住淚水,抬頭想說些什麼,終究化作一聲低嘆,消散在了風裡......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5

  會有一個人在土裡等你

  那些死於非命,客死他鄉,投河的,割腕的,被謀殺的,喝農藥的,自縊的,車禍的,都會在泥土的空巢裡殷切期盼你的到來

  不必驚悚,以上噩耗都不會發生在我們祖祖輩輩身上

  那淳樸民風的天空下,土地是一片安詳恬淡,與世無爭

  我們的'先祖也曾經泥巴裹滿褲腿,漢水溼透衣背

  面朝黃土背朝天

  用鋤頭在貧瘠的土地上揮寫丹青

  用汗水澆灌龜裂的土地

  用汗水為原料醞釀而成的泥土芬芳

  泥土與膚色渾然一體形成保護色

  先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墾荒出一片繁衍後代的耕地

  用畢生精力傾注在希望的田野上

  那金爛爛,沉甸甸,向高山彎腰低頭的稻穗

  那沾滿泥土芬芳,厚重樸實的紅薯

  那綠油油的菜畦,一壟一壟井然有序

  那高掛枝頭,在逆風中搖曳不落的鮮紅果實

  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繞過了幾多彎曲險灘

  蒼翠欲滴的松柏覆蓋在連綿起伏的山丘上,根深蒂固緊鎖一方水土

  一群小麻雀時而低飛互相追逐,時而在田野上自由自在的嘻戲,時而歡唱著豐收的喜悅

  先祖們便在這油畫般的世界裡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世世代代的勤勞耕作

  時光的年輪圍著小村子不知繞了多少圈,只知道越繞越大,把一個小小的世外桃源壯大到數千人

  如今,這幅“油畫”傳到我們這一代已經變成了“塗鴉”

  滿目瘡痍,觸目驚心

  田野上一片荒蕪,雜草眾生

  渾濁的河水可以濃染布料

  山丘上的松柏不知何時也不見身影

  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排排吸血的桉樹

  涓涓細流的山溪水也漸漸流乾了眼淚

  刺眼的垃圾堆,沉重地堆積在心裡使人呼吸困難

  我們愧對先祖,是我們捨棄了世代相傳的家業,遠走他鄉,未能守護好這片淨土

  不是我們不懷戀故土,而是一畝三分地遠遠解決不了劇增人口的溫飽問題

  眼前賦予我們的使命就是向遠方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把遠方的詩與美帶回來,把村莊妝扮成現代化色彩

  是我們急功近利,一邊急於奔向現代化建設,一邊破壞了生態環境

  我們的盲目無知,目光短淺終有一天會自食其果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6

  生者如雲,逝者如斯,元宵的燈火照亮了人間天堂,江山永存,四季更新,生命代謝,人間天堂來來往往,不變的是親情的溫暖,好好活著吧,可愛的人們。呵護自己,珍愛生命,維護親情,彰顯家族的榮耀。謹以此文,奉上我真誠的祝福,為了健在或逝去的親人。

  ——題記

  一

  公元,2011年2月17日,這一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只知道元宵節吃元宵,給逝去的親人送燈,如果不送燈就會覺得過意不去,心裡會有些淡淡的自責,甚而至於揹負著愧對祖先的歉疚。其實在這樣的節日裡,每一箇中年人都代表一個家庭,去祭奠逝去的先輩或同輩年輕夭折的生命。同時藉此機會,活著的人,家人團聚,在一起溝通情感,緬懷家族的奮鬥的歷程,彰顯著家族的和諧與榮耀,遠離家鄉的兄弟姐妹,不管多遠都要奔赴老人居住的地方,老人在誰家,誰家就是相聚的地點,即使工作在忙,也阻止不了親人相見的期盼,即使無法回來,透過現代化的電腦在網路上影片溝通,彼此關愛著,牽掛著,溫暖著,祝福著,親情著……

  在這樣的節日裡,更能體現親情的可貴,和家族的溫暖,彼此回憶著兒時兄弟姐妹美好童年的生活,健在的母親雖然躺在床上,看著我們兄弟姐妹,團結和睦,關愛著,親情著,臉上總是帶有滄桑的微笑,媽媽說了,過了春天她就能起來了,這是母親的希望,也是我們做兒女的最大的期盼。什麼都沒有母親的健康最重要,看到母親,久病臥床日漸消瘦的身體,我感到了人生的短暫和生命的脆弱,我的淚水忍不住流淌下來,我不忍心讓母親看到,怕她老人家傷心難過,扭過臉去衛生間,用毛巾拭去了臉上的淚水。我想母親的今天也許就是我們的明天,一個小小的能起來的願望,對母親都是一種奢望,由此我感覺到人還是淡定些吧,珍愛生命呵護自己才是重要的,只要你健康快樂,沒有樓房,沒有轎車,沒有貂皮大衣那又何妨,墓地裡的骨灰盒才是你永久居住的地方,錢只是生存的需要,但錢在癌症面前卻一錢不值,健康才是最大的財富,只要你健康沒病,你就擁有了財富,健康比錢重要,我們一手晃動搖籃,一隻手撫摸著墳墓,人世間只是瞬間的永恆。

  我們應該多一些寬容,少一些傷害,珍惜親人的感情。尤其你的父母,兄弟姐妹,還有你的妻子兒女,他們都是你摯愛的親人,妻子是什麼,是和你攜手一生的人,白頭偕老的人,相依為命的人,和你一同經歷了風雨的人,雖然她不再年輕了,歲月的流逝臉上佈滿了滄桑,那是為了家而甘願奉獻的印記,兄弟是什麼,是你的手足,左膀右臂,到關鍵的時候還是親兄弟,是你生存的保護傘,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父母是什麼,是生你養你的恩人,一個不愛自己父母的人,沒人會理你的,親戚是什麼,是你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身體裡流淌著祖先的血脈,彰顯著家族的尊嚴。我越來越關愛妻子,不想讓她受到一點點的傷害,看著她,有時我覺得很幸福,我想在過幾十年後,在老家的祖墳裡會增加一塊我倆髕骨的墳墓,我們會安然的長眠在那裡,那樣的安然,那樣的靜寂,那樣的綿遠,在也不吵了,在也不鬧了,愛恨情仇在寬容中蕩然無存。所以我們要經常的溝通,親人也在於走動,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傷害至關重要,有很多親哥們還不如朋友,這樣的事情也偶爾的出現,原因就是沒處理好你與親人的關係。

  十五的下午,在老弟家,步行去美子#,因為墓地在那裡,哥哥姐姐家都在那裡,她們離逝去的父親最近的人,每年逢年過節我們都會聚到那裡,健在的媽媽,在老弟家等待我們祭奠的結果,不時的指導我們上墳的有些習俗,我們會按照母親的叮囑來完成任務,不管你的職務有多高,不管你官多大,不管你走多遠,在家裡母親是至高無上的。

  二

  我和老弟一邊說話,一邊走在通往老家的水泥路上,兩側是葉子鋪滿大地的並不茂盛的“森林”在夏季的時候,兩側的森林很茂密,因為人工造林顯得很規範,走在這樣的帶有陰涼的路上,是那樣的心曠神怡。可在這樣的寒冷的冬季,看著落葉無情的蕭條的景緻,不禁心裡有了些許憂傷。來到了故鄉,不禁想起了我的初中的一直相處的最親近的同學,國合,他就是在我走著的這條路上,騎摩托酒後出現了交通事故,不幸年輕夭折,以前他經常的來到縣裡,常到我這裡。我們在一起經常的聚會,他是小學老師,為人也很講義氣,我也曾勸他少喝酒,騎摩托要注意安全,他是不聽的,在一次和妻子吵架喝酒後出的事情,那天同事們都建議去縣裡我的歌廳去唱歌,每次他都很願意去的,就那天就不去,就要回家,我多麼的希望那天能來我這裡,也許就會避免這次的意外,他的墓地在我老家的南面,我去給他送了燈,照亮他天堂的路途,心想要少喝酒注意安全呀。記得他出事的那天從墓地回來,我們幾個同學去了飯店,我號啕大哭,痛惻心扉,寫到這裡我的淚水又流下來了,有時我覺得自己很脆弱,那是情感的真實的流露吧,很為他年輕的生命的逝去而感到傷感。

  老弟和我一邊走著,一邊聊著,在不知不覺中來到了老家的村莊,太陽也失去了光芒,落日的餘暉籠罩在小小的村落,在一片靜寂中,我看到了被楊樹包裹的村莊特有的而又熟悉的嫋嫋的炊煙,此時我的姐姐正在給我們煮餃子那,期盼著她的弟弟們的到來。

  出來迎接的是姐夫和姐姐,我都年近中旬的人了,在姐姐面前仍然是長不大的小弟,在姐姐家是無拘無束的,親情是溫暖的。不一會哥哥也來了,我們一同去商店買了燒紙和現代化的祭奠的彩燈,哥哥買了最大的,我買了中等的,老弟買了最小的,老弟的雖然最小可他的卻很精緻,就像70年代,條件好的家庭奢侈的保險燈,讓我不得不想起童年的歲月。

  那間泥草房依然的健在,並且收拾的乾淨明亮,雖然哥哥家新蓋了四間大瓦房,6間的門市房,但哥哥執意就住在我們一家人曾經住過的三間泥土房裡,為了這事我的哥哥和嫂嫂沒少吵架,說哥哥不會享受,我想哥哥之所以住在那裡,是因為他總是在懷念我們兄弟姐妹童年的歲月吧,和緬懷九泉地下的父親親情吧。那裡關滿的是我們兄弟姐妹艱難的歲月和共同度過的美麗的童年,那裡有很多讓我們回味的記憶。

  吃完餃子我又一次的去看望家鄉的泥草房,至今我還記憶猶新,不敢忘卻它的容顏,和那經歷風雨的蹉跎的歲月。

  三

  大哥家是麻將館,在冬閒的時候是老鄉們娛樂休閒的場所,三間泥草房裡坐滿了不太相識老家晚輩的年輕人,還有一些老人和我們哥們在一起寒暄,我透過窗子流進的光線,感覺夜色幾近朦朧,提醒哥們應該出發了,我們收拾好該拿的祭奠的東西,哥哥挎著小筐裝著各色的小燈籠,我抱著燒紙,老弟拿著錄影機儼然像一個隨行的記者,尤其那副架在鼻樑上的近視鏡,不時的往上推,那種動作像一個文靜的書生,其實他不是書生,是書生的老師,此時落日的餘暉,染紅了鄉村西邊的天邊,嫋嫋的炊煙在小村莊的上空,踏著夜色的餘暉我們踏上了祭祖的路途。

  走出村莊,遠遠的望見祭祀的隊伍絡繹不絕,形成S狀的隊伍就像拉練的人民的軍隊,我們踏著前輩的足跡,行走在墓地的人生的旅途上,哥哥一路上和老鄉打招呼,後邊跟著兩個弟弟,我不時的和熟悉的老鄉們打招呼,讓我感覺到了家鄉父老的溫情。

  來到了墓地,墓地燈火一片通明,每一塊墳地都亮起了燈光,像繁星在那裡閃爍,照亮了天堂的狂曠野,也許今天是逝去的親人的篝火晚會,我們在這個篝火的晚會上與我們的前輩,共度佳節,每份逢佳節倍思親,今天是元宵節,十五的月亮就是天堂的太陽,永恆的太陽照亮了天堂的大地,永恆的月亮掛在天堂夜晚的天空,我們的燈火就是天堂的璀璨的星星,我的逝去的親人知道那掛在夜空北斗的星星就是我們,我們站在大地遙望親人的笑臉,他們在天邊的夜空中隔空相望,捧著真心,收穫著親情的溫暖,要是天堂有網路就好了,我們可以影片,隔屏相望,送上最至誠的節日的祝福。我知道並不現實,但我還是相信這就是事實,因為我們心靈有約,我們並不遙遠,因為愛在我們心中,天堂的祖先,最親近的人,爸爸你是否安好!

  我們相繼的給爺爺,奶奶,大爺大娘,爸爸,二嫂,三哥七人上了墳,霎那間我家的墳地是最亮的明星,老弟負責錄影,我和哥哥虞城的祭奠,燃放了鞭炮,燒了紙,將要要結束的時候。同姐夫也給爸爸點亮了他自己製作的燈,相當的明亮,給祭祖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老家還有一個習俗,沒兒沒女客死異鄉的人不能入祖墳,我的二大爺是在戰爭年代不知去向,不知是否健在,即使活著也老到不可能健在的程度,我們一直的以為他為國捐軀了,不管怎麼說今天的幸福也有孫氏家族用血液捍衛的光榮,每年我們這些侄子,都很虞城的去祭奠他老人家,他並不孤單,因為他的靈魂就在祖墳附近,結束後我們哥三代表三弟弟一同,叩響祭奠祖先親人的三個響頭,祝他們在天堂安心吧,我們摯愛的親人。

  當城裡的煙花穿過高樓,在天空絢爛多彩的時候,當人們仰望天空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氣氛的時候。當慶祝元宵節文藝晚會進入高潮的時候,我們祖墳的燈火依舊通明,也許嫋嫋的祭奠的青煙散盡,緬懷親人的情懷依舊的在我們的心中。綿遠不斷的思念,就像流淌的河流遠遠流長。

  至此,元宵節祭奠活動到此結束,來年依舊緬懷。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7

  油菜花謝了,桃花也謝了,清明節就來了。

  你看週末雙休日,路上的轎車多了起來,山坡上煙霧濃了起來,鞭炮響了起來,清明節的腳步就到了。

  我也是清明節前兩天才回家的,小妹說族人要組織清明會,必須要提前兩天回去,不然我要清明節當天才回去的。

  一大早,小妹打來電話說,成都的幾姊妹都出發了,叫我快一點,於是急急忙忙把車開了出來。

  這個季節恰好桃紅柳綠,正是踏春的好日子,看著沿途的風景,心情自然就好了起來。快中午時分,一行人到了丹山鎮,買了些香蠟紙錢,弄了點涼拌豬耳朵,還特意買了丹山涼粉。

  每一次回丹山,第一件事就是吃涼粉。丹山涼粉從解放前的一個小攤攤,堅持石磨碗豆、祖傳秘方、精製而成,已逾百年曆史了,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才成為資陽著名美食。說來也怪,涼粉切成細絲,成條不爛,軟而不斷,加上秘製調料,微辣微麻,姜、蔥、蒜香味突出,吃起來有粉質感,還有碗豆的清香,爽滑爽口,真是資陽美食一絕。

  車到家鄉了,大夥一齊喊大哥。鄰居忙說,在弄秧田。在田裡呢?我一驚,突然想起去年臘月,大哥躺在人民醫院病床上的樣子,是那麼地憔悴。我去看他,只見他瘦得皮包骨頭,大口大口吐血了。

  聽說還是三妹回家,發現他躺床上起不來了,匆忙把他送醫院。醫生檢查後確診肺癌晚期了。侄兒急急忙忙回老家給他修了墳,哪知上天垂憐,住了二十多天醫院,能下地了,他就回家去了,才三月未見,居然下田幹農活去了。

  順著妹妹們的呼喊,大哥從田埂上爬起來,挽著高高的褲腳,穿著單薄的衣衫,油光發亮的禿頭,赤著腳神采奕奕地走來。我暗想,那個肺癌纏身的病人就這般好了麼?我忙問,哥,還在吃藥嗎?他說,吃啥子藥喲,早好了。

  其實我知道,大哥是心態好,想得開!大哥快七十的人了,早年喪偶,含辛茹苦養大一雙兒女。自已就只剩自已了,既沒有存款,也沒有低保、社保,甚至連住的都是七十年代,用竹片夾起來,再用稀泥巴和稻草糊上去的兩間小青瓦房。兒子女兒早就盼他去城裡生活,可他忘不了故土,寧願守著老家那一畝三分地,種種稻子,養養鴨,逍遙快活!

  就因為簡單,就因為無財無慾,大哥的病就好了,就沒事了……

  一行人在大哥的帶領下,去父親、母親,奶奶、爺爺的墳頭上祭拜了一番,燒紙的燒紙,燃香的燃香,叩頭的叩頭,禱告的禱告,如此一番之後,燃放了鞭炮,清明節傳統的儀式就算結束了。

  在大哥家隨便煮了點牛皮菜稀飯,菜就是在丹山街上買的豬耳朵、涼粉,一夥人吃得津津有味。牛皮菜稀飯小時候就吃夠了的東西,現在看來還是美味了。

  祭祖祭文抒情散文 篇8

  老家的這一灣一溝,都是本家,明天要辦清明宴,我們只好等明天吃了壩壩宴才回城了。

  壩壩宴流行四川各地鄉村,逢年過節或是哪家結婚、生子、建房等等,都要辦一頓豐盛的酒席。請親朋好友來相聚,大吃一番,俗稱壩壩宴。這些酒席,限於農村地形,一般都擺在自家或鄰居院壩內,或者就近的竹林坡、堰塘邊、土裡、乾田裡。屆時,親朋好友,左右鄉鄰,攜幼扶老,舉家同賀,其樂融融。

  第二天一大早,大爺大嬸、二爺二嬸們就忙開了,有的切菜,有的切肉;有的砍雞砍鴨,還有的忙著搭灶臺,洗蒸籠。

  高高的蒸籠立起來了,紅紅的灶火旺起來了;各式冷盤擺起來了,各式炒菜碼起來了;姑姑嬸嬸,爺爺奶奶,小哥小妹,侄兒侄女,興高采烈唱起來了。

  在和父輩們、同輩們的交淡中,才知道許多記得起名字的,今天才相識。特別是下一輩二十出頭的小夥姑娘些,要是不吃清明宴,怕是打一架都不認識,何況還是血脈相連的親人。

  不大一會工夫,開席了,整整十多桌,冷盤有涼拌花生米、涼拌雞塊、豬舌頭、豬耳朵、滷牛肉、滷鵝肉、烤鴨肉。熱菜有蒸鴿子、清蒸甲魚、紅燒肉、回鍋肉、扣肉、甜肉、蛋包圓、香茹肉片湯、肉丸子蔬菜湯……雖說這次清明會宴席中的菜品沒有城市的那麼精緻、奢華,但也是精心準備了的,其熱鬧、喜慶的本質是一樣的,“九大碗”還是齊全的,特別是長輩們和小字輩們特高興,平時天涯海角,今朝一聚美美達,認識了這麼多七姑八姨,今後見面了,也知道該咋個稱呼了。

  我們家族的清明會,三年一屆,頭一屆我沒趕上,這一屆趕上了,真好。這樣實惠有意義的清明團聚會,比起現在農村宴會攀比之風要好很多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