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情感散文賞析
導語:書猶藥也,可以治愚。不讀書就不知感恩,不知敬畏。以下是文學網小編分享的精選情感散文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感恩
那天是同事孩子的婚禮,恰逢是感恩節。同事讓我講幾句話,我怕講不好,就寫了個稿子。在這樣一個場合,我要講的話可能很多,譬如人生道理,譬如夫妻互敬互愛等等。但當時我最想講的卻是感恩。我要向單位的所有小孩和家長深深地鞠個躬,是他們成就了我的書法。
大家知道,初學書法,最希望有人求字。據說賈平凹剛開始學書法,也是這樣。有人開玩笑說,你要是看見賈平凹不高興,你就向他求字,他立準眉開眼笑。我學書法十幾年了,也是希望別人來向我求字,但就是沒有,心裡因此便常常失落。有一天,我突然發現,單位的同事開始向我求字了,他們說,你給孩子寫幾個字吧。我說,寫什麼?他們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聽了立馬來了精神。單位有100多個職工,大約就有100多個小孩。這100多個小孩一人一幅字,就是100多幅。但那時水平不高,每寫一幅字總得十遍八遍,有時候甚至寫得滿地都是。大夥想想,一個小孩寫十多張,100個小孩就是上千張。古人講,要成就一個書法家,先要“廢紙三千”。其實這個數字我早已超過了,這個數字也就是單位小孩給我佈置的作業。因此說,我是“小荷”,單位小孩就是我書法“小荷” 上的“蜻蜓”。我是“千里馬”,單位小孩就是我的“伯樂”,我是“長跑運動員”,單位小孩就是我的“拉拉隊”。
轉眼間,我給寫字的小孩都長大了,他們或結婚了或正在結婚或將要結婚。這時候我又迎來了我書法的第二個高峰。但這次的寫字就不是他們的家長主動相求,而是我主動相送。我這時寫字的心情是愉快的,是感恩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嘛。沒有他們當年的鼓勵,我是不會走到今天的。那天參加婚禮前,因為新郎家長要我講幾句話,就著意修飾了一下,換了一套正裝。不過在照鏡子時,我突然發現自己老了。幾十年來,人磨墨墨磨人,不知不覺竟然接近花甲。古人在論書法時,喜歡說“人書俱老”。我是否“人書俱老”不得而知。但我透過不停地參加婚禮,我知道年輕的一代成長起來了。我們應該欣慰我們的老去,同時更應該熱愛年輕人的成長。人類之所以可愛,就是因為一代一代地傳承。一代人成長起來,他們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這個社會就有了持續的生機和希望。這個社會不僅有落花,也有綻放,不僅有老去,也有成長……這樣的生活是真實的,是新陳代謝,是雨後春筍,是早晨的陽光,是漫天的彩霞……
許多年來一直想說兩個字,那就是“感恩”。書法這活,是個枯寂的事業。幼兒開始,乃至老年,堅持成了唯一的品格,筆底明珠閒拋閒置,心中孤寂時時襲來。幸好有了單位的同事和小孩,在我起步的時候予以關注,在我跋涉的時候予以鼓勵,在我成熟的時候予以推薦。因此,我一直心存感恩。幾十來年的執著是因為熱愛,朋友幾十年的關注也是因為熱愛。所以最應該感恩的是熱愛,是熱愛藝術的天性和品格,讓我們走在了一起,並將繼續向前。
在感恩中閱讀
我常常想,我這一輩子最幸福、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就是在落雪的夜晚,躺在被窩裡,昏黃的燈光下,靜靜地讀一本讓我心儀的書,神靜心和,物我兩忘,那份舒展,那份自得,那份海闊天空、那份蕩氣迴腸,是一種超乎現實的感受。這種愜意,想必許多人都身有同感。
讀書其實是一件很寂寞的事,可也是樂事、常事。古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他們的隱居讀書,貞守苦操,他們的內斂、慎思、博學、明辨,被喻為有古人風。時代在發展,古人們走得遠了,凸現出了今天繁華熱鬧、目不暇接的社會生活,速度越來越快,人人都很忙,人人都很躁,人人的壓力都很大,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靜靜地讀書幾乎成了一種奢侈。在一切都變“微”的時代,大概還有一部分傻文人在堅守著自己的寫作陣地,寫出了作品,卻可能讀者甚為有限,這一行為便顯得悲壯。我們在堅守的同時也涉足了“微”的範疇,在我認識的作家圈裡,幾乎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部落格、微博、微信,彼此的交流由書信到電話、到資訊、到網路,越來越快。我們在任何一處都知道幾年不見的朋友在幹什麼,在說什麼,都可以直接撂過去幾句調侃,接過來幾句讓人忍俊不禁的揶揄。比如,我在微博上說,我的小說《青木川》被改編電視劇,人名、地名大換血,草莽土匪變成了出國留學生,改得讓我不認識了。微博一發,立刻得到湖北作家方方的回應,她說: “俺也聽說俺的小說《萬箭穿心》改成電視劇之後叫《親愛的》。名字多麼南轅北轍。其結果俺推測跟你的也差不上下。一塊好布料,你以為會被拿去做件漂亮外套,結果卻被納了鞋底,硬讓你看不出你的布在哪裡。布賣給了人家,他做成啥你就認了吧!”。簡單、快速、犀利、生動,這就是微讀的魅力,這樣的閱讀寫作,一旦嚐到了甜頭,怕是再難捨棄了。我為古人遺憾,南朝名士陸凱,曾經從江南託驛使給長安的朋友捎去一首詩和一支梅,說“折梅逢驛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支春”。漫長的'道路演繹了驛道傳梅佳話,那支梅花輾轉傳到西安不知變成了何等模樣。倘若有今日順風快遞和微博的方便,陸凱此舉便變得稀鬆平常,絕沒有進入“佳話”的資格。今天的我們,什麼話都可以在網上說,帶影片的,什麼東西都可以快遞,距離的阻隔在今天已經破解。“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當今更不是難事,在座諸位,哪個沒讀過萬卷,哪個沒行過萬里呢?但是在“微”的便利下,細細思考,我們是不是少了點什麼?沉靜的心態、文化的韻味、人格的操守、德行的追求,被淡化,被忽略,更多的是快讀、通讀、選讀、簡讀……我們健壯,我們快活,我們簡單,我們實際,我們大口地喝酒,我們一掃而光地消滅漢堡,我們將諸多書籍裝入電腦……老祖先那種“文章真處性情見,談笑深時風雨來”的灑脫和見識在電腦裡是調不出來的?一個民族是否有文化是個複雜的問題,民族文化需要積累,它不是一個時代所能完成的,它的主要部分永遠深埋在歷史中,藏匿在書籍裡。發掘、傳承、發展是我們的責任。
我親愛的朋友們,在“微”的時代,咱們還是抽一點時間讀點書吧,書是唯一不老的東西,是中外歷代聖賢留給我們的恩典。書猶藥也,可以治愚。不讀書就不知感恩,不知敬畏,讓我們保留一個睡前閱讀的習慣,哪怕是短暫的半小時。以此增添我們生活的樂趣,提高我們生命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