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我們是聽到聲音》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來輔助教學,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你知道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我們是聽到聲音》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材分析】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是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聲音單元的第六課。本課是在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的變化、傳播等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課意在引導學生運用實驗模擬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個部分在幫助我們聽聲音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重點研究鼓膜的作用,鼓膜是一個很薄而且有彈性的組織,即使很輕的聲音都可以讓它產生振動。在這節課,學生要用一塊很薄的氣球皮,包住一個玻璃杯口製作一個鼓膜模型,透過觀察氣球皮的振動,來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
【學情分析】
學生透過課前預習初步瞭解耳朵的基本結構,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對耳朵各部分的功能進行推測,從學生的推測過程教師可以瞭解學生對“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這一問題的初始認識,在這,我設計了一個小組討論,實際就是讓更多的學生說一說,推測一下。本課以學生自主探究為核心,教師應該儘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機會,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的看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內耳構成的,外耳的耳廓把收集到的聲音透過耳道傳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動,這種振動訊號傳遞給大腦,透過大腦的加工,我們就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了。
過程與方法:透過研究大小、遠近不同的聲音是怎樣對自制的鼓膜模型的振動產生影響的,解釋人耳鼓膜的作用;透過體驗活動感覺耳廓的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細心觀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重點和難點】
重點:鼓膜的作用。
難點:認識耳朵到底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1個燒杯、氣球皮、音叉、橡膠錘、細沙、橡皮筋。
學生準備:每組1個燒杯、1個氣球皮、1個音叉、1個橡膠錘、少量的細沙、2根橡皮筋、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透過遊戲的方式,匯入並板書課題:《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二、耳朵的結構與功能。
透過剛剛的遊戲,提出問題聲音傳播到我們的耳朵,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匯入耳朵的結構,並透過觀察耳的結構,讓學生認識並熟記耳朵的各個結構。
三、學生活動:思考與討論
透過觀察聲音進入耳朵時的動態圖片,學生分組討論,思考外耳、中耳、內耳主要有哪些作用?最後小組代表彙報自己的想法。
四、學生活動:鼓膜振動的實驗
教師提醒實驗的步驟,演示實驗規範
小組進行實驗,及時填寫記錄表
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五、小結:
1、我們耳朵裡的鼓膜和氣球皮一樣。
2、當外界各種不同的聲音傳到鼓膜時,鼓膜就會產生不同的振動,於是,我們就聽到了外界發出的聲音。
六、拓展:有趣的耳朵
兔子的耳朵為什麼這麼大?
烏龜有耳朵嗎?
【板書設計】
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耳廓→耳道→鼓膜→聽小骨→耳蝸→聽覺神經
外耳中耳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