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透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 lì 參 cān省 xǐng 跂 qì 臾 yú 螯 áo
2.給本課 12 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於
(1)介詞,從。雖然,受地於先王,終原守之。/ 青,取之於藍。
(2)介詞,比。苛政猛於虎也。/ 而青於藍。
(3)介詞,向。告之於帝。/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者
(1)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 假舟揖者,非能水也。
(2)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的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
而
(1)連詞:並列關係。君將哀而生之乎。/ 知明而行無過矣。
(2)連詞: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吾嘗終日而思矣。
(3)連詞:轉折關係。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連詞:順接關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為”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絡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形容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勸學》教案 篇2
在教《勸學》一課時,我事先並沒有告訴學生這一節課要學什麼,而是讓學生做下面的“造句”練習:
1、事物經過變化,可以得到發展、提高,就像()一樣。
2、事物經過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就像()一樣。
3、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就像()一樣。
4、做事情時藉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樣。
5、在學習上,積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樣。
6、做學問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樣。
7、心不專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礙,就像()一樣。
幾分鐘後,學生開始舉手回答問題,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創意,如:
1、答為“人類進化”,
2、答為“鐵久煉而成鋼”,
3、答為“牛頓說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4、答為“利用計算器可以算得更快”,
5、答為“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6、答為“滴水穿石”,
7、答為“小貓釣魚”等等。
當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糾正的,如有的同學把4答為“考試作弊”、“談戀愛要有資本”,7答為“腳踏兩隻船”等等,對這些答案必須正確引導,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育功能。然後,我對答案加以引導,依次把它們答為:青出於藍、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會變得更鋒利、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藉助車馬可以走得更快更遠、匯聚小河可以成為江海、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弱蚓心專能食土飲泉而強蟹心浮卻只能寄居,我特別強調了第7句的答案,說是某班一個學生的答案,以引起學生的興趣。講到這裡,學生已經隱隱約約地知道今天要學什麼課文了,我便順勢問了一句:“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天要學哪一篇課文嗎?”
“《勸學》──”學生異口同聲。
在這個基礎上,我又佈置了下面一道題:
請從《勸學》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還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這樣,在無形中就已經進入了《勸學》的學習。事實證明這幾十分鐘沒有白費,在分析課文重點的時候,稍加點撥,學生就理解了。真可謂:
暗渡陳倉,出奇制勝。
《勸學》教案 篇3
一、匯入新課(直接匯入)
二、文學常識
1、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孔子為孔聖人,孟子為亞聖),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①孟子強調“法先王”;荀子強調“法后王”,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
②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②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題解
《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三、語法總結
難點翻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1、通假字(107練習三)
①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②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③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④君子生非異也
2、一詞多義(107絕、強、假、望、聞)
生: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資質、稟賦,名詞)
蛟龍生焉(生長,動詞)
一:騏驥一躍(一,數詞)
用心一也(專一,形容詞)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詞)
“利足”──現在也有這種構詞方式,如“快手”(幹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礪則利(銳利,形容詞)=蚓無爪牙之利
3、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異義詞
①蟹六跪而二鰲 蟹腿,跪下
②蚓無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齒,幫兇、走狗;感情色彩變化
5、特殊句式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四、分析課文(先完成106練習一)
第一段 提出學不可以已的論點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作用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第二段 學習的意義
第一步:弄清觀點
① 這段話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起句和結句。)
②開頭說:“學不可以已”,下面接著有一連串的設喻,這些設喻是證明這個觀點的嗎?
不是直接證明這個觀點,而是用來證明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個觀點的。
③既然如此,“學不可以已”和結句所表述的觀點又是怎樣的關係呢?
後者用來證明前者──因為“博學而日參乎己”有“知明而行無過”的功效,所以“學不可以已”。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係
④在“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句話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則“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1、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分三組:①“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②“木直中繩……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繩……則利”。
2、這三組設喻從總體上看,都是為了論證“君子博學……行無過矣”這一論點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認為這是簡單的重複?
不是,因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們的角度不同表現在什麼地方?
是將前後不同的狀態和性質加以對照,說明後者高於前者,用來比喻人們(經過學習,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於學習之前,智力發達程度也高於學習之前。
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既經改變,則不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性質上去,用“輮”來比喻學習可以改造人這一重大作用。
“受繩則直”“就礪則利”所強調的是改造的結果,照應下文“知明而行無過”;可見這一組設喻是前兩組設喻的總括,由此順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觀點。
第三段 學習的作用
1、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②“登高而招”則“見者遠”;③“順風而呼”則“聞者彰”;④“假輿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絕江河”。)
2、這些設喻各有什麼作用?
①用來說明“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②③④⑤用來說明“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舟楫”“輿馬”是不是簡單的重複?所假之物的性質是否相同?
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風”,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輿馬”“舟楫”,是人的發明創造之物,二者有層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係?
“學”是前提條件,“善假於物”是結果——能利用自然可謂善,能創造可用之物,則是善之善者。
補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論述的觀點,跟他的“性惡”說是分不開的。因為“性惡”,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後即可為善,“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說明了這一點。改造的方法就是進行教育,“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為善。這種教育改造,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又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第四段 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1、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
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五、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
①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說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
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
②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
有的比喻,單說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
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結構嚴謹,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先闡述意義,在點明方法,由為什麼——怎麼辦,層層深入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說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
六、補充勸學名句: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難做人上人。
只要有恆心,鐵棒磨成針。
眼裡過千遍,不如手裡過一遍。
千聞不如一見,百看不如一干。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來窮。
積財不如教子。
棒頭出孝子,嬌養忤逆兒。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不讀一家書,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離書,種地不離豬。
學好三年,學壞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鑽牛皮,雖慢窟窿大。
師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週單怕星期三。
獨牛難套,獨子難教。
三年荒個秀才。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平時不用功,考試叫老兄。
三天不練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學做人之道,再習成材之法。
地種不好荒一年,兒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學到老,學一輩子學不了。
丈夫無技藝,虛活一世人。
五穀豐登不離豬,改門換戶靠讀書。
學者如禾如稻,不學如篙如草。
遺子黃金滿屋,不如教子一經。
大匠教人以規矩,良師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給我寫個黿鼉龜鱉灶;先生先生你莫誇,你給我
寫個飛鳳家(均指繁體字)。
寒門生貴子,白屋出公卿。
師傅手藝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錢休教子,護短莫投師。
七、練習
(一)解釋下列多義詞:
1.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正通人和,百廢具興 漢室可興也
2. 學不可以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 今諸生學於大學
3.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4.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二)說明下列加黑詞的意義和用法:
1.木直中繩 2.而絕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三)選擇詞義:
1.“疾”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小病,②苦痛,③痛恨,④快、迅速,⑤強、猛烈⑥通“嫉”,妒忌,⑦弊病,缺點。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 )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裡,不治將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戶兼併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會長老,問人民所疾苦( )
2.“絕”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杜絕、斷絕,②隔絕,③極、盡、窮盡,④停止、消失,⑤無路可通,⑥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
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
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 )
3.“致”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達到,②送達,③表達、傳達④招引、引來,⑤歸還、交還,⑥意態、情趣、⑦盡、極。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
羅敷前致詞:使君自有歸( )
是我於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緻矣( )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4.“強”有兩個讀音:①qiáng,②qiǎng;有以下幾種常用義:①健壯、強壯,②強大、勢力過人,③優越、好,④有餘、有多,⑤勉強,⑥強迫,使用強力。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 )
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壁( )( )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 )( )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 )
……吾去去矣。將軍強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幾個常用義:①任用,②使用,③採用,④用途、用處,⑤物資,財用,⑥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備經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樂業( )
願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四)區別下邊各句子里加黑的詞的用法: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五)翻譯下面三個句子,要特別注意加黑詞詞義的落實: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六)填寫本文不同設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對照的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覆形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單說比喻,不提論斷,使道理隱含其中,如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設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進一步論證,如_______
荀況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疆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下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與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荀子《天論》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匯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匯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絡?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絡;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設想:
本單元是“獲得教養的途徑”大板塊,下分兩個小版塊:“獲得教養的途徑”“經典的力量”。“獲得教養的途徑”意在關心下一代的成長,讓學生知道讀書學習的重要,以及如何透過閱讀經典獲得教益。從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層面上,學會恰當地表達思想,學習樸素的文風。
本文來自第一小板塊“求學之道”,這個板塊有兩篇文言文《勸學》《師說》。《勸學》主要知道學習對成長的重要,《師說》拜師對成長的重要。既是文言文,本文又是學生進入高中後第一次接觸文言文,還是要突出基礎知識的教學。
教學要求與目標:
1、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2、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重點、難點:
1、識記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3、熟練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本文的可讀性很強,易於成誦,宜採用誦讀教法。誦讀要多次進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開始照課本朗讀,要求字音無誤,節奏鮮明,讀得順暢;繼此再讀,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礎上能大體成誦;最後,經過分析、思考,要求領悟文章的基本內容,達到熟練地背誦全文。
為了使誦讀收到實效,首先要善於根據課文內容和寫法上的一些特點,啟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產生自覺誦讀的要求;其次,在誦讀練習過程中發現難點時,要指示學生運用各種記憶的因素去解決它們,堅持做到當堂成誦。
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課時: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第二課時: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前半課時):背誦默寫全文。作業並檢查糾正(注:後半課時用於預習《師說》。)
第一課時
內容:以檢查預習方式統攝全文;作者簡介;誦讀第1,2段。
過程:
一、匯入
識字,不等於有知識;有知識,不等於有教養。為什麼人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地反省自己的行為?為什麼要從師問道?為什麼要閱讀經典傑作?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現在,是我們深入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了。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獲得教養的途徑”這個板塊。學習這個單元,注意從經典中獲得教益,學習思想觀點的表達,學習樸素的文風,學習生動、清晰地闡述抽象的道理。這節課我們學《勸學》。
二、檢查預習
(1)將下列各字的拼音寫在課文中該字下面:
輮( ) 雖又( ) 槁( )暴( ) 礪( ) 參( )省 ( )乎己 知( )明 跂( ) 生( )非異也 跬( ) 驥( ) 駑( ) 鍥( ) 鏤( ) 螯( )
(2)聽寫:
三、簡介作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述又稱孫卿。趙國人。曾遊學於齊,在齊國稷下(今山東臨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後去楚國,晚年定居該地,從事著述。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著有《荀子》,現存32篇。
荀子和孟軻雖然同屬於儒家學術的派別,但他在性善說上和孟子恰好相反,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其善者偽也”,要通過後天學習、反省才能夠棄惡為善。
四、誦讀第1段,並理解積累
1、誦讀
2、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勸學——已——於(1)——於(2)——於(3)——以為——有——暴——“木受繩”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來。
勸學—— 《勸學》本文是原文的節選,原文比較長,本文選了前面的部分內容。
已——
於(1)——
於(2)——
於(3)——
有——
暴——
日——
3、解決疑難
4、學生練習翻譯
5、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觀點
提問:這段話中哪句子是表述作者觀點的?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提問:這段話中的設喻可分幾組?
這幾組設喻從總體上看,說明什麼道理?
6、試背誦
先自讀兩遍,然後檢查試背。
7、學生齊背一遍
四、誦讀第2段,並理解積累
1、指名讀
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知須臾之所學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齊讀
3、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而1——而2——而3——而4——而5——而6——而7——而8
“彰”──
“利足”──
“致”──
“能水”──
4、解決疑難
5、學生練習翻譯
6、文理分析
教師提問:本段有哪些設喻,先一一列舉出來。
起句和結句是怎樣的關係?
請歸納本段大意:
7、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8、作業:看讀本中的文言文
第二課時
內容:誦讀第3段;總結全文。
教學過程:
一、背誦1、2段
二、指名翻譯1、2段
三、誦讀第3段,並理解積累
1.、指名讀(要求注意某一節拍之中有些字之間有極短暫的停頓)
先劃分下列句子的節奏:
蚓無爪牙之利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2、齊讀
3、和周圍同學合作,交流下列詞語的意思: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無以”——致千里——至千里——“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句式有何特點——“上”“下”——“躍”“駕”
“興焉”“生焉”“備焉”的“焉”——
“無以”——
而致千里—— 無以至千里——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上”“下”——
“躍”“駕”——
4、解決疑難
5、學生翻譯
6、層次分析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7、概括本段主旨後,熟練地背誦這一段。
主旨是:
8、先背誦本段,再背誦全文。
四、總結全文。
1、思想內容。
總結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論點(分論點);再分析這些論點跟“學不可以已”這句話(中心論點)的關係,指出分論點就是中心論點的論據,最後列表說明。
中心論點
分論點之一
分論點之二
分論點之三
2、探討:和周圍同學交流討論——作者的思想觀點和他的“性惡”說有什麼聯絡嗎?
3、本文運用設喻論證是非常明顯的,學生討論:
(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4、本文在句式上還使用了對舉的手法,請舉例說明。
說明:對舉是一種行文方式,就是將有關的兩個事物(包括同類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時舉出,其句子構造也相同或大體相同。
學生舉例
討論對舉的作用
五、作業。
背誦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第三課時
內容:背誦默寫全文。作業並檢查糾正(注:後半課時用於預習《師說》。)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
方式:全班齊背一遍;聽教師背誦一遍,指出背錯的地方(故意弄錯,至多三處);學生互查。
二、當場默寫課文
二、完成練習並檢查糾正
三、預習《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