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範文(通用12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1

  《勸學》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的上乘之作。顧名思義,勸學即鼓勵學習。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懂得了:學習,最重要的是端正學習態度。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實在是可惜了!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結果連光陰都搭進去了,知識卻未獲得。這真是太冤了。

  倘若你有了這堅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專心的態度就如虎添翼了。你若是今天立志做畫家,明天奮發當詩人,後天又苦練鋼琴,但即使你再接盡全力做到樣樣持之以恆,恐怕由於精力有限也只會有走馬觀花浮光掠影的感覺吧!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不僅要求人們精通數、理、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要求人們對於事態乃至琴棋書畫,足球、電腦也不可忽視。這就要我們在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全方位的學習,全方位的獲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有的人竹籃打水一場空,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成了有口碑接的人物,這都是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究其原因,就是這樣。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2

  學習的意義何在?

  “學習學習再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和世界上其他以聰慧著稱的民族一樣,中華民族也是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像荀子的《勸學》這樣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的文章有很多。然而對於大多數平凡的人來說,學習的意義何在呢?

  學者們總是容易走理想主義的路子。他們懷著美好的願望,誠摯甚至帶點天真地向人民大眾發出號召:學習吧!並且專斷地把“學習”和“書本”劃等號。但他們並不瞭解,或者說並不完全瞭解勞苦民眾的生活。他們有凌晨3點從溫暖的被窩裡起來趕到批發市場進貨的經歷嗎?有面對一大堆傲嗽待哺的兒女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酸嗎?有走到半山腰被土匪洗劫一空,坐在石頭上痛哭流涕的體驗嗎?沒有。如果真正地感受到了民眾的那種艱難困頓的生活,或許我們就明白:要求他們勤於學習是不現實的民眾起早貪黑地勞作,掙一點血汗錢,養家餬口。他們已經習慣於這樣艱難的生活,固然堅韌頑強,卻也有些麻木。你給他幾個錢幣,他會喜極而泣對你感恩戴德,你若是說:“學習吧!知識就是力量,它會帶給你財富和地位。”他可能就會不屑地掉頭走開甚至嗤之以鼻,他們也“學習”,學的是能帶來物質利益的一些工作的經驗技巧,這與“君子”所提倡的學習差遠了。

  “學習不止”對青年學生的意義自然重大,毋須多言。不過拿來作為一種鞭策所有人的座右銘,又讓人覺得勉為其難了。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3

  以往寫讀後感是就所看文章內容立意、論述,聯絡實際“同理可得”,末了,筆鋒迴轉、收回話題即可。而《勸學》這篇精美的古文早已把道理說得明明白白,且有聲有色,再要就此說些什麼,那隻能扯開去了。

  這篇荀子寫於二幹多年前的文言文畢竟與如今的白話文相去甚遠,以我的水平,不看註解只能通讀,若要深究其間某些字、詞的含義就難了,即便如此,我還是看不橫其中的個別句子。可這並不妨礙我喜歡它、朗讀它,即便不知所云,每每讀來,朗朗上口,齒頰生香。尤其是那句“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工整、有韻律,倒真正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口中讀著,兩耳便同時將這些清朗的字音一個個收了進去,似喝了口涼水,又像含了片薄荷,清清爽爽。感覺是種很奇妙的東西,而古文恰恰能給你朗讀的感覺,妙不可言。

  古文之美,亦在簡約。古文往往短小精悍,但其白話文的譯文可就長得多了。我們看譯文是助於理解,但從不會欣賞譯文,倒不是嫌它“盜版”,只是感覺上已繁瑣得很。繁瑣容易簡潔難,古文中主語可省、賓語可省、量詞可省、關聯詞可省,省得有分寸,省去了也看得懂,而且更耐看,更有韻味,這便是古文之美。

  古文之美,還在柔。且看,古人惜墨如金,但“之乎者也”是少不了的,我以為這四個字獨有妙處。“之、者、也”分別位於句中或句末,多半拖長了聲音念,給人一種穩穩當當又悠哉悠哉的感覺,一般陣述句中的生硬語氣便由它轉為親切柔和。“乎”常用於感嘆句戴疑問句末,無義,音短且輕,唸到“乎”字,前半句中激動、氣憤之類的情緒便都隨之輕輕帶去一部分,語氣又趨於緩和,一時的心急氣盛開始轉為冷靜。古代文人的儒雅也在這裡顯留一二了。儒者,柔也。水,柔也。柔是一種寬容的美。因此有些文言文讀起來就是糯篤篤的,而即便是議論文,也不會過激、尖銳,總顯得誠心誠意,心平氣和。

  當然,古文的魅力遠不止於此,以上僅為讀《勸學》之感。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4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5

  荀子的《勸學篇》是關於學習的傳世名篇,文中反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目的、態度和方法,強調學習是人們思考問題、認識事物的重要條件。其中學不可以己、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等等都是此文開宗明義的核心觀點,它告誡世人都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做一個刻苦學習、善於學習的人。

  古人云: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政不於學,則無道揆法守。意思是講,從學習中產生管理國家的學問,管理國家的學問是學習的實施。管理國家的人不學習,就無法度可以遵循奉守。領導幹部素質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擁有的知識。領導幹部掌握的知識越多,並善於應用,其思想就越解放,眼界就越寬廣,胸襟就越開闊,品德就越高潔,這樣才會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才會使自己更加完美,更加富有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勤奮學習,是一種高尚的精神狀態。學習是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多儲存一份知識,生命就豐富一分。知識儲備愈豐富,其向外向上感染他人的張力和膽識就愈明顯。身為黨的領導幹部,要堅持把勤奮學習作為一生的習慣來培養,作為一生的事業來追求。一是要保持空杯心態。空杯心態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永不滿足,是對自我的不斷揚棄和不斷否定。作為在事業裡負有重要職責的領導幹部,一定要清醒地認識自己,要看到自己知識的差距。時刻保持空杯心態,嘗試歸零的感受,在永不滿足中不斷獲取知識的力量。二是要做到勤於積累。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也。求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保持刻苦執著的學習精神,發揚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精神,才能真正學有所成、學有所用。三是要擁有開闊胸襟。海納百川,有容及大。,具有開闊的心胸才能擺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己的境界。人們總是透過學習和實踐來磨練自身、克服不足、不斷進步的,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然後知不足,一個人水平再高,能力再強,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善於向他人學習、向他人合作,境界方能提高,思維方能開闊。

  勤奮學習,貴在持之以恆,堅持不懈。荀子有言: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絡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讀書可以增長才幹,只有學識淵博的人才能通觀全域性,得以擔當重任。讀書首先要端正學風。要堅決摒棄理論和實際相脫節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要把必須學的客觀要求與我要學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領導幹部要樹立學習為本、終身學習、帶頭學習的理念,使學習成為經常化、普遍化的自覺行為。其次,讀書要善假借於學。登高而呼,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讀書在方式方法上也十分重要,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做一個真正善於讀書的人,就要在想讀和真讀的關係上,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做到有的放矢,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領導幹部要結合一定時期的形勢和任務,精心挑選,有重點地學習。要學會在思考中溫故,在溫故中知新。要學以致用,把知識變為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領導幹部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在向書本學習同時注重向實踐學習,將學到的知識變為自己的真知和能力,讓知識在領導活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勤奮學習,是做好領導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毛澤東同志在抗日戰爭時期曾講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隊伍裡邊有一種恐慌,不是經濟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領恐慌學習本領,這是我們許多幹部所迫切需要的。放眼當今世界,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創新的時代、終身學習的時代。一方面,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知識更新令人目不暇接。美國當代管理學家彼得聖吉曾提出警告: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話,就無法適應知識社會的變化。另一方面,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這正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關鍵時期,既是發展機遇期,又是矛盾凸顯期。新階段新任務,對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學習要求,因為許多過去未曾碰到過的新矛盾、新問題不斷出現。所謂學不可以己、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解決新的問題只有透過學習才能看清本質、找出答案,只有透過學習才能加深理解、解疑釋惑,只有透過學習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開創工作的新局面。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6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一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絡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一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7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從古至今,有學問有修養的聖賢之人都說學習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實自己,不斷的昇華自己才可以攀升到頂峰而不墜落。活到老學到老的口號每個人都在喊,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終生學習的卻寥寥無幾,因為堅持學習並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事情,畢竟學海無涯,沒有艱苦和決心,我們是無法在茫茫的大霧中抵達成功的彼岸的。

  學習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明達,也可以使人通理,我們一旦有了學習的思維和方法之後,那就可以靈活的將之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這樣有利於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是啊,學習就是一個慢慢打地基的過程,只要有了一個牢固結實的的底座之後,那無論是高樓大廈還是亭臺樓閣都可以華麗無比,因此不斷學習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事情。

  當然,學習不能只靠一腔熱血,如果只會傻乎乎的死學死記,那知識就僅僅只是一個膚淺片面的東西了。相反,只有學會舉一反三的巧妙學習,那我們才可以更好的融會貫通,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正所謂“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只有善於運用外物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當我們對一些事情困惑不解時,我們可以請教同行師者,我們也可以藉助網路史料等來尋找答案,切不可一味鑽牛角尖,也不可以一直不懂裝懂,因為那樣自欺欺人的做法只會害了自己,也毀了自己。

  不斷的積累知識和不停地儲存經驗會讓一個人脫胎換骨,當學習達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人的思想和境界也會達到一個不可估量的高度,因此這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荀子曾言“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學習就和釀酒一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成效必須要經過長期的積累發酵之後才會顯現。因此,好的學習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只有擁有了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精神之後,學習才會日見功效。

  學習是一件很難很難的修行,除了要端正態度之外,我們也必須注重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只有做到內外兼修之後我們才可以真正成為一個智者,所以餘生請好好努力學習吧!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8

  荀子曾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須“登高山”“臨深淵”。在學習的過程中,書本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到實際生活中去實踐更是必不可少。《勸學》雖然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但是今天讀起來仍然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都大大地變了,但我仍要說,在學習上,理論的學習與實踐必不可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學習,既要走進書本汲取知識,也要走進生活,做行動的巨人。

  古人有言:“人行千里路,勝讀十年書。”只有理論而不付諸實踐的智慧,猶如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迷障人眼的海市蜃樓,看著美麗,卻毫無用處。戰國時期的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與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都不能駁倒他。後來有一次,秦國用計使得趙國換下廉頗讓趙括帶兵。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因此亡國。

  也許,久經沙場的廉頗關於作戰的理論知識要遜於趙括,但在實戰中,善於紙上談兵的趙括卻敗得一塌塗地。由此可見,學習不光要學習書本知識,更要從書本中來,到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結合一體,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有用的。缺乏實踐的知識即使掌握得多,遇到實際問題,往往就如趙括一樣丟盔棄甲,狼狽不堪,正如陽光下的肥皂泡,熠熠發光卻易於破碎。

  縱觀古今中外,能夠取得一番成就的人,往往是行動的先驅者。透過斜塔實驗,伽利略明白了從高空拋物,大小物體的東西是同時落地的;透過艱苦的航行,麥哲倫明白了地球是圓的,證實了地圓說;透過風箏實驗,富蘭克林從上帝手中奪得“天火”,發明了避雷針;透過上千次的實驗,愛迪生髮明瞭電燈——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實踐出真知,實踐長才幹。

  因此,面對眾多的莘莘學子,我想說,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在學習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做死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我們更應該走進社會,努力做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9

  記得在老師離開之前教了我們一篇課文,我想這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吧。

  在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也很認真的去聽,因為這是老師在離開前的最後一課也是這個單元的最後一課,還因為它是文言文,是很難懂的,所以我特別認真的去聽,當我聽到呂蒙原來也是一位不愛學習的人的時候,我才恍然大悟,原來誰都有醜的一面,呂蒙也是一樣,所以我們不要總認為自己總比別人差,只是你比別人的付出少而已。就如我們班的文采欣同學吧,她起早摸黑這個詞足以來形容她的勤勞。我是睡在她對面的,每天早上我們宿舍都是她第一個起床,還有她的吃飯速度你一定比不上她,我吃一頓飯她足以可以吃到兩頓。這就她的勤勞,她就因為有了她的勤勞所以她才這麼棒,決對不是因為她的智商,這完全於她辛勤勞動的成果,所以我們因該向她學習。也不是她爸給她的名字的特殊,叫做文采欣她就很棒的,每有這寫理由就是她受到了豐富的後天教育。不知道大家聽過這個故事沒有:它的故事名為牛頓與鈍牛。它的故事內容為,美國有個天才人協會,裡面全是智商特高的。但是許多人不但每做特別用腦的工作,反而做粗工。原因是,他們在學校看什麼,都瞄一眼就懂了,於是不下工夫,功課奇爛。到社會上也難得專注,到頭來沒一樣專精。

  我一個親戚就是這樣,高一、高二時猛玩,只要考試前看看書,就能拿滿分。可是上了高三、高四(美國高中為四年),成績卻一落千丈,後來連人都不見了。原因是,有些東西可以靠聰明,有些東西不能只靠聰明。但他每樣都‘十竅通了九竅’,學問做得不踏實,到頭來反而‘一竅不通’。所以那些智商高,又有傻勁,看到一個蘋果落地,就去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的,可以成為牛頓。那些自持聰明,就不學不思的,則成為了‘鈍牛’。

  這些事情都說明了什麼,那不是說明了學習對我們的重要性嗎?就如呂蒙那樣,就是因為他受到了孫權的勸學,才會有今天的聞名於世的呂蒙,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雖然這句話很幼稚,但這句話出自毛澤東之口,他就是要我們好好的學習啊!難到我們就不明白嗎?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10

  4月13日,我繼續到西羊羔中學聽課學習。這天我聽了七年級《孫權勸學》這一課,感觸頗多,因為我也剛剛講完這節課。

  從整體上來說,西羊羔中學的這位語文老師的課氣氛異常活躍,雖然不是那麼明顯地採用了小組模式,但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了。首先從背景的介紹上,這位老師詳細地介紹了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這是我最應該學習的地方,因為有了對歷史知識的充分了解,學生才會更準確、更容易地理解文章,而我在處理背景知識的時候,往往都是一帶而過。第二,在語言的使用上,這位老師的語言通俗化、生活化,這樣的語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降低理解難度。但是通俗過度了,就會有失精準,這主要體現在文言文的翻譯上。我覺得文言文的翻譯應該落實到每一個字詞上,過度口語化的語言,不免會歪曲了原文的意思。例如有這樣一句話,”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是呂蒙對魯肅說的一句話。在這節課上,這位老師翻譯為”我早就進步了,長兄你怎麼知道得這麼晚“。我覺得應該是”長兄你怎麼明白事理這麼晚呢,“而且這個”事理“應該指”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而不是指呂蒙進步這件事。所以課堂語言應該做到通俗化和科學化的相結合。第三,我覺得這位老師這節課上得特別實在,在課堂上他運用多種方式反覆讓學生記憶原文和文言詞彙的意思。透過這一節課,我認為學生記憶得八、九不離十了,識記的目標我想應該充分達到了。比較自己的課,卻有華而不實之嫌。第四,與這節課相比,我覺得應該算是自己的一個優點,那就是分角色朗讀。在朗讀之前,先讓學生找出文中的三位人物,理清他們各自說了哪些話,然後在分角色朗讀。直接讓學生讀,會導致學生不知何人說何話的結果,不知道自己該讀哪兒。透過朗讀,學生可以充分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徵。

  學習,我覺得應該抱著一個謙虛、批判的心態。要放低自己的姿態,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虛心學習。但也不能一味地肯定,人無完人,一節課肯定會有弊端,這時應該用”挑剔“的眼光去發覺。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謙虛、批判的學習心態應該會使自己真正有所學、有所得。西羊羔中學之行,我收穫頗多,滿載而歸。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11

  這學期,我校開展了轟轟烈烈的詩文經典誦讀活動,濃濃的書香充滿了校園的每個角落。在讀書活動中,我徜徉在一篇篇短小深奧的短文詩篇中,感受到了中國小古文的無窮魅力。

  今天,我又閱讀了戰國時期傑出的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勸學》,《勸學》是顧名思義,勸學,就是勸勉、鼓勵學習。這篇佳作,讀起來令人回味無窮,給人諸多啟迪。

  從題目中的“學”,我不禁想到“活到老,學到老”,“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等一代又一代人讀書的名言警句;會想起“鑿壁偷光”、“囊螢夜讀”、“懸樑刺股”等動人場面。古之聖人尚且如此,何況今之眾人呢?

  荀子曰:“學不可以己!”……是啊,只有每天堅持學習,孜孜不倦,才可以滿腹經綸,才高八斗,但我卻自愧不如……

  記得去年期末考試前,老師要求我們要每天認真複習。可我卻想,什麼呀,反正離考試還早著,再說了,內容那麼簡單,我早會了。我只顧著玩,有的同學勸我說:“錢佳聞,快期末考試了,先把玩的放一放吧,等考完試,你怎麼玩都行呀……”同學還沒說完,我便打斷了她的話:“你煩不煩啊,你寫你的作業,我玩我的,有什麼關係嗎?走開。”此話一出,那個同學馬上說:“你這個不識好歹的傢伙,看你這次考試怎麼辦,哼!”說完就走了。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離期末考試只有兩天了,這時,我才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我臨時抱佛腳,捧著書本才發現時間是那麼少,我不會的東西是那麼多,而別的同學呢?臉上都是自信滿滿的表情……考試的結果可想而知,十分不理想。這時,我才明白,要想有好的成績,功在平時的努力,而不是靠臨時抱佛腳!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學習和積累中度過的。同樣是忙碌的一世,結果有的人收穫甚微,一事無成;而有的人卻碩果累累,功成名就。這些都和學習態度密不可分。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貴在持之以恆。對待學習,一知半解就自以為是,稍遇挫折就頹唐不振,持這種態度的人是無法成大器的。

  小小的古文,蘊含著如此耐人尋味的道理,是我豐富的精神食糧,我愛小古文,愛經典詩詞,它們讓我領略到了古典文學的無窮魅力。

  《勸學荀子》高中讀後感 篇12

  讀了《孫權勸學》以後,我有很大的感受。

  特別是呂蒙能聽從孫權的勸導,虛心接受孫權的批評。

  我們也要像呂蒙那樣,我們應該虛心接受老師和家長批評。不能有一肚子怨氣。我們也要學習孫權不斷學習。孫權那麼忙,但還能抽出時間學習。難道我們不應該像孫權那樣不斷學習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增長才幹。

  我們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墨守成規。

  不過為什麼呂蒙卻能在“三國英雄表”內出現,但天生奇才的方仲永卻落個再平庸不過的“莊稼漢”呢?原因就是在於如何看待原來的天分。年輕時遊手好閒的呂蒙在孫權的勸說下,“涉獵將往事”,最終學有所成,使得魯肅能夠真心的感嘆:“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但是瞧一瞧神童方仲永,五歲能做詩,且文理皆有可觀者。不過只是因為“父利其然也,不使學”結果泯然眾人也。一代神童就是因為父親的貪圖小利而毀於一旦,假如父親能夠找個老師好好調教,說不定也是一位棟樑之才啊!“傷仲永”這個題目的“傷”真的是再恰當不過的表現了王安石的嘆息啊!

  高爾基曾說過:“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也變得越加幸福和有意義。”的確,一個人讀的書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讀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我們說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有無數本書鋪成的呀!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群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至於我自己,平常也酷愛讀書。但不像一些文人,捧著書就不肯放手了。我從不刻意的花幾個小時來看書,除非那時比較清閒。我喜歡擠小時間,因為我覺得那樣利用會比較節省時間。這樣,一天算下來,我最起碼可以有兩個小時看書。但是我知道,在文學方面,我還要更將努力,所以,我會讀更多的書。

  最後以高爾基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