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勸學讀書筆記5篇

勸學讀書筆記

勸學讀書筆記5篇

勸學讀書筆記1

  自古就有一句名言“書中自有黃金屋”。

  作為一個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國家大事,況且那是三國時期,各個國家的局勢都還不太穩定,隨時可能發生戰爭。可是孫權卻常常讀書,還勸自己的屬下要多讀書。由此可見,書的價值的確很大。是否孤獨過,喪失信心過,彷徨過。那麼書也不失為你開的一劑良藥呀!當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來看看書時,那時你就會領略到書的真正含義。不知是誰說過這樣一段話:“你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鏡子的錯呀!”其實每一本書都是一面鏡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開卷有益”,你讀萬卷書,那麼萬卷書便會教您領略人生的真諦。

  我們說人生是一條路,而這條路確實有無數本書鋪成的呀!如果沒有了書,那麼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就會永遠只是一條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會變成一條被人們遺忘了的路,一條被人們丟棄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話尤為精彩:“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數學使人思維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學使人善變……無非就是讓我們博覽群書。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相信我們的生活就一定會充實幸福。

  至於我自己,平常也酷愛讀書。但不像一些文人,捧著書就不肯放手了。我從不刻意的花幾個小時來看書,除非那時比較清閒。我喜歡擠小時間,因為我覺得那樣利用會比較節省時間。這樣,一天算下來,我最起碼可以有兩個小時看書。但是我知道,在文學方面,我還要更將努力,所以,我會讀更多的書。

  如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勸學讀書筆記2

  《勸學》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開篇。是戰國時期傑出思想家荀況的上乘之作。它告誡世人要將學習作為人生的羅盤、燈塔。

  做一個刻苦學習的人,善於學習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樣去行動,像實幹家那樣去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強調”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帶著目的、帶著思想、帶著問題去學習,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讀書還貴在學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學習和獨立思考相結合,學習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進步的方法,記錄自己的心得,用行動來實踐。

  荀子所云“鍥而不捨,朽木不折,鍥而舍之,金石可鏤”。學習的態度需要達到堅持不懈的精神,可並不是所有的學子都意識到這一點,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實處。有的人還未領略到真諦,就半途而廢,豈不惜哉!也有的人虎頭蛇尾,而忽視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頭來種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豈不惜哉!

  積土成為高山,風雨從山裡興起。積水成為深淵,蛟龍就在淵中生長。積累善行養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為知識而活,為讀書而生,生命有限而學海無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就是說在生活中,在學習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話,你就會發現每時每刻都會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穫,積少成多、積土成焉,天長日久,你就會發現,你已成為一位知識的富有者,告訴我們要想達到勝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恆。“駑馬十駕,功在不捨;楔而不捨,金石可鏤。”學習知識、增長才幹,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心無旁騖,耐得住寂寞,頂得住誘惑,抗得住干擾,靜下心來學,循序漸進學,聯絡實際學,鍥而不捨學,方能有所收穫,有所提高。

  ……

  《勸學》讓我讀懂了“粗實的鐵棒能磨成纖小的繡花針,憑的是一股堅韌不拔的氣概,涓涓細流能穿透剛硬的石塊,憑的是一種不折不撓的精神”。正如:勤能補拙是良訓,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勸學讀書筆記3

  《荀子》全書三十二篇,而以《勸學》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勸學》又以“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開篇。學習是貫穿修道始終的。沒有正確的見地只能是盲修瞎煉。然而學習又得先有目標。應該“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這種聖賢教育與功利教育的區別就是“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

  《勸學》這篇最重要的就是講到了明心見性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謂之性德。然而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為眾生的性德被無明給矇蔽了,無法顯示其光明清淨的妙用,反而顯示出汙濁的身心世界,令眾生枉受輪轉六道的痛苦。

  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淨光明顯示出來。修德就是積善,積善即是明道的資糧。善法有世出世間的不同。這種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強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並不是侷限世間的,這種理解是非常膚淺的。儒家之道行之極處也是可以出世的。當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為高超圓滿的。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這絕非凡夫之境界。眾生本來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會變成愚昧,實在是性德被障礙的緣故。因為修德而顯出性德,神明不過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曉其是自得,非從外來。“聖心備焉”,聖心即是真心,“備”者恢復也,去妄顯真。荀子所在的時代,佛教尚未傳入中國,但絕不可說中國即無悟道者,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勸學讀書筆記4

  讀了荀子的《勸學》,我不僅被文中優美的語言和生動而深刻的比喻而深深吸引,更重新思索了“學”所蘊含的豐富內容。就像文章開篇所談到的:“學不可以已”,無數句古語在鞭策著我們去學習——“學無止境”“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一個漫長而終身需肩負的使命,又需要點點滴滴積累的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付出努力與汗水的人,即使擁有方仲永一樣的天資,也終將一事無成,而許多天資平平卻在後天懸樑刺股、堅韌不拔地奮鬥、學習的`人,也獲得了他們的努力應得的成就。

  古人勸學的例子數不勝數。“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只為孟子能有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至此專心致志不受干擾:斷織勸學,只為兒子明白“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的道理:樂羊子妻,引刀趁機,只為證明學習與織布一樣,需日積月累,“遂成丈匹”。無數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需要堅持不懈,需要腳踏實地,需要付出艱辛,需要矢志不渝。

  我們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的天職。雖然我們每天都在學習,但是我們中的大多數並沒有達到“學習”二字真正的要求。學習不僅僅是不遲到不早退,不僅僅是守紀律做作業,學習是一種無時無刻不虛心上進的態度,學習是一種永無止境不懈怠的追求。想到平時的我們,把寫作業、背課文當成一種壓力和任務,應付差事,草草完成,不琢磨也不深究,這樣的我們永遠難以取得長足的進步!讀完這篇課文後,我決定樹立一個新的學習態度,嚴格要求自己,注重細節,勤學好問,不斷進取,將“學習”當成一種樂趣,一種使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一個合格的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負責。

勸學讀書筆記5

  今天,一時興趣起,拿起《讀點經典》便讀起來,當讀到勸學篇時,不禁思緒萬千。平常的我總是抱怨沒有時間學習,抱怨自己技不如人,抱怨自己的遇事缺乏機智,不能妥善處理。當學完《荀子勸學篇》時,才有所悟,這一切的抱怨都是徒勞,沒有找到問題的關鍵: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我就是典型的,不學習,不知道天高地厚。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當我們遇事時,要善於借用別人的智慧,學習別人的長處,增長自己的見識,豐富大腦,結合實際加以運用,這樣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要善於動腦,換一個角度思考,正所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能急於求成,要慢慢地學習積累,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不是天才,但我相信,只要努力,永不放棄,自身的能力會與時俱增。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一點也不假,一篇文章能開啟我多年的心結,在今後的日子裡,努力學習,完善自我將是我奮鬥的一大目標。“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只有長期的努力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自身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