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精選《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精選《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沁園春長沙》透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抒發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以天下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下面是yjbys小編與大家分享的範文賞析!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讀毛澤東的詩,總會感覺到很強的時代感,總會感覺到他要抒發的感情是那麼的濃烈,是那麼氣吞山河。無論是《長沙》還是《雪》,雖是寫景,卻不失詩中要表達的抱負。

  讀毛澤東的詩,是需要深究的,是需要深思的,是需要融進他所處的環境的。我們沒有身臨其境,卻倍受君臨天下的氣勢。是的,中國從來就需要這樣的有志青年。

  詩的上闋的景物是由遠即近,由高到低,由靜即動。其中又包含了描寫顏色的詞語,使整個秋景多姿多彩。幾個動詞的運用,如:“擊”,“翔”,“競”寫出了警務的生機勃勃,十分有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 上闋看似描寫如畫的秋景,實際上寫景中隱隱透著一種豪邁的氣勢。前幾句中已有暗示:“看萬山紅遍”是指大好的革命形勢;“鷹擊長空,魚翔淺底”實際上是指出了生機蓬勃。上闋以激揚的筆調寫景,實則是凸顯作者的磅礴氣勢和其志存高遠。

  而最後三句“悵寥廓,問蒼茫天地,誰主沉浮? ”更是將情感提高到了一個極致。一個問大地,實際上問的是天下的勞苦大眾,聲討的是軍閥統治的黑暗。從而能看出毛澤東當時的志存高遠,意在天下了。 正是因為上闋的景物描寫,下闋憶往事,抒發情感才能更為順暢。 總的來說,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雪》,磅礴的山巒連在一起,何等壯麗的冬色。寥寥幾筆,生動形象的冬雪圖就展現在眼前。似沒有紋身也一樣銘心。寫景同時抒發遠大的理想,是一代風流人物的表現。

  《長沙》,深遠的秋景在毛澤東的筆下,不但沒有令人感到“悲”秋,反而有另一種感覺:秋原來是可以像春一樣充滿生機和生命。於是碩果累枝頭的季節,解放了人們的舊思想。對四周楓林如火的真實寫照,寄寓著他火熱的革命抱負。

  《雪》與《長沙》是異曲同工,共奏中國美好江山的悠揚樂韻。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我深刻認識到第一單元所學的文章都是經典,它們的文學意境與精髓讓我不禁感慨。其中《沁園春長沙》讓我有許多感觸。

  這首詞上半闋著重寫景。"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開始,作者便把自己置於秋水長天的廣闊背景之中。同時也把讀者帶進了一個高遠的深秋境界裡。遠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作者不僅看到了眼前嶽山的楓林,也可能聯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黃櫨,和祖國無數山嶽中由綠變紅的烏柏、水杉、槭樹、槲樹、黃連木…那一重重山,一層層樹,讓自然之神彩筆一抹,暈染得一片嫣紅,比二月笑放的春花還要豔麗,比六月飄舞的彩霞更加瑰奇。

  近觀:"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腳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瑩,如碧綠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競發,百舸爭渡,靜中有動,生氣勃勃。仰視,"鷹擊長空",萬里無雲的秋空,雄鷹奮振健羽,自由飛翔。俯瞰,"魚翔淺底",因透明而清淺見底的江裡,魚群擺動鰭尾,任意遨遊。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毛澤東在1925年秋寫的《沁園春長沙》,意思是正值青年朋友意氣風發。當時在毛澤東同志離開湖南前往當時革命活動的中心廣州時所寫的,毛澤東同志從1911年到1925年,曾數度在長沙學習、工作和從事革命活動。在這崢嶸歲月裡,作者和他的同學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國的.知識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飛揚,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熱情奔放,面對萬山紅遍的美景,他們既讚歎錦繡河山的壯美,又悲憤大好河山的沉淪。於是,發表激濁揚清的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鄙視當時的“萬戶侯”——軍閥如糞土,這一段描寫形象地概括了青年時期的毛澤東和其戰友雄姿英發的戰鬥風貌和豪邁氣概。

  整篇詞上片寫了作者重回橘子洲頭,在橘子洲看到的的湘江之景,下片回憶了往昔崢嶸歲月,表現了詩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一句表明作者獨自來到橘子洲觀看到這漫妙之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一句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寫出了秋天的山上,楓葉紅透漫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八個字,動靜結合,既寫出了在紅山映襯下的湘江美景,有表現湘江邊的生機勃勃,欣欣向榮之態。而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同樣是寫江面景色,柳永卻用“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毛詞寫得氣勢如此之恢弘、強硬,而柳詞卻顯得婉轉、傷感。毛詞與柳詞風格之軟硬、深淺立現。

  “魚翔淺底”雖在寫魚。卻又更襯托出了湘江水之清澈。與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中的“皆若空遊無所依”有異曲同工之妙。

  《沁園春長沙》讀後感300字

  這首詞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追憶往事,而以"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句,把上下闋貫串起來。從上闋的"誰主沉浮"引出了下闋的"糞土當年萬戶侯"和"到中流擊水"的豪情壯志,突出了同學少年的崢嶸歲月,這就含蓄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正是需要這樣胸懷崇高理想、敢於英勇奮鬥的熱血青年來肩負主宰大地的重任。

  前半闋雖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詩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徵革命,象徵烈火,象徵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與祖國前途的樂觀主義的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則是作者對自由解放的嚮往與追求。“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感嘆,則由寫景直接轉入抒懷,自然帶出下半闋的抒情樂章。

  下半闋雖著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處。“憶往昔崢嶸歲月稠”,以崢嶸形容歲月,新穎,形象,將無形的不平凡的歲月,化為一座座有形的崢嶸的山峰,給人以巍峨奇麗的崇高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也是一幅奮勇進擊、劈波斬浪的宏偉畫面。可以說,《沁園春長沙》的崇高美,是以情為經線,景為緯線,交織而成的。它不僅使我們得到欣賞壯麗秋景的藝術享受,也使我們從詩人昂揚熾烈的革命情懷中,汲取奮發前進的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