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秦觀> 江城子 秦觀 寫作背景

江城子 秦觀 寫作背景

江城子 秦觀 寫作背景

  秦觀的《江城子》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於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註釋】

  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變做:縱使。

  【寫作背景】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彷彿將詞人一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一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並未出現告別的物件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激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系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系舟”,只見水流了!幾個波折,訴盡赴約而不遇的絕望哀情.換頭“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後道出則有極哀切的意蘊.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何況春天又一次完結了哩!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注其間了.最後,將愁恨之淚化作春江,極盡誇飾之能事,卻仍“流不盡,許多愁”!妙在“流不盡”!此喻,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基礎上,又翻出一層新意,乃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

  此詞結構佈局極縝密.下片“飛絮落花”印上片“楊柳弄春柔”;“登樓”印“離憂”;“春江都是淚”印“淚難收”;“韶華不為少年留”總提全詞命意,天然渾成,意態兼善,神韻悠長.

  【翻譯】

  早春的西城外,楊柳如絲般的輕柔,牽動遊人離別的憂愁,撲簌簌的淚難收。還記得當日多情,曾為情郎一系歸舟。碧野紅橋邊的踏青泛舟已成過去,如今感傷人不見,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時光不會為少年停留,離恨悠悠綿長,簡直是無止無休!柳絮飄飛的落花時節,我又登上了江樓。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變做淚水,也流不盡我這無盡的離愁!

  【賞析】

  此為少遊前期的暮春別恨之作。詞之上片由“西城楊柳弄春柔”的描寫,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抒發暮春傷別之情;下片由“韶華不為少年留”的感嘆,到“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的描寫,進一步抒發愁情別恨。

  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因為這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種柔情,“弄”字則有故作撩撥之意。賦予無情景物以有情,寓擬人之法於無意中。“楊柳弄春柔”的結果,便是惹得人“動離憂,淚難收”。以下寫因柳而有所感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這裡暗示,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那時候,一對有情人,就踏過紅色的板橋,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這兒話別。一切都記憶猶新,可是眼前呢,風景不殊,人兒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

  過片“韶華不為少年留”是因為少年既是風華正茂,又特別善感的緣故,所謂說“恨悠悠,幾時休?”兩句無形中又與前文的“淚難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說不登則已,“一登”就這楊花似雪的暮春時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是一個極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

  此詞寫柳,妙“弄春柔”一語,筆意入微,妥貼自然,把擬人手法於無意中出之,化無情之柳為多情之物;此詞寫愁,妙引而不發,語氣微婉,最後由景觸發一個巧妙的比喻:清淚、流水和離恨融匯成一股情感流,言盡而情不盡。

  【閱讀訓練】

  1.概括“楊柳”“飛絮”意象的內涵,並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情感。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3.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一個怎樣的場景?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情感?

  4.這首詞的最後一句與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在表現手法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

  5.請結合“楊柳”“飛絮”兩個意象分析這首詞表達的思想情感。(3分)

  6.請從修辭手法角度賞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3分)古代寫愁的名句很多,請寫出用相同修辭手法寫“愁”的.詩句。(1分)

  7.秦觀這首詞中感慨頗多,簡述作者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哪些情感?(4分)

  8.賞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4分)

  【參考答案】

  1.“楊柳”“飛絮” 意象的內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無依、離愁別緒。這首詞抒發了抒發暮春傷別之情,也抒發了愁情別恨。

  2.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

  3.這首詞的上闋描述了往昔送別的場景,暮春時節,楊柳依依,行舟遠去,江水空流,表達出作者送別時依依惜別、無限惆悵的情感。

  4.示例一:這兩句都運用了比喻、誇張的表現手法,用春天不斷上漲的江水比喻淚水之多,憂愁之多,將抽象的傷感之情描述得具體可感,充分表達出作者無限感傷的情懷。

  示例二:這兩句都運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借春天不斷上漲的江水錶現淚水之多,憂愁之多,直接表達出作者無限感傷的情懷。

  5.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傷別。這楊柳不是任何別的地方的楊柳,而是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所以當年曾系歸舟,曾有離別情事這地方發生。暮春時節,柳絮漫天飛舞的姿態常常會撩亂人的思緒,這首詞借楊柳、飛絮抒發了春景逝去,青春易逝的感慨和離愁別恨之情。(評分標準:答出“青春易逝”“離愁別恨”各1分,結合意象分析1分。)

  6.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描寫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抒發了離別之苦。相同手法的句子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青玉案》)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王實甫《長亭送別》)(評分標準:手法1分,具體解析1分,情感 1分。相同修辭的名句只要用比喻和誇張(主要是比喻)寫愁,書寫正確,均給分。)

  7.傷春之情,離別之愁,物是人非之感,嘆老嗟卑之愁。

  8.答案一:這是一個極其深動巧妙的比喻,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的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這比喻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逐漸匯合,水到渠成的。

  答案二:化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又翻出一層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