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2篇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2篇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1

  教學過程:

  一、請一位同學上臺講故事。

  一個女生上臺講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故事。有一天,蘇氏在校園散步,發現了一個小女孩摘了花房裡的一朵玫瑰。如果被一個教師發現,可能會大聲斥責:你是哪個班的,為什麼要做小偷。但是蘇氏並沒有這樣做,他輕輕地問女孩子,你摘這朵玫瑰花送給誰。小女孩說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給奶奶看,告訴奶奶她沒有說謊,學校裡有很大的玫瑰花。蘇氏在花房裡摘了兩朵花,一朵送給小女孩,獎勵她懂事,一朵讓小女孩送給她的媽媽,獎勵她培養了一個好孩子。這可能就是李老師說的“讓別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師簡單地講了一下蘇氏和他的學校。蘇氏在學校門口的校訓是“要愛你的媽媽”。希望我的同學向李老師一樣,也會尊敬蘇氏。她曾經給女兒寫了一組信,我們以後要讀的。

  二、解決遺留問題。

  先拿出一張紙,默寫《沁園春長沙》,寫上姓名,一會兒要交上來。(學生默寫)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寫錯了,所以要注意書寫。把名字寫上,後面要登記成績。某某同學,李老師不點名了,不要再交頭接耳了。你知道李老師在說你。

  寫上名字撕下來。現在一定要一切行動聽指揮,聽李老師的安排。臨近的兩個同學互相交換。好了,我現在宣佈扣分標準。寫錯寫掉一個字扣一分。不算標點。有學生交換錯了,(批評,你們這一塊紀律不好,李老師提出批評)一會兒我根據多數同學的進度就要收上來了。(看一個同學在批分數,一百分啊,了不起。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寫上)要寫:閱卷人:某某某。而且,要把分數標上。(有學生在下面議論)有問題跟我說。

  還沒有批改完的同學舉手。(一部分同學舉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別人的。我馬上就要收了。現在,個別同學沒改完的,繼續改。叫兩個同學收兩邊。其他同學聽李老師講。

  (下面有議論聲,李老師在等)抓緊時間。還有個別同學沒交上來,一會兒給我。

  在閱卷中批一百分的舉手。(舉手的寥寥無幾)同學們能不能就李老師的突然襲擊談一談感受。

  請一位同學談李老師為什麼突然襲擊。

  一個同學起來回答,說得很好,李老師上前握手。

  在閱卷過程中,發現有零分請舉手。大家笑。

  李老師今天的目的不在於看你們寫對了沒有。高中學習與初中學習的區別在於要靠自覺。我今天聽初中老師的課,他把生難字詞寫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這樣,我希望今天這個小小的測試會成為大家的一個教訓。本來我今天還有一個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們的隨筆,上面錯字很多。這些東西很重要。

  順便我強調幾點,語文學習的常規。我說得那樣清楚,有的同學還問一個字扣多少,有同學還要問,我說不要說話,有的同學還在說話。我今天第一次批評,心裡很不舒服。

  第一,課前要自己預習。老師講了一些要求,該記的自己要記。現在只有一個人要記。(同學們拿起筆來)預習哪些?生難字詞自己解決。課文自己朗讀。註釋要看。

  第二、課堂上的筆記。李老師很少板書。課堂筆記不是抄板書,師生髮言有什麼地方值得記都要記。如果一節課下來,看你的書可以得衛生紅旗,我不會表揚你的。(大家笑)有同學問,錯了要不要記?當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駁。當然,必須是有價值的。還有一個我要宣佈一下,懷著沉重的心情。不要說話。

  第三、課後。李老師的練習比較少。最佳化練習自己選來做。你看最佳化練習哪些是難點,自己可以做。到時候我把老師用書教給同學,可以自己對照。假如有同學說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當然你可以不做。另外,關於隨筆,我順便說一說。上次交上來的本子參差不齊,你們能不能統一一下。都用作文字。學生否定,說我們都用筆記本,李老師同意了,但強調要寫得整齊。週記是對本週情況的總結。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以後你們的作文字一定要嚴格地寫在作文字上。我怕有的同學寫在作業本上。

  現在,你們翻開,背誦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學生齊背)

  我還聽見一個同學在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戶字讀得有問題,李老師高聲表演這個同學的讀法),同學們今天沒有昨天讀得好。起立,每一個同學都是青年毛澤東。(學生起立讀)

  比剛才有進步,請坐。學生自發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夠背下來的同學舉手。(**同學舉手,剛才你是看著書讀的,為什麼還要舉手?要渲染氣氛嗎?同學不好意思,起來解釋說,他為了讀好才看書的)

  能不能請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你為什麼能夠很快地背下來。

  第一個同學:以前我背過《沁園春雪》,這一首結構上大體相似。另外,有規律。(李老師插話:大家注意,楊曉梅同學要講規律了,這就值得記嘛)剛開始。然後他視野有一個順序,先寫什麼,後寫什麼,然後發表自己的感慨,然後回憶同學少年,書生意氣,都是渲染自己的氣概。(李老師:楊曉梅熟悉結構)

  問:你為什麼不把上下片背倒了?

  剛才楊曉梅的發言同學們可以記的。他的上片主要是寫景,下片是抒情。由景產生了情,所以不能顛倒。在背的時候,先是毛澤東自己站在江邊。

  問:毛澤東站在什麼地方?

  橘子洲頭

  問,那他完全可以說:橘子洲頭,獨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個同學說:你必須先烘托氣氛。

  李老師:打斷一下,正因為要烘托氣氛,才要把橘子洲頭放在前面嘛。你又錯了。你看他沒有把我說服吧。

  問,高健起來說,低健也行。

  高健:我覺得獨字表現出毛澤東的與眾不同。然後獨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李:一開始就有一個獨立的形象,這個獨立包括人格的獨立。)

  有沒有補充的?先聲奪人,形象。還有沒有?

  問:看一直統領到什麼地方?

  遠近上下

  問:哪一句作結?萬類霜天競自由。在這個基礎上才發表感嘆。

  好,後一句,我要說一下。: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答案上有兩種說法,我宣佈一下,大家可以討論。一種是我們在河中心擊水,浪阻止了飛舟。一句說法把他顛倒過來,講成在浪遏飛舟的時候,我們在江中游泳。就是說這個浪不是游泳的結果。

  哪一個要好一些?

  同學說第一種。李老師沒有定論,讓下去討論。

  採桑子重陽。

  大家齊讀一下。(學生讀)

  這首詞有沒有同學背過?

  你們在讀的時候有什麼感覺,感悟?還有五分鐘,我們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歡哪一句,可以說一下。

  無人應答。

  你們再讀一遍,自己讀。(學生小聲讀)

  有什麼感覺?交流一下。是不是沒讀懂?

  問:人生易老天難老,天指什麼?

  學生一:我覺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問:那是……

  天是指什麼?時間,自然嘛。

  人,幾十年匆匆一過,而自然本身不會老。這句話有一種緊迫感,李老師在樂山工作過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兒坐了多少年!人在這種情況下有兩種感慨。比如傷感。而在偉人看來,有緊迫感,需要不斷地進取。

  今又重陽。不一樣了。打勝仗了。

  一年一度秋風勁,強勁。

  甚至比春光要好。

  這都是表現一種樂觀,豪邁。我跟同學們講過,寫這首詞的時候他正處在低潮,心情不好。

  學生齊讀。(鈴響)

  李老師再讀一遍,作為這節課的結束。

  李老師讀,學生鼓掌。

  李老師:我最後還有一個問題。註釋裡說,這首詞的上下闋原來是顛倒的,那麼為什麼要改為這個樣子?說實話,這個問題李老師也沒有想透,就把他作為問題留給大家解決。

  鐵皮鼓曰:杜詩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句詩用來評價李老師的課堂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是一節家常課,甚至只是處理了一些遺留問題,但坐在教室裡,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師所吸引,有如坐春風之感。

  這節課至少給我以下幾點啟示:

  一、老師要敏感,要有一種意識,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自然而然的教育。李老師從走進教育的那一刻就開始了教育活動。私立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有時候不太好,李老師一上來,看到這些現象就幽默地批評這些同學“眉來眼去”,做自己“發明”的保健操,學生當中起了笑聲。這種批評,既達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評的學生也感到不好意思,習慣立即得到了糾正。在教學過程中,對有些同學偶爾的交頭結耳也沒有放過,(其實在我們聽課的老師看來,課堂氣氛很好,偶爾有些同學小聲議論一下是很正常的,我們很容易遷就放過的)而且整個教育過程顯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學習語文要隨時培養學生的習慣。我也聽了不少公開課,發現許多講課老師喜歡煽動學生,達到一種控制學生的效果。但李老師的課堂更為務實,更注重實效。自始至終,他一直在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比如突擊默寫,我沒有料到這裡竟然也能夠做出一篇大文章,滲透許多語文習慣的教育,比如高中學習與初中學習的區別,要有自覺學習的意識,要認真寫字,減少錯別字等等。然後非常自然地引出語文學習應該有的習慣。而且我特別注意到,李老師在後面立刻就對這些習慣進行了強化,比如提醒怎麼樣情況要記筆記。

  三、在李老師的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老師的作用只是協助引領。比如怎樣背得快,就請同學自己談看法,他做補充,這樣慢慢地學生就形成了一種意識。在很多對話中都一直循循善誘,並不像有些老師(比如我)在學生髮生思維障礙的時候急不可待地丟擲正確答案。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就先交給學生去解決,個別問題坦率地承認老師也沒有弄清楚。

  四、李老師對練習的處理對我很有啟發。我們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學生一塊兒拋到題海里去。如果把那些默寫收上來老師自己批閱,要消耗掉不少時間,李老師這樣處理非常好,值得借鑑,而且對學生也有好處,在批閱其他人試卷的時候自己又複習的一遍。那最佳化設計裡面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去選擇,非常信任學生。我在課前和李老師聊天的過程中聽他講,如果一定要有單元練考,(李老師不贊成)可以考慮題目從最佳化設計裡選。這樣認真讀了這些題的同學就會得到比較好的分數。李老師還說,考試的目的不是為了把學生考倒。這話我記憶深刻。

  一個突出的印象,學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維活躍,整節課都在不斷地思索討論。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2

  一、匯入課文

  上課前我先作個調查:喜歡讀小說的請舉手……多得很;喜歡讀詩歌的請舉手……少得可憐。很多同學不喜歡讀詩歌,其實詩歌是最古老的文學樣式,也是很高雅的文學樣式,有“文學之母”“語言的鑽石”之美稱。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希望同學今後能多讀一點詩歌,培養自己的“純正的文學趣味”。特別是古典詩詞,更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很耐咀嚼。

  毛主席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他的一生,不僅是在臨窗伏案時,就是在戎馬倥傯之間也不斷地默誦吟詠,寫詩填詞。許多長篇敘事詩泱泱大國的文化甘露,浸潤、哺育了毛爺爺這位詩風雄奇的偉大詩人。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爺爺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二、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是喜歡老師範讀,還是自己齊讀一遍?

  生:老師範讀。(老師讀)

  三、明確學習目標

  師:這首詞我們重在“誦 讀、領會、品味、鑑賞”(板書)

  四、學習全詞

  師:這首詞寫於1925年,當時毛爺爺32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代。下面請一位同學讀注(1)——這是這首詞的背景。開頭三句……詩歌的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哪個同學按調整好正常語序,把三句有大意說一下?

  生:在深秋時節,毛爺爺獨立於橘子洲頭,看著湘江小滾滾北。

  師:“獨立”能否改為“站立”、“直立”?

  生:不行。“獨立”不僅表明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慨。

  師:對,聯絡當時的'背景,軍閥趙恆惕正在通緝毛爺爺。詩人身處險境卻能“獨立寒秋”,坦蕩從容。唐朝柳宗元有一首《江雪》的絕句,誰還記得?

  生:“千山……,萬……,孤……,獨……。”

  師:背得很好。這是柳宗元政治改革失敗逅被貶永州,身處逆境寫的一首詩,表達了詩人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柳宗元是“獨釣寒江”,毛爺爺是獨立寒秋,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家的胸懷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個“看”字,一直控制到哪裡?

  生:萬類霜天競自由。

  師:對,一共七句,這在古詩詞中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闕各一個。初中階段學過的《沁園春雪》上闋的領字是哪個?

  生:望。

  師:對。也是控制七句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這裡詩人都看到哪些秋景?我請一位朗誦水平高的同學來讀一下。

  (生1讀“看萬山紅遍……萬類霜天競自由”7句)

  師:哪位同學能讀得更好一些?

  (生2再讀)

  師:個別地方處理得還不夠理想。“看”是領字,要稍頓,以下幾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是哲理概括,要有徹悟、慨嘆之情(師範讀此7句)。現在大家再齊讀一下這7句(生齊讀)。這幾句視角變化和寫景順序極有特色。前兩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詩人是怎樣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師:對,是“遠眺”,你能摹仿一下嗎?(生摹仿)這寫得是“遠景”。接下來兩句“漫江碧透,百舸爭流”,詩人的視線又怎樣?

  生:收回來。

  師:這是“近視”,你再摹仿一下。(生摹仿)這寫的是“近景”。“鷹擊長空”怎樣看?寫的什麼景?

  生:“仰視”,寫的是“高景”。(生摹仿)

  師:“魚翔淺底”怎樣看?寫的什麼景?

  生:“俯察”,寫的是“低景”。(生摹仿)

  師: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啊!現在請同學們設身處地,體會詩人獨立橘子洲頭,飽覽大好秋色時的情景,把觀賞這些秋景時的神情、動作連起來表演一下。咱們班誰的表演能力最強?(生上臺演示)毛主席的“手”該怎樣放?是倒背好,還是插腰好?

  生:插腰。

  師:“視角 “的轉換是快點好,還是慢點好?

  生:慢點好。

  師:對。是興味盎然地品味觀賞,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馬觀花。你剛才視角轉換得就太快了點。現在我讀著這幾句,你再來表演一遍好嗎?(生演示)神態自然、從容多了,頗有點偉人的氣度。現在同學們展開想象,最好是閉目冥想,把詩人所描繪的秋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腦熒屏”上放映出來。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黑格爾說:“想象是最傑出的藝術本領。”想象力是創造的核心與前提,世界各國都把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作為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幾年的高考作文特別是1999年的高考作文,更是突出考察學生的想象力。現在看誰的腦海中綻開的想象的花朵最美麗,誰具備這種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可分四步:第一步“勾勒形態”,將群山、層林、江水、船隻、雄鷹、游魚……的輪廓勾勒出來;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熒屏變為彩色熒屏,火紅的楓林、藍天碧水……看誰的腦海裡的色彩更鮮豔,更豐富,更美麗;第三步“使畫面動起來”,秋風送爽,吹動滿山的楓葉,像熊熊燃燒的烈火,江水緩緩流淌,大小各式的船隻爭相競發,雄鷹在藍天翱翔,游魚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輕快地嬉戲;第四步,“讓畫面更細緻、逼真”,在腦海中來幾個特寫鏡頭,譬如船隻耀眼的白帆,游魚的細鱗,水底的沙石……同學在自己的“大腦熒屏”上看到了這一切了嗎?嗅到秋的氣息了嗎?

  生:看到了,感覺到了,嗅到了。

  師:好。在這幾句中,哪幾個動詞用得好?

  生:染、擊、翔。

  師:“染”為什麼好/

  生:用了擬人手法。

  師:對。其實古人早就用過“染”這個詞,王實甫的《西廂記》中就有“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的名句,這漫山遍野像火一樣的楓林,很容易使用權人聯想起什麼?

  生:讓人聯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師:是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萬山紅遍”,大有燎原之勢。“擊”改“飛”可以嗎?

  生:不好。“擊”能顯示出雄鷹展翅奮飛、搏擊天空的強勁有力,“飛”太一般了。

  師:說得好,這位同學的語言感悟力較強。“翔”改為“遊”好像更準確一些,魚兒怎能像鳥兒一樣飛翔呢?

  生:“翔”寫出了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師:說得好。“淺底”並非真的水淺,而是清澈見底,顯得水淺。你想,藍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魚兒像在天空中游動,在天空 中游動不是很像飛翔嗎?古人就有“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名句。你們看,毛爺爺用詞是多麼精妙,多麼生動傳神。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毛主席寫作時,常在屋裡踱來踱去,時而凝眉沉思,時而昂首吟哦,時而坐下來寫幾句,又搖搖頭,把紙揉成一團……次日清晨,工作人員發現紙簍裡已裝滿了大半。”毛主席這種苦心孤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鑄煉語言的精神,值不值得我們學習?

  生:值得學習。

  師:最後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擴充套件到世間萬物,並作了哲理性昇華。既然世間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在鬥爭中獲得生存自由,那麼做為萬物之靈的人類,特別是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不是更應該“競”自由嗎?這實際上是對被壓迫人民的一種什麼?

  生:號召和呼喚。

  師:對,如同說:飢寒交迫的奴隸要起來為生存的自由而鬥爭。同學們看,毛爺爺筆下的秋景,給人的總體感覺是什麼?

  生: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師:是的,絢麗蓬勃,充滿生機(板書)。古人寫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寫得蕭殺悲涼,清冷慘淡,什麼“自古逢秋悲寂寥”“萬里悲秋常做客”“秋風秋雨愁煞人”等等。我們高一學過的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也是寫秋的什麼特徵?

  生:清靜悲涼。

  師:是的。那麼毛爺爺筆下的秋為何如此絢爛多彩、充滿生機呢?為何如此與眾不同呢?(生沉思)。這與一個人的什麼有關?

  生:與氣度、胸襟、性格、身份有關。

  師:毛爺爺最與眾不同的是什麼?他是一介普通書生嗎?

  生:不是。他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傑出的政治家。

  師:是的,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的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於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筆文人,所以他的詩詞也不同凡響,充滿豪華情壯志。古人云:“詩的品評地意境的高下,而說明書境的高下又決定於人的品格的高下。”最後詩人筆鋒一轉,出人意料地提出一個巨大而嚴肅的社會問題——“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詩人面對廣闊的宇宙思緒萬端,深沉地思索,禁不住向蒼茫大地發問:誰來主 你的榮衰沉浮?“主沉浮”是什麼意思?

  生:主 國家的命運,掌握民族的前途。

  師:這是全詩的“詩眼”。這樣上闕透過“寫景提出”“誰主沉浮”(板書)的問題。下面齊讀一遍上闕。

  師:上闕提出“誰主沉浮”下闕是怎樣回答的呢?“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百侶”與上文的哪個詞呼應?

  生:獨立

  師:對,“橘子洲”是青年毛爺爺與同學戰友(……)常來瀏覽的舊地,風物景觀非常熟悉。舊地重遊,回憶往昔那不尋常歲月值得回憶的太多了。同學們初中階段學過《沁園春雪》,詞牌相同——字數、句數也應相同。哪位同學能參照《長沙》的下闕格式,把《雪》的下闕背誦一下?(生背)《雪》下闕的領字是哪一個?

  生:惜

  師:對,它領起七句,到“只識彎弓射大雕”。據此推斷這首詞下闕的領字是哪個?

  生:恰

  師:對。一直“領”到哪裡?

  生:糞土當年萬戶侯

  師:也是七句,請一同學讀這七句。(生讀)

  師“恰”應稍頓一下,突出其領字作用。以下幾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師範讀)(生齊讀) “恰”——正值,同學們正值青春年華,風采才華旺盛勃發,革命青年們意氣風發,正強勁有力,他們指點江山。江山指什麼?

  生:國家大事

  師:指點就是評點、關心;並且寫出激勵昂揚的文字,宣傳真理,蔑視權貴,把大軍閥、大官僚視若糞土。這幾句是回憶往事來抒情(板書)用以“回答”(板書)“誰主沉浮”。可能有同學問:為什麼這幾句就能回答“誰主沉浮”呢?誰能解釋?

  生:這些青年有能力、有才華主宰國家命運。

  師:有道理。方才同學們背誦的《雪》時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謂馬上打天下的人物,不什麼詩人用一個“惜”字將他們全部否定了呢?

  生:因為他們“略輸文采,稍遜風騷。”

  師:武功尚可,文治才華就差多了;成吉思汗更是“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個武夫,更不值一提,更談不上風采。“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些人物都過去了,要數真正的能主沉浮的風流人物,還要看現在。“風流人物”指什麼人?

  生:能文能武的傑出人物、英雄豪傑。

  師:是的。那麼現在的這首詩所列舉的包括詩人在內的革命青年,都是些什麼人物?

  生“風華正茂,書生意氣——的才華,有能力,能文能武的風流人物。

  師:對,這樣人不主沉浮,誰主沉浮?天不降大任於斯人,更與何人?所以說下闕透過抒情,巧妙地回答了“誰主沉浮”這一重大問題。可能有同學又要問:下闕為什麼不直截了當地回答呢?如說“知識青年擔當重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這樣不是更明白易懂嗎?(笑問)我這兩句詩比毛爺爺的詩怎樣?

  生:詩味不濃,像口號不像詩。

  師:“稍遜風騷”是嗎?詩歌宜形象,忌抽象。這也是一切藝術的共性,毛爺爺曾說過“詩要用形象思維,不能象散文那樣直說。”我這兩句詩就太白、太直。所以不像詩。最後三句“曾記否,到中注擊水,浪遏飛舟?”多麼大的氣魄,這麼大的氣魄當然能主沉浮。毛爺爺青年時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的鴻浩大志,革命氣慨何其大!下闕抒發的感情是“慷慨激昂”(板書)

  師:我們齊讀一下全詩,要感情充沛,氣勢高昂。(生齊讀)(若時間多,可分角色朗讀:(領):起句,(男):萬……,層……(女):漫……,百……(男)鷹……,魚……(合)萬……(領)悵……[下闕同]

  背誦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