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沁園春>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5篇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1

  重點:意象、意境

  難點:鑑賞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動匯入

  這是一顆種子,我們把它比喻成一個人寫文章的想法。一種思想的萌生,一種表達的願望,正如一粒種子,總是要向下紮根,我們稱它為“內容”。向上萌發的,是我們看得見的形式。

  這粒種子是一株小草,還是一叢荊棘,抑或是一株參天樹。我們叫它“形式”。也就是這種思想的表達會用一種形式呈現,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寫文章、比如寫詩填詞。

  不同的文學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記敘文有六要素,議論文有三要素,欣賞詩詞我們要懂的三個關鍵詞分別是象、意象、意境。

  草、荊棘或樹,我們稱之為“象”(所見),“意象”是這些客觀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觀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組意象形成的一個大環境,是一個畫面(情感集中表現的一組景物)。學詩歌,我們必須要引入這三個概念,因為它們是詩歌的要素。

  二、活動形式

  繪製一棵思維樹。

  三、活動過程

  齊讀詞作。

  這首詞的作者是毛澤東,表達的情感基調是“豪邁”。

  這棵種子發芽了,我們以“樹”的形態展示它的具體表現。樹幹是“以天下為己任,開創未來新天地”的主題。觀察作品,應該畫出主要枝杈是幾個(兩個)一個實是上片,一個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樹葉”表示),明確: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鷹,魚。

  意象,萬,漫,寫廣闊,寫博大,抒發豪邁之情;“紅”是革命的色彩;與“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壯麗;百舸爭流,奮勇爭先;鷹翱翔天空,敏銳有力;魚暢遊水底。所有意象表達的落腳點集中在一個詞語上,是哪一個詞語?“自由”。

  所見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問”,誰主沉浮?究竟誰是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齊讀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是的,往昔的崢嶸歲月中,都有什麼樣的體現?少年風華,揮斥方遒。

  應和上片詞尾一問,現在遙相回應一筆。巧妙回答“誰主沉浮”的問題,在中流擊水的同志們,擊起的浪花阻擋了飛馳的船隻。我們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勢。

  過渡語句:上片下片連線性語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啟下的?

  攜來百侶曾遊,寫革命戰友在橘子洲頭相聚的情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引出下文革命經歷的回顧。

  四、活動深入

  要想一棵樹長得好,要澆灌水潤樹根。也就是我們要對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尋一尋,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1925年秋創作的。長沙是毛澤東成長的地方,也是中國革命的發源地。1911年,毛澤東在湖南長沙第一師範學校,開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毛澤東組織新民學會,開啟了早期的革命活動。1920年,毛澤東再度返回長沙時,他已經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1922年,他領導長沙工人罷工,後來被通緝。1925年,他組織農民運動,又遭通緝。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擺脫了敵人的追捕,經長沙到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就是此時,他來到了橘子洲。32歲的毛澤東感慨之餘,寫下了這首詞,表達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遠大理想。

  再度全詞,涵詠品味。

  五、活動拓展

  為了充分表達這種情感,這種對革命戰友的激情,對革命必勝的信念,選取的意象角度必須是大氣的,縱橫開合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鷹展翅。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間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託物言志”;一種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發對戰友的感情,噴薄而出,洶湧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戰無不勝,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紛呈,意境宏闊。

  六、活動總結

  課內知識總結,見ppt,筆記。

  抒情方式總結。

  七、活動鞏固

  學法指導,透過做題完成學習鞏固

  欣賞詩歌的方法:

  輸入過程朗讀成誦。

  輸出過程(1)詞句內涵的體現。課後第二題;考查對中心的體會程度。

  示例:萬山紅遍,“遍”,佈滿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紅紅的楓葉,丹楓似火,表達了作者火熱的情懷,象徵著中國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體會作者的感情表達。透過聯想和想象,形成畫面感,或描繪畫面,或概括畫面。

  (3)結合背景,領會主題。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①品味關鍵詞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

  重點及難點:

  ①品味意象,感悟詞中闊大的境界。

  ②從詞中關於湘江秋景的描寫把握詞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課方法:語言品讀法,點撥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麼,毛澤東重遊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麼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板書:題目、作者)

  二、寫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從韶山前往廣州,途經長沙時,重遊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

  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鬥爭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於詞牌

  詞牌是“沁園春:,為什麼會起這麼個名字呢?

  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後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

  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

  四、整體感知,誦讀鑑賞。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十世紀的中國有出現了一位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詞人——毛澤東,現在,就讓咱們充滿激情地追尋著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

  1、師範讀,正音。

  舸 寥廓 崢嶸 遒 遏

  找一個學生讀,師點評。(點撥: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後要稍作停頓,突出領字的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恰”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找第二個學生讀,或學生齊讀,師點評。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園春 長沙》是一首記遊之作,其突出特點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請同學們快速默讀全詞,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關鍵動詞。

  明確:立看悵問攜憶記(板書)

  透過朗讀全詞咱們可以知道,詞的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下片側重追憶往事,表現作者青年時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體分析鑑賞

  1、鑑賞前三句

  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語序往往倒裝,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詩意串合起來。那麼,這三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什麼呢?(提問學生)

  明確:寒秋(時節),(我)獨立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

  詞意:深秋時節,毛澤東獨立於橘子洲頭,凝望著湘江水滾滾北去。

  思考討論:“獨立”能否改為“站立”或“直立”?

  明確:不能。“獨立”既表明詞人是一個人,更顯示詞人砥柱中流的氣概。(砥柱中流:比喻堅強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體。)

  2、具體研習湘江秋景圖。

  詞人獨立於橘子洲頭,放眼望去,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色呢?現在咱們就來具體欣賞一下。

  詞人透過一個“看”字,以視野所見來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統領的七句連貫直下,一氣呵成。現在咱們來齊讀這幾句。

  學生齊讀,師點評。

  (1)提問:現在大家來找一下,“看”字統領了哪些意象?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

  (2)具體分析詞人是如何表現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萬山紅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紅色的楓林。“遍”寫出紅之廣。

  “層林盡染”:樹經霜後變紅的程度和紅遍現象。

  聯絡: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隻爭先恐後,你追我趕。描寫了一個十分熱鬧的場面。漫:寫出江水滿溢之狀。爭:展現了江面上千帆競發、爭先恐後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可以改為“飛”嗎?

  明確:擊: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迅猛有力的矯健雄姿。翔:

  “魚翔淺底”,“翔”可以改為“遊”嗎?

  明確: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遊在水中,也是遊在空中,用“翔”精確地描繪出游魚在水中輕快自如、像鳥一樣盤旋的神態。

  “萬類霜天競自由”:表現出了萬物蓬勃活躍、奮發自強的景象。這句也是一個哲理性的概括。比較:競:競爭,競賽。竟:出乎人意料。(板書:競、竟)

  (3)思考:這麼一幅絢爛的秋景圖,詞人又是怎樣變換視角來描繪的呢?

  明確:有遠眺、近觀、仰望、俯視。

  思考:這一處景色有什麼樣的特點?

  明確:有遠有近,有仰有俯,有靜有動,有顏色的對比(紅、碧),和動作的對比(擊、翔),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小結:詞人用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景物,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爛的湘江秋景圖,流露出詞人開朗昂揚、積極進取的思想感情,傾注了詞人對祖國山河的摯愛。

  (4)比較鑑賞

  ①天淨沙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圖

  《天淨沙秋思》:蕭索寂寥,蒼茫悽迷,是“秋思之祖”。表達了悲傷孤獨,遊子思念故鄉的感情。

  湘江秋景圖:絢麗多姿,充滿生機。表達了開朗昂揚、積極向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品讀上片後三句。

  (1)面對著絢麗多姿、充滿生機的湘江秋景,詞人為什麼會感到“悵”呢?(聯絡時代背景)

  明確:詞人面對著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於是感到了“悵”。這裡的“悵”不是失意,是悵惘。於是他就開始了“問”。

  (2)“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含義是什麼?表達了詞人怎麼樣的感情?

  明確:詞人由大自然的萬物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主沉浮”在這裡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質是詞人進入深沉的歷史思索,提出革命領導權的問題。(板書:問:誰主沉浮)抒寫出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寫壯景,抒豪情,表凌雲之志。(板書:景中寓情,情中顯志)

  六、課堂小結

  秋天,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古代文人往往表現出“傷秋”“悲秋”的意緒。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毛澤東卻拋卻了這種哀傷嘆息的悲哀之態,以生動地描寫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新境界。

  七、作業:背誦全詞。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品味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感受詩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領會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點撥法。

  教學構思:

  透過朗讀、品讀、誦讀,體會詞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由初中學過的《沁園春雪》匯入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瞭解詞的有關知識

  四、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1、請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學生點評,教師補充,明確字音、節奏、語氣輕重緩急。)

  2、結合劃分節奏,聽朗讀錄音。

  3、結合註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思路。

  4、整體感知,思考:本詞上下兩闋各寫了什麼內容,用一句話概括。

  五、再讀鑑賞

  品味鑑賞上闋

  1、開頭三句的正常語序是怎樣的?

  2、一個“看”字管到哪裡?

  3、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寫的視角變化是怎樣的?

  4、哪幾個動詞用的傳神?

  5、最後一句叩問大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樣的情懷?(補充時代背景)

  品味鑑賞下闋

  1、下闋中的哪個字是領字,一直管到哪裡?

  2、“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稠”“曾”和“憶”兩字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3、下闋主要追憶“同學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學有著怎樣的精神風貌?

  4、“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一情景蘊涵著詞人怎樣的感情?

  六、熟讀成誦

  七、小結

  八、佈置作業:

  發揮想象,把上闋改寫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透過朗讀感受詞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詞景、情的崇高美。

  二、過程與方法

  1、感知作品內容、感情,建立整體認知。

  2、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透過對秋景的把握,感受詞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標

  透過對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青年熱愛祖國、關心國家命運、以國家振興為己任的偉大情懷,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詞內容,學會賞析詩詞。

  2、感悟詞人崇高的理想和開闊的胸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過:“要養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最好是從讀詩入手,能欣賞詩,自然能欣賞小說、戲劇及其他種類的文學。”今天我們就來欣賞毛澤東的一首詞——《沁園春長沙》(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

  1、詞是一種具有音樂性的作品,很講究節奏、韻律,所以,只有誦讀出來才能感受詞的藝術境界,下面聽錄音朗讀,整體感知此詞的藝術境界。

  (教師)從朗讀中,你們感受到了一種什麼樣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學生放開聲音自由朗讀,看看能否讀出這種情感?

  3、學生朗讀,邊讀邊思考,詞的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上片:寫景下片:憶事

  三、鑑賞課文

  (一)賞析詞的上片

  1、詞的前三句給我們透露哪些資訊?

  (學生朗讀,個別回答,老師總結)

  交代觀景的人物、時間、地點

  2、站在橘子洲頭,毛澤東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水、船、鷹、魚

  3、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學生回答,老師總結)色彩絢麗、生機勃勃

  4、面對這樣的美景,你會想到什麼?

  (學生可能回答)對祖國河山的讚美

  毛澤東又想到了什麼?

  明確:毛澤東不僅僅是感慨祖國山河的廣闊、壯觀,尤為祖國命運擔憂,從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國家的命運由誰來主宰,抒發一種憂國憂民之情。

  (二)賞析詞的下片

  1、對於“誰主沉浮”的問題,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學生帶著問題朗讀下片)

  2、詞的下片憶事,作者回憶了哪些事?(PPT展示毛澤東在長沙和同學們的一段經歷。)

  (學生誦讀課文,結合詩句概括)評論國家大事;寫文章抨擊黑暗,宣揚真理;和軍閥作鬥爭。

  3、從詩人對往事的回憶中,我們看到一群怎樣的青年?

  意氣風發、才華橫溢、蔑視權貴。

  4、讀結尾三句,這表現了青年毛澤東和同學怎樣的氣概?作者借這一問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激流勇進,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從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問題。

  5、學生朗讀下片,體會詞人的豪情壯志。

  四、啟迪感悟

  學完全詞,你從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啟示?

  五、小結(PPT展示)

  六、(若還有時間)聽錄音,再次感受詞的意境,模仿錄音自由朗誦,背誦全詞。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

  上片:寫景—絢麗多彩,生機勃勃

  抒情—憂國憂民之情

  下片:憶事—不平凡

  懷人—意氣風發、才華橫溢、蔑視權貴、敢於鬥爭

  抒情—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壯志

《沁園春長沙》教學設計5

  【教學目的】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詞人改造世界的宏偉志向和堅定信念,學習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闊大胸懷,領略詞人救國救民、砥礪自我的火熱激情。

  2、知識、能力目標:①學習詞的有關知識,掌握詞牌“沁園春”的格式,知道韻腳,並嘗試用這個詞牌填詞。做到學以致用,用以強學,體驗不同文體的個性、特質,以期達到提高寫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學習古典詩詞“情景交融”藝術手法,賞析其妙用和藝術效果。

  【教學重、難點】

  1、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驗詞中所傳達出來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渾美”“陽剛美”。(難點)

  2、知識、能力目標:①學習古典詩詞“情景交融”藝術手法,賞析其妙用和藝術效果。(重點)②用這個詞牌填詞,體驗長短句獨特的節奏、韻律,挑戰寫作制高點,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難點)

  【教學設想】

  1、過程、方法目標:①鑑於學生已經在初中學過主席的《沁園春·雪》等詩詞,到此稍加點撥,掌握運用“沁園春”詞牌之目的即可達成。因此,教學的落腳點就歸於“學以致用”。這也是前後勾連、學新聯舊、鞏固知識的必然過程。②鑑於學生剛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體驗和審美能力較弱,因此高中語文第一課適當拉長教學時間,課時設定為3節:第一節總結複習詞的知識,指導朗誦詩詞,重在整體感知和把握;第二節重點鑑賞詞的藝術手法及其藝術效果,突破審美屏障,培養審美能力,初步感知“陽剛美”及其概念,能列舉類似風格的詩文;第三節分析“沁園春”詞牌格式、韻腳,掌握的該詞牌的特點,學以致用,按“沁園春”詞牌填寫一首詞,表達當代內容和思想感情。

  2、習慣、素養目標:①教法趨向學法,以“讀”為主,讀出陽剛、豪壯、雄渾,讀出情感起伏和節奏感,做到抑揚頓挫、張弛有致。②在讀中進入詞的意境,感悟詞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渾美”“陽剛美”。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培養熱愛誦讀的優秀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同學們,大家在初中已經學過了毛澤東詩詞若干,特別是《沁園春·雪》,還有《卜算子·詠梅》,都給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毛澤東詩詞包蘊寰宇的胸懷,突兀磅礴的氣勢,靜中寓動、色彩明麗、場面壯闊的深邃意境,以及毛澤東本人熱情樂觀、從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闊大胸襟。柳亞子先生曾經撰寫詩詞,誇讚毛澤東詩詞是:“推翻歷史三千載,自鑄雄奇瑰麗詞。”對嘍,這就是毛澤東,這就是毛澤東詩詞!有句著名的文學論斷“風格即人”嘛!有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文學作品。有毛澤東這樣的偉人,就有毛澤東詩詞,就有毛澤東詩詞藝術。毛澤東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毛澤東和毛澤東詩詞已經成了現當代中國的'文化符號!China==中國,同樣“毛澤東/毛澤東詩詞==中國”,大家說對不對?!

  好!現在先讓一位同學帶領大家重溫一下《沁園春·雪》和《卜算子·詠梅》的大氣磅礴與堅定樂觀,而後讓我們走進“毛澤東詩詞藝術的海洋”,領略一下傳統詩詞這種文學樣式帶給我們的別樣美。

  二、回顧總結詞的有關知識

  1、詞史概略

  詞定型於唐,極盛於宋,故俗稱“宋詞”。我國文學史往往“唐詩、宋詞、元曲(詩體)”(另有“唐詩、宋詞、漢文章”之並稱)並稱,可見詞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詞代表作家有溫庭筠、韋莊,世稱“溫韋”,其詞收入著名詞集《花間集》。在詞的發展史上,他們有很高的地位,他們開始大量填詞,成為文人詞的奠基者,是“花間派”兩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兩宋詞蔚為大觀,恣肆汪洋,代表作家眾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歐陽修、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陸游、辛棄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燦若星辰,不可盡數。初中、小學學過的古詩詞裡,宋代詞人的作品就很多。(此處提問:誰能列舉一些,詩也行?)

  【明確如下】辛棄疾的《清平樂》(茅簷低小)《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蘇軾的《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惠崇春江曉景》,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陸游的《示兒》等等。

  元代詞衰微,但有大家元好問,大家都比較熟悉他的詞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摸魚兒·雁丘詞》。明代詞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詞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較熟悉。詞至清代,較前繁榮,出現了一些大家,如陳維崧、納蘭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納蘭性德屢上銀幕,同學們可能瞭解一些。

  近代詞,主要在晚清時期,創作成就不高,但詞派林立,詞學理論頗有建樹,這一點同學應該知道。其中最為切要的是王國維《人間詞》,及其詞學理論著作《人間詞話》,尤其是理論著作《人間詞話》,是一部劃時代的詞學論著,關於人生三境界之論,想必同學們都比較熟悉。(此處提問:誰知道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明確如下】①“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②“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③“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現當代詞,受新文化影響,創作一度衰落,但是這一時期,仍然不乏鍾愛古典詩詞的詞人。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是詩詞的行家裡手,尤其是毛澤東,他老人家成了這一時期最偉大的詞人,他的詞一出,便震驚世界,使古典詩詞在現當代發揚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詩的衰微,註定了古典詩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復興。高考中以古典詩詞寫出滿分作文的學生令人刮目相看!

  2、詞的一般知識

  (1)詞牌:詞是特殊的詩體,句子長短不一,故有“長短句”之稱,另有別名詩餘、曲子詞、曲子、樂府、樂章等。

  (2)詞題:詞最初可和樂歌唱,後來與音樂漸漸脫離。詞有詞牌,表示音樂,與音樂脫離後,表示詞的格式,規定著句數,字數。所以“寫詞”一般不不叫“寫詞”,叫“填詞”,按照規定的句數、字數來填寫,還得按照平仄要求寫。詞牌與詞的內容沒有必然關係,不能以詞牌名來理解詞的思想感情。一般情況下,詞沒有題目,隨著創作的發展,便慢慢有了題目。如《沁園春·雪》。

  (3)詞類:詞分小令、中調、長調(也叫“慢詞”,就是長篇詞)。小於58字為小令,介於58字到91字之間的為中調,大於91字的為長調。常見的詞為中調,分為上下闕(也叫“片”)。

  (4)詞風:詞作分為兩大類,代表著不同的美感型別,就是——豪放派和婉約派;代表作家分別是: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游等;婉約派——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秦觀等。毛澤東詩詞應該歸於——豪放派。

  【注意】豪放與婉約就這麼絕對麼?其實,這是就某個詞人詞作的主要美感來說的,但並不是說他的詞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約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寫項羽的。(此處提問:誰能背誦一下?)

  明確:派別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詞人、詞作的主要藝術風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約詞,婉約派可能也有豪放詞。

  三、朗讀,感知,薰染,審美

  1、教師配樂範讀(配樂曲目《命運交響曲》)

  【注意】朗讀過程中,讓學生感知詞的美,邊聽邊聯想關鍵詞語,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確關鍵詞:大氣磅礴、氣吞山河、豪邁雄壯、堅定蒼茫、氣勢開闊、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學生可能反映的詞語:大氣、壯闊、豪邁、不可一世、唯我獨尊………)

  【明確】這些詞語都反映的是“陽剛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渾美”,以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術語概括言之——剛美也,與柔美相反。剛美者,有力剛勁,往往體現為體積龐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凜然不可侵犯等,表現自我對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與把握。

  2、指導學生朗讀,先不配樂,要求讀出節奏,讀出強弱,讀出徐疾疾升降,讀出快慢變化。

  3、最後請一名學生配樂朗讀,讓學生自己談談朗讀感受,最好進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對全首詞的美感把握上,重視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

  4、比較《沁園春·雪》與《沁園春·長沙》的美感異同:

  (1)學生談自己的認識,估計表述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為潔白;情感上更自信樂觀/而後者則色彩絢爛,底色為火紅;情感上除了自信樂觀,還蘊藏著沉重與衝擊,富於張力。

  教師概括:前者“雄奇”,後者“雄壯”;前者“飄逸”,後者“沉重”;兩詞同屬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階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結本節課(提問鞏固知識與能力目標)

  1、毛澤東詩詞:胸懷→包蘊寰宇,氣勢→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蒼勁,景色→靜中寓動,色彩明麗,場面→恢宏壯闊。

  2、China==中國,毛澤東詩詞==中國,成了現當代中國的→文化符號。

  3、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樂章、樂府、曲子詞(曲子),詞都有→詞牌,不一定有→題目;詞牌表示→音樂,後來表示→格式;詞分為→小令、中調、長調;少於→58字為小令,多於→58字少於→91字為中調,多於→字為長調;以詞風來看,詞有→豪放與婉約兩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陸游等,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歐陽修、柳永、李清照、秦觀等。

  4、詞定型於→唐,極盛於→宋,衰微於→元、明,中興於→清,復興於→現當代。

  五、佈置作業:背誦這首詞,並簡析詞的內容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