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實用的《琵琶行》教案3篇

《琵琶行》教案

實用的《琵琶行》教案3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並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鑑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匯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本詩作於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於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透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後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四、賞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1寫作動機是什麼?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么》。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麼地方是?

  析:“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複雜的心情,本不願出場但又不得已。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悽苦,而悲憤悽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入婉轉低迴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讚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淒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悽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淒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並茂,恍如江潮迭湧,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八、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並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後來的淒涼生活作鋪墊。後面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溼”[側面烘托]。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複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後,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餘地。

  討論:

  1琵琶女為何選擇嫁給商人?可不可以嫁給“董永”那樣的農民呢?

  2、她的選擇是自願的,還是無奈?

  3、琵琶女值不值得同情?

  4、白居易會不會愛上琵琶女?

《琵琶行》教案 篇3

  [目的意圖]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詳細分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講析內容基本照抄教學參考書,沒有創意,比較平庸。本設計擬突破此模式,設定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總體思路]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1、誰解琵琶聲;2、誰解青衫淚;3、誰解風物意。

  [實施步驟]

  1、 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板書]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蘊含著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透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總體評說]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筆者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定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