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通用10篇)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琵琶行》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體會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

  幻燈片

  開課時間:

  20xx年3月

  開課班級:

  高三(6)班

  教學過程:

  1. 匯入

  唐宣宗李忱曾寫詩讚揚白居易的詩,其中兩句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說說這兩句詩說的什麼意思嗎?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琵琶篇”理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傳之廣,也由此可見它的感染力之強。

  那麼,《琵琶行》為什麼有那麼強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聆聽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裡行間蘊涵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2. 齊讀全詩,再次走進文字。

  3. 分析:中學語文線上

  ① 教師提問:琵琶篇裡說琵琶,全詩一共寫了幾次聽曲?幾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麼樣的感情?

  三次:岸上聞曲 船上聽曲 船上再聽曲

  第一次:只寫聲從水上傳來,且極富吸引力,並無特別的情緒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悽悽不似向前聲”,淒涼

  ② 為什麼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緒?

  齊聲讀第三節,說說你找到的原因是什麼。

  年輕時色藝雙全,受人追捧;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委身賈人,獨守空船。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琵琶女前後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聽了這支飽含著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傾訴,作者有什麼反應?

  作者為什麼要嘆息?

  作者為什麼會有“天涯淪落”之感?

  這種“天涯淪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麼相似點?(四個問題分步提,學生答出第一個後再問第二個,依次類推)

  齊讀第四節,思考問題。

  “我聞此語重唧唧” (落實“唧唧”一詞,“唧唧”即嘆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白居易的身世經歷:謫居 臥病 地僻 心苦

  相似點:都從京城二來,都曾受盡恩寵如今備嘗冷落,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為什麼“悽悽不似向前聲”?

  齊讀第五節,思考問題。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鳴,這次的彈奏包含兩個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內涵更深重。

  ⑤ 你怎麼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句的情感內涵?(討論進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強調本詩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聽了不禁潸然淚下。一千多年後,一篇《琵琶行》,我們讀了唏噓不已。人生的沉浮誰能主宰?只可嘆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請同學們再讀2、3兩節,找出最能打動你情感的語句,並說出你的體會。

  教師預計學生可能交流的語句: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曾經年輕貌美,才藝出眾,卻不知年長色衰後竟有那樣淒涼的人生!

  “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回想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風光無限,有豪華奢侈的縱酒放歌,有醉生夢死揮霍光陰,和今日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哪堪忍受!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年長色衰,無奈委身於重利輕離的商人,所託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獨守空船

  看江水冰涼,明月無情,這時刻是何滋味?以景襯情。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忽夢”實非偶然。內心時刻被巨大的淪落感侵蝕著,那一道道縱橫的淚痕實在是無人傾訴而無奈時的一種情感釋放呀!白日的痛苦誰都不願帶到夢裡。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夢也痛苦,然則何時而樂也?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貶謫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有兼濟之志,後期則獨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連陰雨,雪上加霜。

  耳不聞雅樂,眼不見令人賞心悅目之景,見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這樣的感傷之景,聽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從中來的杜鵑聲和猿哀鳴,怎能不時時被貶謫之意包圍?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良辰美景無人同賞,一人獨飲用孤獨寂寞釀製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與“絲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顯然有寓意,流露對貶官的怨言。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興奮、激動中看出對絲竹之聲的飢渴,這實在是貶謫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評價學生的發言,以一副教師自創對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上聯:琵琶女奏琵琶曲,彈者有心,聽者有意

  下聯:白居易嘆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淒涼

  橫批:同是天涯淪落人

  4. 小結本課重點,佈置作業,結束此課。

  《琵琶行》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詩歌的第二段。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音樂的描寫以及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瞭解有關文學常識和背景

  1、簡介作者,教師補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青年時期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讀書時期特別刻苦以至於舌上生瘡。少年就以詩成,曾以《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到京城拜望大詩人顧況,深得讚賞。29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左拾遺、刑部尚書。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白居易的詩通俗好懂,傳說“白傅作詩,老婦皆懂”。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青年時因戰亂曾四處漂泊,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有“兼濟天下”、“為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長篇敘事詩有《琵琶行》、《長恨歌》。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2、簡介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3、本文屬於樂府詩,簡介樂府:樂府本是漢武帝劉徹開始設立的掌管音樂的機關,任務是制定樂譜、採集歌詞、訓練樂工,以備朝廷舉行祭祀,召開宴會或舉行其他儀式時演奏。另外,還有一項任務就是採集民歌,供統治階級“觀風俗”。後來其含義有了變化,指一種合樂的詩歌,即“樂府詩”,簡稱“樂府”。樂府詩有廣狹兩種意義:狹義的指漢以下入樂的詩,它包括文人創作的和採自民間的;廣義的包括詞曲和沒有入樂而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詩體裁的作品。這首詩屬於後者。

  4.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指導朗讀

  1、注意讀音

  錚(zhēng) 憫然(mǐng) 轉徙(xǐ) 潯陽(xún) 楓葉(fēng) 瑟(sè) 聲聲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 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紅綃(xiāo) 鈿頭銀蓖(diàn bì) 謫居(zhé) 整頓衣裳——(cháng) 還獨傾——(huán) 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三、疏通小序,積累字詞(看註解,查工具書,和同學交流下列詞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長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擺上酒宴) 使快彈數曲——(暢快) 感斯人言——(被感動) 因為長句——(於是寫下了) 歌以贈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業:朗讀並翻譯小序

  第二課時

  一、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一) 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 江上聆聽琵琶曲:(邀見歌女;演奏名曲;聽者陶醉)

  (三) 歌女傾訴身世苦:(少年歡樂;晚年淒涼;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 重聞琵琶青衫溼

  二、細節探討

  1、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2、詩人用哪兩句詩將兩個形象連線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嘆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遭遇?.“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試做具體比較(引導學生用原詩文概括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①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色藝雙絕、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歡笑紅顏)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飄零憔悴、飽受冷落)

  京倡 商婦 怨

  ②藉助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祿、身居高位、位至諫言,名動京師)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謫居九江,淒涼落魄)

  京官 謫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明確:音樂(琵琶聲)。

  補充: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善寫),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江西九江有一處名勝古蹟——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對聯。寫白居易離開九江時,九江人民對他的深厚情誼,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襯托別離情之深)

  3、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

  第二樂章“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

  第三樂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由於心情沉痛,越來越低沉,以至於停頓),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樂章是

  “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也和詩人無辜遭貶的憤懣不平相合。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和詩人的遭遇有相通之處,作者深深領悟其中的感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4、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為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①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琵琶女也深深憐憫詩人)

  ②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兩人有著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透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5、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為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著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悽美哀人。

  [板書]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透過誦讀,品味詩歌

  2、學習、欣賞作者以語言文字再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手法。

  3、 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學習用文字表現音樂的藝術手法 同是天涯淪落人主旨的理解

  教學難點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預習題:

  1、藉助《名師一號》瞭解作者及相關背景

  2、讀課文,疏通字音;結合註釋,通譯全詩,完成名師一號自主落實部分。

  3 、結合小序,理清敘事脈絡,概括各段內容。

  4、找出詩中的三次音樂描寫,思考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第一課時

  一、匯入:

  唐朝有這樣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許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那首悼亡詩是: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他悼亡的詩人是:白居易。

  其中“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 “胡兒能唱琵琶篇”少數民族的兒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見這首詩流傳之廣泛,影響之深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胡兒能唱的琵琶篇。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三、閱讀詩序思考:白居易寫作琵琶行的背景原因是什麼?

  1 齊讀小序

  2 自由討論:小序寫了幾層內容。(以白居易為陳述主體來概括)

  3 發言明確

  左遷九江,偶遇倡女, 使彈數曲,引起共鳴,因為長句。

  究竟是什麼樣的音樂引起了作者共鳴,為什麼他聽後會產生共鳴?我們先隨著白居易的生花妙筆一起去欣賞一下琵琶女的彈奏。

  四、鑑賞詩中的音樂描寫,初步瞭解琵琶女形象。

  (一)鑑賞第一段

  1、一生讀第一段

  2、具體分析:

  時間 秋天的夜晚 地點 潯陽江頭 環境 蕭瑟

  事件 設酒送客 心境 寂寥 淒涼

  (注意:“別時茫茫江浸月”一句烘托人物淒涼的心境。)

  2、這一段在全文中起著怎樣的作用?

  渲染淒涼的氛圍,奠定全詩的基調,為琵琶女的出現設伏,做好鋪墊。

  3、齊讀第一段,體會淒涼。

  4、鑑賞過程中需要強調的字詞。

  瑟瑟、管絃、慘、茫茫、主人下馬客在船。

  (二)鑑賞第二段

  1、齊讀首句至“猶抱琵琶半遮面”。

  2、琵琶女出場有幾個階段?(教師點撥)

  引導回答:樂聲引人,尋聲問人,相邀始見。

  3、“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突出樂聲之妙。

  4、重點分析“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所展示的琵琶女的內心及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琵琶女:羞怯。(2)急切。

  5、需要強調的字詞 暗、遲。

  6、在眾人的千呼萬喚中她終於露了半張臉,遲遲不肯出場的琵琶女演奏了什麼樣的音樂?讓我一起來欣賞。

  根據其演奏過程劃分出不同階段。(老師點撥即可)

  轉軸調音 未成曲調先有情 大家風範 出手不凡

  聽者感受 弦弦掩抑聲聲思 抑鬱不止 訴說心事

  交代指法曲目 指法嫻熟 演奏名曲

  (需要強調的字詞:思、信手)

  7、鑑賞具體描寫部分

  (1)一生讀

  (2)琵琶女的演奏可謂精彩絕倫,詩人的描寫更是讓人拍案叫絕。如此難以描摹的音樂詩人是如何做到描寫的這麼成功的?

  思考討論:所寫音樂的具體特點,描寫音樂的表現手法。

  學生分組討論,統一認識,選派一名代表發言。

  多媒體出示填表練習。

  詩句 特點 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濁重輕細 急促清脆 疊音擬聲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婉轉流利 比喻摹聲

  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幽咽冷澀 低沉暫歇 比喻摹聲

  凝絕不通聲漸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愁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鴉雀無聲 繞樑不絕 環境烘托

  (注意:老師要發問,強調抓住詩中重點詞分析,引導學生分析,尤其要引導學生體會比喻中聽覺形象與視覺形象的結合)

  (3)需要強調的字詞:間關、暫、幽愁、突出

  小結:正是以上手法的綜合運用,才使難以捕捉,稍縱即逝的音樂形象得以永存,使千年之後的我們同樣能夠領略到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欣賞到琵琶女精彩的演奏。

  (4)聽第二段配樂朗讀,感受音樂之美。

  結束語:琵琶女的彈奏僅僅是單純的應約表演嗎?前邊提到:“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不,她更是在藉助音樂來訴說心事,那麼這個舉止不凡,技藝高超的琵琶女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琵琶曲的弦外之音又是什麼?請同學們課下思考談論,我們下節課再講。

  五、作業:

  1 背誦

  2分析琵琶女遭遇

  3、結合琵琶女身世說說琵琶曲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體會琵琶女的演奏。

  板書設計:

  濁雜輕細 清脆急促 疊詞擬聲

  婉轉流利 歡快無比 比喻摹聲

  仇恨暗生 回味無窮 感受烘托

  激越雄壯 震撼人心 比喻摹聲

  鴉雀無聲 繞樑不絕 環境烘托

  《琵琶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為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三、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忘歸

  無管絃悲涼,奠下基調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不發

  江浸月

  四、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下一個定語,表狀態)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透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琵琶行》教案 篇5

  一、創設情境,匯入課文

  師:請同學們先欣賞一段影片。(播放經過編輯的《江南煙雨琵琶行》影片及解說詞)

  師:影片中提到的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白居易是怎樣一位詩人?

  生: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現實主義大詩人。

  師:不僅如此,白居易還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憫心的詩人。他在《長恨歌》一詩中既諷刺了唐玄宗重色誤國,又表達了對玄宗思念楊玉環的同情,他說“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他在《賣炭翁》一詩中講賣炭翁“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表達了對下層勞動者的同情與悲憫。那麼,白居易由長安被貶到江西九江的潯陽江頭,又對什麼人發出了怎樣的慨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板書課題)

  師:琵琶行的“行”是什麼?

  生:詩歌的一種體裁。

  師: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它是一種以鋪敘記事為主的歌詞。

  二、誦讀小序,概括情節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一下詩前的小序。

  (生讀小序)

  師(糾正個別讀音):詩前小序主要寫了什麼內容呢?誰能用簡單的話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寫了琵琶女的身世。

  師:寫身世,也就是介紹了寫《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讀文字,抓關鍵句

  師: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國文字是讀的學科”。我們首先走進文字,放聲地、自由地來讀一下這首詩,好不好?下面我們自由地放聲來讀。(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放聲自由讀。5分鐘左右)

  師:好,剛才大家已經讀過了這首詩,我們都沉浸在詩的境界裡。那麼,我問大家一個問題,這首詩最能體現詩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對,同學們,“淪落”是什麼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師:對,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麼,“淪落人”又是誰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四、再讀文字,學生質疑

  師:好,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誰解淪落人”(板書)。琵琶女的淪落經歷是怎麼樣的?咱們首先請一位同學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為我們讀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嗎?你現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帶出來。

  生(讀第三節):“沉吟放撥插弦中……夢啼妝淚紅闌干。”

  師(請另外一生評價):你覺得她的感情把握怎麼樣?

  生:我覺得讀得挺好的。這一節主要講琵琶女的身世,詩人對琵琶女應該比較同情,讀的時候讀出了同情的感覺。

  師:你是站在詩人的角度講吧,現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這個角度,你覺得她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去讀?

  生:悲涼。

  師:對,悲涼的感情。我們讀詩歌首先是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讀得抑揚頓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詩歌中詩人所蘊涵的感情。剛才同學讀的這一節感情把握得比較到位。

  師:就這一節,同學們有什麼疑問沒有?把你最想提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大家共同討論。(生自由組合,小聲交流,討論質疑)

  師:同學們主要提了兩個問題: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慘命運的原因,一是運用了什麼手法來寫她的身世。咱們周圍同學自由組合議一議,由一位同學記錄小組討論要點,兩個問題可以任意選。

  (學生自由組合,討論)

  生:我代表我們小組想說第一個問題。前幾句寫她少年的時候,然後還被那個秋娘嫉妒……

  師:秋娘是什麼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華出眾的歌伎,然後還要嫉妒琵琶女,說明琵琶女比秋娘還要才華橫溢。後面寫她“弟走從軍阿姨死”,她的家人,離開的離開,死去的死去,後來她的容顏因為家庭變故和時光流逝變得非常憔悴。當時社會看重你,就是因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華。琵琶女的淚既是感傷的淚又是不滿的淚。

  生:我覺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國封建社會女子普遍的悲慘的命運。

  師:這裡你談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個高度。琵琶女的技藝高超,她年輕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但是到了後來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生(眾):“門前冷落鞍馬稀。”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

  生:那個時代就是重色輕才的。

  師:重色輕才。那個時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藝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後來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拋棄了。所以從這裡看出,琵琶女僅僅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物件。

  師:還有一個問題,琵琶女描繪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麼手法?

  生:對比。

  師:如果說詳細些,有哪些?

  師:過去是京城名伎,現在是——

  生(眾):淪落江湖。

  師:過去是少年得意——

  生(眾):現在是老年失意。

  師:過去是年輕貌美——

  生(眾):現在是年老色衰。

  師:過去是門庭若市——

  生(眾):現在是門可羅雀。

  師:過去歡笑——

  生(眾):今日辛酸。

  師:除了琵琶女,剛才說,“誰解淪落人”,淪落人一個是指琵琶女,還有一個是指誰呀?

  生(眾):白居易。

  師:當詩人和琵琶女彼此穿過無數人群,走過無數條路,在這個蕭瑟的秋天,相逢在潯陽江頭船上的時候,他又寫了什麼內容呢?我們請一位同學模仿詩人白居易的口吻讀第四節。

  (生讀第四節)

  師:好,我們的白居易還得加把勁。我們在讀這一節詩時要讀出什麼感情?

  生:應該和琵琶女一樣感同身受吧。

  師:感同身受,你是從什麼地方看出來的?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師:這裡面,詩人的遭遇還有什麼詞可以體現出來?

  生:“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的“黃蘆、苦竹、杜鵑、哀猿”。

  師:這些意象所傳達出來的正是感傷之情,進行詩歌的欣賞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徵意義。

  師:就這一節,大家最想提出的問題是什麼?(生自由組合,討論質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為什麼會引起詩人的強烈共鳴?

  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話怎麼理解?那個“同”字,同在哪裡?

  師:兩個問題的本質相同。大家想一想,一個是朝廷官員,一個是江湖的歌伎;一個是高朋滿座,一個是門前冷落。那他們又“同”在哪裡呀?誰能說一說,你覺得“同”在哪裡?

  生:從詩人的生活經歷上看,他一開始滿腹才華,想一展鴻鵠之志,卻在朝廷中受到排擠,而被貶謫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來也是很有才華,但她卻因為年老而無人問津,所以他們的經歷都是從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們的心境都是悲傷的。

  生:還有,他們倆都是京城人。

  師:從哪裡看出來的?

  生:前面小序上講的,“問其人,本長安倡女”。

  師:對,是來自京城。現在呢,他們都來到了什麼地方?

  生:潯陽江頭。

  師:這一點也相同。

  生:還有一點就是他們都懷著一種落魄之情。

  生:他倆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視,這也是相同的一點。

  師:都是很有才華的,琵琶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我覺得她的水平還是挺高的。詩人呢,也是才華橫溢的,而現在卻觸怒了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由此可見,詩人是在寫琵琶女,又是在寫自己,抒發鬱積於心的貶謫之恨。

  五、三讀文字,品味感受

  師:那麼我們再想一想,他們原本認識嗎?是什麼打動了白居易,把兩個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聯絡在一起的?誰能說一說?

  生:是因為琵琶女彈的那個琵琶曲。

  師:“誰識琵琶聲”(板書),同學們,詩中有一段對音樂的描寫,應該說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剛才我們班的琵琶女和詩人都讀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給大家背一下這一段,請同學們一邊聽,一邊想一想,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裡?為什麼精彩?

  (教師配樂示範背誦第二節:“尋聲暗問彈者誰……唯見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歡的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它把琵琶聲在沉靜以後爆發的聲音比作乍破的銀瓶和騎士突然拔出刀槍那一瞬間的聲音,更加突出了琵琶聲在沉默後的慷慨激昂的特點。

  師:你很喜歡非常激越的音樂。好,還有沒有?

  生:我喜歡“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因為我覺得這句話採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經過音樂的跌宕起伏,然後婉轉動聽,很形象生動地描寫出來,聽上去挺有感覺。

  師:比喻有什麼好處?

  生:就是十分生動形象。

  師:化——

  生:化抽象為具體。

  師:對,大家都知道,寫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麼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把抽象的無形的愁化作具體可感的滾滾江水。李清照怎麼寫?“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把抽象的無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負。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還有沒有同學想談?

  生:我喜歡“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它把絃聲首先比喻為急雨,聲音非常急促,然後又如絲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覺,很形象,很生動。

  師:聽了剛才同學們談的精彩的詩句,我想問一個問題:是什麼打動了詩人?僅僅是精彩的音樂嗎?誰來說一下?

  生:從第二節裡面“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可見,作者被打動,不僅因為好聽的音樂,還有琵琶女在音樂裡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師: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樂裡面。

  師:那我還要問,僅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裡面就打動了詩人嗎?

  生:還有,詩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詩人也從琵琶曲中讀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歡悅與痛苦、苦悶與希望,這引起了詩人強烈的感情共鳴。

  師:對,音樂的魅力不僅在於音樂本身,更在於它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實際上,是音樂把“同是天涯淪落人”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拉近了他們的距離,在兩個陌路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心靈的橋樑。

  師:好,我們下面一起讀一下最後一段。(學生有感情地齊讀第五段)

  師:“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這琴聲和著白司馬的淚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後,彷彿仍在我們耳畔迴響。

  六、放飛心靈,交流感悟

  師:我想同學們還有很多的感觸吧,下面我們就暢所欲言,敞開心扉,用較富有詩意的一兩句話來表達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寫作)

  生:天公薄情病樂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怒憤難自平。

  師:好,你很厲害呀,像一位詩人。

  生:音樂,彷彿從遠處傳來,又似乎就在身旁,那麼清靜,那麼飄渺。琵琶聲響徹長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著,纏綿著。彈者有意,聽者有情,我願化作一首小曲去撫慰你那懂我的心。

  師:是一首富有詩意的散文詩呀。還有沒有?

  生:白居易在這個不眠之夜,用溼漉漉的詩句寫出了用溼漉漉的眼淚浸泡的溼漉漉的心。他那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師:好,這也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呀。老師也很喜歡詩歌,在備課時,也寫了一首七律談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軍

  潯陽江畔客將還,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觴清酒淚漣漣。

  飄零歌女傷神苦,

  淪落詩人為客難。

  司馬揮毫傾肺腑,

  後生吟誦嘆先賢。

  七、再讀文字,昇華感情

  師:今天,我們進行了一次詩歌的漫遊,下面讓我們伴著音樂,再一次放聲地旁若無人地自由地讀一遍這首詩。讓我們把情感浸在詩歌的意境裡,去體會音樂的美妙,去感受詩人的情懷。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樂,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放聲自由讀全詩)

  結束語:歷史不會抹殺這一切,時間不會淡忘這一頁:那低眉信手的婉約,那哀怨悽切的曲調,那東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識的遭遇。千古的詩篇還在耳畔迴響,江邊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恆的千古絕唱。

  最後讓我們在悠揚的琶琵曲中,以經典為伴,與詩歌同行!

  【執教感言】

  《琵琶行 並序》原設想主要採用誦讀法、點撥法、合作探究式教學法,圍繞“誰解淪落人”“誰識琵琶聲”兩條線索啟發點撥學生,並讓學生大膽質疑,深入鑑賞詩歌中所蘊涵的豐富思想感情,讓學生體會鑑賞詩歌思想感情的方法。整節課作為詩歌賞析課,力爭成為書聲琅琅的“生態課堂”,多元性的“對話課堂”,生成問題的“質疑課堂”,進而成為一節使人感覺是享受的語文課堂。

  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幾點把握得較為成功:

  一是誦讀教學落實較成功。有齊讀、單人朗讀、自由讀、分段讀、全篇讀、放聲讀,初步感知讀、強化體驗讀。從字詞的讀音,到情感的把握,再到朗讀技巧的運用,指導具體,其中示範讀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

  二是在教學中注意滲透學法指導。有誦讀技巧的指導,有對古典詩歌思想感情的賞析方法的指導。

  三是以生為本,平等對話,使學生參與課堂的主體地位得到了落實,接受性學習與探究合作相得益彰。能從新課程理念出發,更新角色定位,課堂上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有效實現了對文字的意義建構。

  四是使合作學習成為教學常態而非裝樣子。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或依據活動時的情境,“動態生成,自由組合”生成學習小組。透過同伴互助,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效率。

  不足之處:

  一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使用存在問題。一開始課件影片播不出來;另外,在最後讓學生放聲自由讀時不應播放影片,以免影響學生進入文字體驗。

  二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琵琶行》的篇幅較長,要完成的教學任務較多,賽課時我有意加快了教學速度,雖然在規定時間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咀嚼詩歌語言不夠深,不夠細,有些值得反覆玩味的細節未能充分表現出來。

  《琵琶行》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過程與方法--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慧眼擷取詩歌精華,匠心傳承燦爛文化。

  二、教學重點

  學習詩歌對琵琶聲的描摹技巧,欣賞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感受詩歌的語言魅力。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詩歌意境,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四、課時:

  2課時

  五、教學方法:

  探究法、誦讀法、創設意境法。

  六、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七、教學過程與步驟:

  (一)、 匯入:

  一千多年前,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與一位曾藝壓群芳,名滿京城的琵琶女在潯陽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樂器演繹出了人生的起伏與世間的冷暖,白居易則用筆下的詩句演奏出了不朽的樂章與無盡的唏噓,今天讓我們踏著詩人的詩行走進琵琶女的音樂世界,聆聽這美麗而動人的旋律。

  (二)、 賞析詩歌描寫音樂的藝術技巧。

  思考1:本詩幾次寫到琵琶曲?分別是怎樣寫的?

  1、第一次描寫琵琶曲:忽聞水上琵琶聲, 主人忘歸客不發。

  明確:側面描寫。側面描寫的效果:側面描寫往往比正面描寫更機智,往往能起到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較經濟的筆墨表現所描寫的物件,卻能收到以少勝多的功效。

  舉例強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第二次描寫琵琶曲: 詩人對琵琶曲進行正面的描寫,這一段描寫歷來被人們所稱道,堪稱音樂描寫文學史上的絕唱,請把你最喜愛的語句找出來並加以賞析。

  (1)總結運用比喻、摩聲描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2)“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明確:此句道出了“無聲”與“有聲”之間的辨證關係,道出了音樂上停頓的奇特功效。

  (3)“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所運用的寫作手法?

  明確:側面描寫。用悄寂無聲的環境來襯托演奏的效果,樂聲已停,然而餘音饒梁,經久不息,人們還久久沉醉在音樂創造的氛圍中。從側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藝的高超絕妙。

  (三)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

  思考2:琵琶女為何能演奏得這樣好,對樂曲有這樣深刻的感悟?

  明確:師出名門: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

  傳奇身世:這一部分採用了對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年輕貌美--年長色衰;門庭若市--獨守空船;昔日歡笑--今日心酸。

  思考3:詩人為何能對琵琶女的演奏有這樣深刻的領悟?

  明確:用詩人的話來回答--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思考4:“同是天涯淪落人”,作者與琵琶女的相似之處有哪些?

  明確: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都是出類拔萃的人才;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敢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淒涼的寂寞生活。

  思考5:如何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是千古傳誦的名句,這兩句詩揭示出了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美學價值,現實意義。)

  (四)第三次寫到琵琶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溼。”

  描寫方法:側面描寫。

  思考6:“男兒有淚不輕彈“,白居易的淚只為琵琶女而灑嗎?

  (五)小結。

  (六)課後作業(任選一題):

  1、古今中外還有許多描寫音樂的詩,都給人以不盡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嗎?並加以賞析。(如:《李憑箜篌引》、《穎師彈琴》、《聽蜀僧浚彈琴》、《琴歌》等)

  2、“相逢何必曾相識!”你還知道哪些這樣的故事?你有過這樣的相逢嗎?請以《相逢是首歌》為題寫一段融記敘、抒情為一體的文字。(200字左右)

  《琵琶行》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式

  一、激趣匯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匯入。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1、《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

  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

  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

  當年:豔蓋群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

  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

  京倡 商婦 怨

  2)讀P53註釋、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

  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京官 謫官 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絡在一起?

  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

  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

  潯陽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 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

  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 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

  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為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 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

  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

  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

  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

  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為何 “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溼青衫”?

  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

  板書設計

  《琵琶行》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透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匯入:在今天陶淵明的故鄉,江西九江市有一座仿唐代園林建築,名叫琵琶亭。為什麼這座佔地3300平方米的園林,會以琵琶來命名呢?話還得從公元815年的一首詩說起,就是現在我們要學的這首《琵琶行》。

  講解:現在我們來閱讀一下詩前小序,概括出詩人在這首長篇敘事詩當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學生閱讀,並回答)

  在一個深秋的夜晚,幾隻客船停泊在潯陽江頭,船篷裡透出微弱的燈火。岸邊楓樹上滿是紅葉,和水中盧荻的白花一起點綴著秋色。故事就這樣開場了。

  在這首長詩當中,詩人一共塑造了幾個形象?

  詩人是用哪一句詩將這兩個形象連線在一起的?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為什麼白居易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感嘆呢?(先閱讀3、4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間有什麼共同的命運?(現在我們共同完成一個板書。)

  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琵琶女以前是個才色雙絕,名動教坊的商女;如今是個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的商人婦。而白居易以前呢?

  白居易16歲初到長安,拿詩卷給前輩詩人顧況請教,為及見詩,只見其名,顧況便調侃道:長安百物皆貴,居大不易。等看到詩作中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時,便改口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白居易的理想自然不是當個名滿天下的詩人。二十九歲,一舉成進士,三十二歲又以拔萃登科,為校書郎,三十五歲復應制舉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以第四等入選,由校書郎為幸至尉,不久入為翰林學士,又做了三年的左拾遺。十年之內,三登科第;名入眾耳,跡升清貴。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左拾遺。在中國歷史上,向皇帝諫諍的人,理由不見得正確,目標不見得遠大,但他們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就是看到壞的,我要說;不讓我說,不可以(李敖)。為此,白居易寫下了很多令權貴寵臣變色、切齒的詩篇和奏章。如見他卻成了個臥病潯陽,潦倒他鄉的謫臣。一個只要受到權力的敵視或迫害,幾乎馬上就要從社會結構和倫理關係中開除出去。

  從琵琶女和白居易前半生的跌宕來看,大家如何來評價他們,大家覺得在他們來眼裡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們先看琵琶女,當她風頭最健的時候,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王孫公子各個都湊去燒錢,琵琶女也沉醉在溫柔鄉中。這讓我想起,英國作家格里麥斯頓的一句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眼睛的天堂,錢袋的煉獄,靈魂的地獄。

  容貌就是出身,就是身份證,就是通行證,就是獲取恩寵的利器。美貌是女人最具兌換力的資產,它可以用來換取社會地位,換取金錢,甚至換取愛情。但這份資產依賴於一具會逐漸衰老的軀體,所以這是一份既可利用又正在失去的資產。容顏的美麗,如同扳機扣動時的一道閃光,又像迅速一頓的後挫力,其短暫性是令人無可奈何的。名花再傾城傾國也有凋零的時候。千古紅顏,大浪淘沙,能在偉大的文化程序中留下點兒什麼的女子,大都是與文字有些關係的。那些曾享有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環肥燕瘦盛譽的美女們,因為少了文化和精神的滋養,美貌隨著韶華一去無蹤,不得不感嘆流光無情,只是庸庸碌碌地在自己的天地間消弭瞭如花似玉的生命。不,她們不是美,只是漂亮。而女人真正的美,卻是源於內心,源於過人的才華,與深刻的思想。能與文字結緣的女人,往往才是最具有誘惑力的女人。

  白居易出身書香門第,自小受到的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教育。建立功名,是文人的主旋律。白居易的終極理想自然是卿相之夢。於是長安便成了他嚮往的地方。公元742年,42歲的布衣李白,帶著經天緯地的雄心,來到長安;公元745年,懷著兼濟天下的夢想,來到長安。長安是光影搖曳的舞臺,也是勇者闖蕩的天地。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摘取成功的桂冠。他們對於自身命運的不可把握,除了來自統治者的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權力風雲外,還得提防文人間的相互妒忌、告密、攻擊和迫害。

  為什麼琵琶女彈奏的是宮廷名曲,而不是江南小調?這說明什麼?琵琶女不滿於現狀,一直留戀的是過去風花雪月、紙醉金迷的賣笑生涯。舞臺是她的一半生命,失去了舞臺也就失去了一半的生命。從她的骨子裡還是充滿了對商人的不滿,以至於有商人重利輕離別,前月浮陵買茶去的怨恨之言。用《霸王別姬》中那師父的不好聽的話來說:都是下九流,誰嫌棄誰呢?雖然商人算不上下九流,也是社會的平民中的最底層了,而琵琶女是賣唱的歌女,老大嫁做商人婦實在不甘心,她畢竟見過大世面。還一直是呆在當時世界上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的長安城。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危機,又不斷克服危機的過程。人只有在危機中才能意識到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人生才有活力。

  如果琵琶女彈奏的是後者,她能否引起詩人內心的波瀾?從小序中,我們找一句最能反映詩人受音樂影響而導致情感波動的句子。(錚錚然有京都聲)

  正因為琵琶女對昔日榮光難以釋懷,正因為詩人對卿相之夢念念不忘,京都聲才使他們緊緊地連在一起。下面就讓我們透過白居易的筆來欣賞一下京都聲的魅力。

  一、形象美

  大弦嘈嘈如急雨,如急雨寫出絃音的繁密、粗重而急驟;小弦切切如私語,如私語寫出絃音的幽細、委婉;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大珠小珠落在於盤中的碰擊聲來摹寫交錯撥動粗弦細弦時發出的圓潤之聲;間關鶯語花底滑,用黃鶯的叫聲從花叢裡傳出來比喻絃音的清脆宛轉;幽咽泉流水下難,凝絕不通聲暫歇,用冰下流泉的響聲比喻樂聲的哽咽吞澀,絃音的低沉入微彷彿停止了;銀瓶乍潑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用銀瓶乍裂、水漿迸出、騎兵衝殺、刀劍齊鳴的聲音、比喻說去中間休止後的驟響,似千軍萬馬馳騁,突出琵琶聲的激越雄奇;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於人心動之時戛然而止。這些接連不斷的比喻,新鮮、貼切、動人,能使讀者體會到激揚、幽抑、喜樂、哀愁等情緒。

  二、音韻美

  音韻美是指詩人在描寫音樂時,能體現音樂的韻律。詩人重在從聽覺效果上模擬聲音,讓人讀起來感受到濃濃的韻味。如詩中用疊音詞弦弦、聲聲、嘈嘈、切切和雙聲疊韻詞間關、幽咽。這些詞,要麼直接模擬聲音,要麼使詩句增加音樂性和節奏感,加強了音樂的悅耳動聽和韻律節奏。這樣準確地繪聲擬音,就能給人以真切直觀的聽覺實感。

  三、情感美

  白居易在詩中渲染人物的情感,使讀者與情境中的人物產生共鳴,這是情感美的具體體現。在《琵琶行》中,詩人主要是透過點撥彈奏者的感情,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是讀者與之同喜,與之同悲。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琵琶女試彈琵琶義蘊育著自己的情思;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琵琶女彈弦過程就是抒情過程;接下來攏挑收撥畫,這是彈奏的指法,不僅寫出琵琶女技藝的熟練,更是借彈奏過程動作的變化,寫琵琶女內心感情的波瀾。彈者投入,聽者亦是入情,主人忘歸客不發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洲司馬青衫溼琵琶女彈出同是天下淪落人的心聲,引起詩人、客人感情的共鳴。

  四、烘托美

  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物件的表現技法。出色的烘托也是白居易描繪音樂的精妙手法之一。他往往巧妙地透過對音樂效果的描寫(包括環境描寫和人的感受)來烘托琵琶聲的優美動聽,深切感人,達到良好的審美效果,這就是烘托美。在茫茫秋月浸江,主客慘別的江岸,相對無言的悽清時刻,忽聞水上琵琶聲,竟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動心移情的音樂,不僅使人流連忘返,還誘得人們去尋聲暗問,這不烘托了樂聲的藝術魅力和感人力量嗎?琵琶女第一曲彈完,東船西舫悄無言,未見江心秋月白,這個情景描寫真切地烘托出聽者沉湎於動人的藝術境界之中,醉心神往的情思,含蓄地描繪了音樂的神妙動人。

  結語: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曲調是撩撥感情之弦的陣陣和風,又是叩擊感覺門扉的纖纖素手。她喚醒記憶,這記憶便將曾對其發生影響的種種往事追尋、再現。一千多年前,一位謫居臥病的潦倒文人,一位遲暮色衰的`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再次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那個不朽的夜晚,潯陽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一曲《霓裳》、一曲《六么》、一番肺腑言、一把辛酸淚,踩著詩行,踏著平仄,走進了經典,走進了永恆。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音樂得詩句?

  為什麼失意文人總能與風塵女子惺惺相惜?

  這是一節文學賞析課,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體會並欣賞作者怎樣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再現琵琶女的千古絕唱的技法,為此,在課堂設計上,就突出了對直接或間接描寫音樂的詩句的賞析上,在前兩節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同學們進行了細緻生動深刻的鑑賞,有很多地方甚至是獨特和富有創意的,個體學生與文字對話還是非常成功的,應該說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足之處:師生對話不太充分,除有關長安對詩人意味著什麼?一處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外,別處都僅僅停留在一般性的總結上,而生生對話更是極不充分。

  《琵琶行》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課型:鑑賞課

  授課時間:一課時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一篇自讀課文,且教學的重點在於整體領悟。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於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佈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透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透過結構分析把握詩歌的整體美,透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最後設計一個課後練習,用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和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一.導語設計

  與數學一樣,音樂是人類最富於靈性的創造,它透過七個音符對稱與非對稱的排列,奏出或悲憤激越或輕柔纏綿的樂曲,以表現豐富多彩的人生體驗。音樂與同為抒寫人生體驗的詩歌一併被稱為藝術的最高境界。中國自古就有詩樂結合的傳統,如漢樂府、宋詞等。那麼詩歌是怎樣將無形的音樂化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傑作《琵琶行》。

  【說明:科學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設計這一導語意在引起學生思考:科學、哲學、藝術中都包含有審美因素,富於想象的綜合思維是提高科學素養與培養創造力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鑑賞提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琵琶行》選自《白氏長慶集》。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殺,白居易上疏請求嚴懲兇手,陳詞懇切,觸怒當政者,遂遭限害,被貶為江州司馬。第二年秋天寫下了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透過描寫一個淪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發自己遭受打擊後的苦悶心情。

  “行”是古體詩的一種,音律比較自由,句法參差變化,便於長篇敘事或抒情。

  (二)、誦讀明意,把握結構

  1、誦讀正音: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它同學指出朗讀中讀錯的字詞,教師根據學生歸納適當板書。

  2、明確內容:這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在敘事中充滿著豐富的感情(教師明確)。請學生根據敘事文章的特點概括每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口頭總結)。

  提問:是什麼原因造成了琵琶女的淒涼身世?詩人為什麼流淚最多?(學生自由回答)

  3、理清結構:敘述事件必須脈絡清楚,白居易是怎樣將琵琶女的身世和自己的身世聯絡在一起的(啟發學生理清敘事線索,分析詩章的圓型結構)?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秋江夜送客(敘事起筆)

  琵琶女 詩人

  月夜奏琵琶 我聞琵琶已嘆息

  淒涼話身世 又聞此語重唧唧

  (詳敘事) (略抒情)

  (敘事抒情融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旨)

  為君翻作琵琶行

  滿座重聞皆掩泣

  (敘事結尾)

  講析:詩人以敘事起筆,直寫秋江月夜送客,用“楓葉荻花”、“江浸月”這樣極富動感的景物和“慘將別”這樣“典型”的情懷,描繪出一幅寂寞淒涼的圖畫,給人以蕭瑟悽慘的感受。一個“忽”字,別生情懷,美妙的琵琶聲使主人客人一時忘掉悲傷的情感,從而引出下文。接下來詩人依次展開一幅幅畫面,一是寫琵琶女的身世(透過琴聲及其“自言”),一是寫詩人的感受。最後,這兩方面的內容交匯融合於“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一人生體驗上。寫琵琶女的身世是敘事,寫詩人的感受是抒情。然而,詩章到此並未結束,由於琵琶女和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體驗,才有“莫辭更座談一曲”,才有“滿座重聞皆掩泣”的描述。所以,全詩以敘事起筆,中間交叉著描述與抒情,最後以敘事結尾。這實際上是一種首尾照應的圓型結構,體現了一種結構上的對稱美。

  4、誦讀指導:透過以上分析明確了詩歌的內容與作者的情感後,請學生分析應該如何朗讀《琵琶行》(學生議論回答後,教師略加點拔)。

  第一段:開頭幾句應讀得沉重舒緩,“忽聞水上琵琶聲”後應作稍長停頓,以示有一個短時間的靜聽過程。

  第二段:“尋聲”一句可輕聲讀出,以示情節由此開端。“移船”句至“未成曲調先有情”應讀得輕緩誠懇。“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讀,有輕快情調。“間關”兩句速度放慢,要讀得流暢。“冰泉”以下四句是為高潮蓄勢,要小聲讀。“銀瓶”以下四句寫樂曲高潮和終止,要讀得緊張、熱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三段:琵琶女自敘身世部分語氣中速,按少年歡樂、晚年淪落、當前心境分層讀出相應情感,每層後稍作停頓。

  第四段:詩人傾訴內心部分,“同是”二句點明全詩主旨,宜用嘆惋之聲慢讀;“我從”以下六句為下文鋪墊,可輕讀;“其間”以下六句寫心情,也要用嘆惋之聲;“今夜”以下四句表請求,應讀得懇切。

  第五段:結尾兩句餘味無窮,讀完上句宜稍稍延長,再緩緩讀出下句。

  【說明:“自主閱讀”是“誦讀明意,把握結構”這一教學過程的設計原則。因為只有自主性的閱讀,才能使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無須像傳統教學那樣,教師首先將生字詞預先寫在黑板上。至於講析內容的詳略,則應視學生對“問題3”的回答而定,講析應定位在對學生的自主閱讀起引導作用這一原則上。】

  (三)、品味美妙的音樂描寫,欣賞語言的形象美

  1、請一位同學按以上的誦讀指導朗讀第二段,然後再請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2、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非常成功,堪稱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那麼詩人是如何將這無形的音樂表現得如此美妙的呢?

  ①、用豐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寫音樂的美妙、節奏的變化,使讀者能透過文字領略到美妙的音樂形象。詩人選用普通的聲響作喻體,將訴諸聽覺的音樂形諸文字,使那飄渺即逝的無形音樂變得仰之可視,俯之可感。這些美妙的文字對刻畫音樂形象到底起到什麼作用呢?(教師示例後請學生分析。)

  如急雨:形容樂曲之濁重沉響,節拍急促。

  如私語:形容樂曲之輕柔尖細,委婉纏綿。

  大珠小珠落玉盤:形容樂曲之錯落有致,明快清脆。

  間關鶯語花底滑:形容樂曲之悠揚婉轉,悅耳動聽。

  ②、以聽者的感受襯托音樂的聲情並茂。(學生找出描寫詩人“聽”的感受的詩句並作簡要的分析,然後教師歸納)

  詩人對音樂的描寫可謂聲情並茂,真切感受人;更重要的是詩人從旋律節奏的仰揚快慢的變化之中“聽”出了琵琶女的“有情”,“聽”出了琵琶女複雜的內心情感。一個“漂淪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現在讀者面前,併為後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情感受抒發作了厚實的鋪墊。

  ③、用環境描寫表現音樂的魅力。(由學生分析,教師啟發性提示。)

  3、全班集體朗讀第二段。

  【說明:欣賞形象之美,品味語言之妙,不能完全由學生完成,因為學生沒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品味欣賞”這一教學過程,須由教師引導學生逐步感悟詩人的人生體驗,慢慢培養學生獨自領悟的能力。】

  (四)、課外拓展(預先印製好,下課時發給學生)

  1、比較《明湖居聽書》與《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分別指出其描寫音樂的目的。

  2、閱讀下段文字,回答文後問題。

  《琵琶行》亦是絕作。然身為本郡上佐,送客到船,聞鄰船有琵琶女,不問良賤,即呼使奏技,此豈居官者所為?豈唐時法令疏闊若此?蓋特香山藉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夜泊鸚鵡洲,秋江月澄澈。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歌罷繼以泣,泣聲通復咽。尋聲見其人,有婦顏如雪。獨倚帆檣立,娉婷十七八。夜淚似珍珠,雙雙墮明月。借問誰家婦,歌泣何悽切?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趙翼《歐北詩話》)

  ①、趙翼認為白居易不應該不顧身份地邀請琵琶女彈奏琵琶。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的?(可從白居易的現實主義詩風及其能衝破封建等級觀念的角度回答。)

  ②、琵琶女“沉呤”片刻、“放撥插弦”之後,主動“自言”身世,而歌女“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差異?(學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③、你愛讀《琵琶行》和《夜聞歌者》兩首詩中的哪一首,為什麼?

  【說明:知識的海洋是無窮的,必須培養學生遨遊知識海洋的能力。“課外拓展”設計的題目,給了學生充分的想像空間,同時又能引導學生逐步學會研究性閱讀。】

  《琵琶行》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學習音樂藝術的描寫技巧,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2、培養學生對藝術的領悟力和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並序)中描摹音樂的片段,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裡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採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樂,狀無形如在眼前,為學生學習描寫音樂提供了最好的借鑑。引導學生體會描摹的妙處,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本課的難點與重點。

  解決方法:

  1、透過觀看電影剪輯幫助理解,增強感性認識。

  2、列出思考題發揮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結合《音樂欣賞》課所學的知識,引導學生談談欣賞一些樂曲的感受,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重點閱讀琵琶音樂聲調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揚疾徐變化的過程,領略品評作者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體味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一、匯入新課:(幻燈片1)

  (課前反覆播放在《彩雲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

  我們現在聽到的這幾首曲子是在《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大家能說出它的曲子嗎?

  學生們能說一說自己聽了以後的感受嗎?

  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學習怎麼樣欣賞音樂,在語文課上,我們則學習怎樣把自己的這些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一位唐朝詩人是怎麼樣描寫音樂的。

  二、介紹背景(幻燈片2“潯陽江頭”)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被貶江州時,一個秋天的夜晚,潯陽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長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那女子一曲飽藏憂怨的琵琶曲,引得詩人淚溼衣襟,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

  三、思考題1:(幻燈片3:“思考題一”)

  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讀課文,請同學們找出詩歌中描寫音樂的詩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問:“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這些是不是描寫音樂的呢?

  “轉軸撥絃三兩聲”、“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是寫琵琶女彈奏的姿態;“初為《霓裳》後《六么》”寫彈奏的內容;“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是寫聽者的感受,這些是不是為寫音樂服務的呢?

  這一段的最後一句:“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一句表面看是寫景,我們能不能把它也歸入描寫音樂的句子呢?

  請同學們齊讀正面描寫音樂的這一段。思考一個問題:

  打出幻燈片:作者是怎樣實現對音樂的描寫的?用到了什麼樣的修辭手法?

  比喻。

  (幻燈片:思考題二)這些比喻句本體都是音樂,喻體分別是什麼?透過比喻它們分別描摹出了音樂的哪些特徵?

  1、(幻燈片:答案):

  比喻特徵

  如急雨粗重急驟

  如私語輕微委婉

  大珠小珠落玉盤連續、重音與輕音交錯、清脆

  鳥語花底音調宛轉、流暢、輕快

  泉流冰下音調尖細、陰塞、壓抑、

  冰泉冷澀音停頓、清冷、凝滯

  銀瓶乍破激越奔湧

  鐵騎突出高亢雄壯

  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

  2、小結(點選):九個比喻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急雨的聲音,私語的聲音,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等等,這些,都是什麼呢?都是聲音。那麼,琵琶彈奏的是不是也是聲音呢?

  所以,這些比喻句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聲喻聲,用大家熟悉的、類似的聲音作比喻,寫出了音樂的五彩繽紛。和疾徐抑揚的變化,使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3、朗讀(幻燈片:朗讀片斷):看錄影剪輯。

  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誦這一段描寫音樂的文字。

  五、擴充套件(幻燈片):

  音樂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如何把抽象的音樂用形象地表達出來呢?最普遍採用的手法是比喻。比喻是描摹音樂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善於用比喻,能使我們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你還能說出一些描寫音樂的文字嗎?

  在我們這個單元課後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憑箜篌引》,就有關於音樂的描寫。《明湖居聽書》一文中,也有關於黑妞和白妞兩個藝人唱腔的描寫,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後去讀一讀。這裡給大家帶來的是一段關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描寫:

  1、欣賞:(幻燈片)點選播放音樂同時打出文字

  開始,寂靜無聲的短暫的空白。像潔白的稿紙開頭的幾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開之際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開臨湖畫窗之時的一瞬,靜靜的,靜靜的……

  彷彿從遙遠的天際傳來幾聲叮咚,幾聲鳴囀,隨之,一個悠長徐緩的聲音出現了,像舒捲的輕紗,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蠶傾吐著纏綿不盡的絲絲縷縷……

  2、比較:(幻燈片)同時列出兩段文字描寫

  請同學發言,談談這兩段音樂描寫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這兩段描寫音樂的片斷,《琵琶行》中的音樂片斷描寫寫出了彈者和聽者的感情。我們彷彿能感受到聽者和彈者中存在著某種共鳴。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

  引導學生答出: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六、思考題三:

  (幻燈片)詩人因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產生了心靈的震撼。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詩人的遭遇有怎麼樣的相似之處呢?(研讀詩歌的第三、四段作答)

  答案:(幻燈片)兩人有相同點:

  琵琶女白居易

  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來自京城

  名屬教坊第一部才能橫溢大詩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淪落

  商婦京口守空船嫡居臥病潯陽城

  七、歸納

  本詩有兩個獨特之處,千百年來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讀者。

  一、是詩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運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使人們產生了心靈的震顫。琵琶女的身世就彷彿是作者感情渲瀉的一個突破口。在文學史上許多優秀的篇章都會用到這一種抒情模式。

  如《紅樓夢》中的“黛玉葬花”片斷。

  花本是沒有生命的,可是黛玉為什麼會想到要埋葬它呢?因為黛玉覺得自己和花會有相似的遭遇。所以對花產生了同情。

  二、是對音樂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勢入江潮雪湧。本來聲音稍縱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寫到位,白居易卻能以生花妙筆,調動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們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八、作業:

  結合音樂欣賞課上欣賞過的音樂以及今天學到的知識,寫一篇聽後感。

  字數:三百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