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對後世的影響
導語:《琵琶行》這首詩用形象類比法把兩人之間的悲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進行類比,最後融合為一,從而推出兩個藝術形象都有懷才不遇、淪落天涯的感慨的結論。形象類比,抒情言志,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後世影響/《琵琶行》
《琵琶行》與《長恨歌》有所不同的是,這首詩由歷史題材轉到了現實題材,透過親身見聞,敘寫了“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淪落命運,並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因為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就來得特別深摯,因為是在貶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詩情就來得特別的哀婉、蒼涼。誠如《唐宋詩醇》所謂:“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在表現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楓葉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寫來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透過人物的動作、神態來展示其性格、心理。
如“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貼切地表現了彈奏者既因羞澀又因難言之痛而不願見人的情態;從“轉軸撥絃三兩聲”到“低眉信手續續彈”,以逐層遞進的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進入角色、開始回味往事時的神情和心緒,非常形象、逼真。至於其中對琵琶樂聲的一段描寫,更是精彩之至,詩人連續使用急雨、私語、珠落玉盤、花下鶯鳴、冰下流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樂聲從急驟到輕微,從流利、清脆到幽咽、滯澀,再到突然激揚的過程極形象地摹寫出來,而隨著樂聲的抑揚起伏,彈奏者動盪變化的感情也溢位行墨之外。更顯出其描寫的細膩、真切、自然流暢和情感的潛流暗轉、突放突收而獨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終結時,作者這樣寫道: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在一聲“裂帛”般的音響之後,一切都歸於靜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時斯境,同懷天涯淪落之感的作者與彈者心境如何,不難想見;而由此剎那間寧靜所構成的音響空白,也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雖然琵琶的琴聲停止了,但是,那種感觸卻一直留在人們的心中。
寫作特點
1、情節曲折,波瀾起伏:
在“醉不成歡慘將別”的時候,便“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將情節推向另一個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畢,“東船西舫悄無言”,似乎可以結束了,忽然又“沉吟”、“斂容”,琵琶女要訴說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訴說一完,詩人便抒發自己的感慨,將自己的遭遇與琵琶女的遭遇聯絡起來,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更奏一曲,樂聲進入了高潮,但詩人不再作正面描寫,只說其聲“悽悽”,並“不似向前”,寫到這裡,就戛然而止。這樣,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產生意深境遠的感覺。這種曲折多變的情節,使琵琶女富於戲劇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現,她的琵琶絕技也得到了細緻的描繪;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2、以情動人:
這首詩以情動人,敘述事件,描寫人物全都充滿抒情色彩。送客一節即以“秋瑟瑟”、“慘將別”、“茫茫江浸月”,給環境製造了傷感的氣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詩人在描寫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調時,讓情思幽恨貫穿始終。自敘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滿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產生的種種哀傷。詩人自嘆經歷,處處以環境襯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寫了漂淪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悽悽的絃聲與哭泣聲相互照映,更是寫盡了詩人的悲痛之情。全詩使用的典故很少,語言精練明暢。詩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寫詩吊念他說:“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可見本詩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傳誦極廣。
3、畫面精采: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稱絕妙的“有聲畫”,畫面非常精采。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圍。如秋江夜別“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這種蕭瑟的秋景對離情別緒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四句描寫了環境的惡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淪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態、動作描繪出畫面,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畫面傳神地描繪了琵琶女嬌羞的神情和猶豫遲疑的複雜心理。再如“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這裡描繪琵琶女曲終時的動作、神態,不僅使人感到她的教養、經歷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現她由彈奏到自敘身世的內心活動。另外“滿座重聞皆掩泣”之後的一個特寫鏡頭,詩人“淚溼青衫”。畫面的基調落在一個“泣”字上。當然對曲調理解最深的,動情最濃的,以至“淚溼青衫”的,還是詩人自己。“泣”的內涵顯然是豐富的、深沉的。
4、敘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詩所敘之事(秋夜江頭送客、琵琶女的悲劇命運、作者的貶謫生活)飽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人物的動作,心理的細緻描寫;人物以抒情方式傾訴悲懷;精當的說明和議論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初為《霓裳》後《六么》”、“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等等,對於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畫龍點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視的。凡此種種,都使這首詩滿含著抒情氣息,做到了敘事與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強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藝術魅力。
5、形象類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在中唐商業經濟發達、城市畸形繁榮的生活環境裡,在當時互相傾軋、仕途險惡的政治背景裡,琵琶女的形象和詩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現實的典型意義。此詩用形象類比法把兩人之間的悲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進行類比,最後融合為一,從而推出兩個藝術形象都有懷才不遇、淪落天涯的感慨的結論。形象類比,抒情言志,富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6、結構謹嚴:
詩從“送客”起筆,繼而寫了“尋聲”,“邀彈”、“詢問”、“訴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關聯,層層推進的情節。這些情節分則各為一個場面,合則是一篇完整、和諧的詩篇。
題解/《琵琶行》
詩人在這首詩中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透過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藝人的悲慘命運,抒發“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情。 詩的開頭寫“秋夜送客”,“忽聞”“琵琶聲”,於是“尋聲”“暗問”,“移船”“邀相見”,經過“千呼萬喚”,然後歌女才“半遮面”地出來了。這種迴盪曲折的描寫,就為“天涯淪落” 的主題奠定了基石。 接著以描寫琵琶女彈奏樂曲來揭示她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