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

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

  導語:《琵琶行》教學設計有哪些精彩內容呢?《琵琶行》教學反思是什麼呢?《琵琶行》是著名的文學大家白居易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琵琶行》教學設計與反思,歡迎閱讀!

  《琵琶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感受悲劇美,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

  鑑賞音樂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品味意境美,瞭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

  涵詠語言美,進一步提高誦讀能力。

  【重難點】:

  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

  理解作者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的感情融為一體。

  【媒體平臺】:CAI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匯入新課。

  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古今因為音樂編織出無數佳話。兩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一千多年前,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一曲《琵琶行》,讓人永遠記住了這個美

  麗而憂傷的故事。有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溼。那絃音究竟觸動怎樣的情懷,而使有淚不輕彈的司馬青衫溼呢?今天,我們解讀這首千年樂音《琵琶行》。(板書課題:《琵琶行》)二初步感知。

  聽錄音,思考:全詩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明確:慘。(離別的愁慘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透過剛才聽錄音,可知本詩是一首敘事詩,在這首敘事詩中刻畫了哪兩個主要人物?

  明確:一個淪落江邊的歌女,一個被貶江州的官吏。(板書:琵琶女詩人。)那麼我的問題來了,是什麼讓這兩位素不相識的聯絡到一起呢?

  明確:琵琶聲。

  遭貶的詩人在聽到琵琶女的彈奏後,產生了心理共鳴,這共鳴化作了一句千古傳唱的詩句,這句是?

  明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三重點賞析。

  (一)同是天涯淪落人。

  詩人為什麼會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哀嘆?“同是”如何理解?請同學們聯絡課文三四兩段和螢幕上所提供的材料,想一想詩人與琵琶女身世有沒有相同的地方呢?(結成小

  組討論)投影:6歲學作詩。9歲熟悉聲韻。29歲進士及第。32歲拔萃登科。35歲授翰林學士。36歲授左拾遺。44歲上書批評朝政,被貶為江州司馬。

  明確:①彼此都自京都淪落江州(自言本是京城女——我從去年辭帝京)。

  ②彼此都懷才不遇(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才華橫溢)。

  ③彼此都遭遇不幸(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但“商人重利輕別離”,只能“夢啼妝淚紅闌干”——因直言進諫“謫居臥病潯陽城”)。

  小結:儘管詩人與琵琶女的社會地位生活態度有所不同,儘管他們素昧平生,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失意者的感受是相通的。(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失意者同病相憐,故詩人在聽曲之後,產生

  了共鳴,詠歎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主題。人悲己憐,傷人傷己,共鳴之音飽含深情。

  (二)琵琶聲中訴悲情。

  淪落人解得淪落音,淪落音觸發淪落情,那麼點燃這淪落情的淪落音詩中共寫到幾次?最詳細的是哪一次?(指名讀,其他同學完成投影上的習題。)投影:

  急切愉快 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幽愁暗恨 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激越雄壯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整個曲調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樂者本於聲,聲者發乎情。“不得志”是琵琶女琵琶聲中傾訴的主題,那麼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變化軌跡呢?賞讀詩句。

  明確: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么》。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故而旋律清脆圓潤輕快舒徐。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故而旋律緩慢漸進無聲。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命運的抗爭!故而旋律剛勁急促。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透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板書:琵琶聲中訴悲情)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詩人是如何描寫這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琵琶聲的?描寫音樂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因為音樂是訴諸聽覺的,它不像視覺形象易於描寫和展現。

  明確:①比喻(形象,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②疊詞(音樂性節奏感),③音樂效果,④演奏者神態,⑤點撥音樂中的情感。

  ⑥對比。

  小結:作者如此繪聲繪色地再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已不能不使我們驚佩作者的藝術才華,但作者的才華還不僅表現在再現音樂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形象的千變萬化,展現了琵琶女起伏迴盪的心潮。

  (三)一枝一葉總關情。

  人們常說情借景重,景為情染。本詩情如此悽婉,為了渲染這份情,除了精彩的音樂描寫外,詩中還有幾處景物描寫,請同學找出,抓住關鍵字詞進行賞析。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2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3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明確:1渲染別離時悽迷朦朧的情調氛圍,離愁的浸染,使江月也帶上了慘淡而迷離的色彩。“浸”瀰漫之意,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點染出憂別之傷。

  寫出一直陶醉在音樂意境中的聽者,沉浸在動人的藝術境界。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一個“白”字點出其中之情。

  以空船寒江與明月渲染了琵琶女的處境孤寂淒寒。這江月之“寒”,是淒寒心境的外化。

  四主旨品讀。

  這是一篇長篇敘事詩,但是這首敘事詩的目的`不在於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在於抒心中的感情,澆心中的塊磊。前面的序言中一些話要從反面去理解才可以。“予出宮二年,恬然自安”,真是這樣嗎?“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嗎?這顯然是假話來的。心中苦不堪言,其痛何如哉!詩人從琵琶女的厄運聯絡到自己。一個彈,一個聽;一個是年老色衰,一個是仕途坎坷。身世雖不相同,而離鄉別井天涯淪落則完全一樣(板書:淪落),因此從內心深處發出了千古絕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品讀詩句,低沉緩慢,表現出嘆惋的情調。聽錄音,再誦讀。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感受人物命運的悲劇情感,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的寫作特點,瞭解環境描寫渲染氣氛傳達情感的作用。“楓葉四弦秋,棖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勾留江上別離情。”詩人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溼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走進經典,淚水沾溼了歷史的臉龐。(齊讀課文)

  六佈置作業:

  比較閱讀《明湖居聽書》。

  《琵琶行》教學反思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透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鑑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並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透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鑑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字,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字解讀,並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並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係。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並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鑑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並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