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琵琶行》教學反思

《琵琶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什麼樣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

  我教《琵琶行》花了大概兩節半課時。開始半節課(前半節課主要講解上一篇課文沒有完成的內容)主要介紹白居易,講解《琵琶行》序言,通讀全文,糾正字音等工作。第二節課開始串講課文,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串講完第二段後,引導學生反覆朗讀。然後讓學生根據“前奏——輕重音交織——滑澀抑揚——高潮——尾聲”的提示,對第二段進行分層次。在串講第二段時,同樣提到了在“銀瓶乍破水漿迸”之前出現“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句子在文學手法上的需要。同時引導學生體會“別時茫茫江浸月”和“唯見江心秋月白”等景物描寫的句子在表達感情上的作用。第三節課,前半節課重點在於講解《李憑箜篌引》並讓學生思考、討論《李憑箜篌引》與《琵琶行》在音樂描寫上的不同點。後半節課則在於簡單地串講《琵琶行》的第三、四、五段。

  這樣的文章重點不在翻譯(教師不能糾結於一些字詞的講解),而在於理解和體會。所以,這樣的文章對教師的語言感染力要求很高,沒有好的語言感染力,不能用暗示性的語言引起學生的聯想,是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文章內在的魅力的,對琵琶女的遭遇,對白居易的現實,學生也就不會產生一絲的同情。教師的講解要富有感情,教師自己首先要有同情心,學生需要在教師的語言中讀出同情,學生才能體會同情。這一點上,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不是做得非常好,雖然我儘量用語言去感染學生,但很明顯,感染力不夠,我能體會到學生已經知道要同情了,但我覺得程度不夠,這個責任在老師。

  在進行兩篇文章音樂描寫不同點的討論時,我事先準備了大概六個要點,我教授的兩個班級是兩個層次的班級,1班屬於第一層次,10班屬於第二層次(全校共三個層次)。討論並不熱烈,這可能和問題有一定的難度有關(需要腦子真正去思考,不是閉著眼睛就能瞎說),當然這並不出乎意料,我課前曾預計是有人回答,但回答不到點子上,然後我慢慢引導寫出答案。但上課後的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10班有三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兩個要點;1班有四個人回答了問題,答出了五個要點。

  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不夠,個別學生的思想已經開始向深入發展,這是我在以後上課時需要去注意的,特別是1班,以後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引導他們思考一些深一點的內容。問題的回答人數單一,總是那麼幾個人,其他同學大多沉默,這個問題早已有了,我要引起重視,今天我在1班就表揚了那幾個發言的同學,批評了大多數不發言的學生。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2

  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職業高中二年級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 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我想只有讓學生反覆誦讀和相互交流才能彌補學生在鑑賞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在課前我先給學生放一段民樂,讓學生先進入音樂欣賞的氛圍。然後在音樂的背景中讓學生描述音樂感受,在民樂曲當中開始我的教學過程。

  一、 為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品味本詩的意境,我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詩歌音樂的美好意境。其次,讓學生自己主動鑑賞,學生都喜歡哪些句子,描出在哪裡。當然,如果 學生對本段誦讀沒有完成好,此環節就顯得很矯揉造作,為了趕時間,學生髮言大多停留在字面意思的分析而無昇華部分,我的點評也只是蜻蜓點水,一筆點過。我 在此環節處理很粗糙,

  二、為了完成感受作者透過文字表現音樂形象的藝術技巧的教學重點,我決定讓學生重點分析詩人寫作是應用的手法,從理論上進行概括總結。《琵琶行》一課的教學重點我完成的很牽強,這是我以後應該注意的地方,所謂公開課也是檢驗自己教學能力的一次機會,且不可急於求成

  三、另外,在學法指導上,我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描寫背後的情感,學生很容易的找出詩人情感在詩中的體現。這樣,我和學生從音樂描寫的意境、手法、情感對課文進行了三重解讀之後,進行延伸拓展,師生共同品味,在比較閱讀中鞏固藝術手法。

  四、最後,我拿出10分左右的時間來指導學生實戰演練,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將自己的感受流入筆端。在一段優美的《草原之夜》樂曲中結束課程。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3

  《琵琶行》第二課時,重點賞析詩篇第二段對音樂的描寫。課前我已製作了課件,關於音樂描寫這一部分,主要想讓學生學習如何將無形的音樂表現出來。音樂的旋律變化在別人的課件中有圖示,我照搬過來。然而課上突然臨機一動:何不讓學生畫一畫?看看他們能畫出什麼樣的圖,也就可以看出他們是否理解了第二段的內容。

  馬上施行,本以為學生要磨蹭一會兒時間,沒想到在幾分鐘內,多數學生的草稿本上就有了成果,且多數畫得不錯,像播放器裡顯示出來的音樂旋律。特意選兩個同學上臺板演,並要求對著圖示講解。一個畫得粗糙些的,一個畫得細緻些的。粗糙的同學幾個波峰低谷就表現出來,說這一段音樂有“小高潮”,有“大高潮”。細緻的同學每一句都給表現出來,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就是用了小波浪線來呈現(唉!咋沒想到當堂拍照下來,就省得我這裡費唇舌了)。學生對這幾句都有感覺,理解得不錯,還有一處就是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同學們都能明白這裡是最高潮,畫得很突出。也正因為有了這麼一次動手,學生沒讀懂之處也就暴露出來,對於詩中“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學生多數沒有呈現出來,這時候就需要我這做教師的予以糾正、補充了。

  本段內容用文字表現音樂,學生是否真正讀懂,透過這樣的檢查效果奇好。理解了音樂的旋律變化,也就理解了音樂的內容表達,而後再學習詩人是如何把無形的音樂表現出來,學生的注意力也就更加集中,能看出詩中有八個比喻,能看出以聲寫聲,聲中有情,聲中有形。如果有時間,再趁熱打鐵播放一曲音樂,讓學生試著寫一段,相信本堂課效果一定更好,課的重點得到突出、鞏固,學生印象也會更深。

  我們的課堂確實很有必要改變教學模式,不能只是教師“一言堂”。教師“一言堂”固然節省時間,課更流暢,但其弊端在於無法真正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讓學生動起來,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思維情況;只有真正動起來,學生才會有真正的收穫。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4

  語文新課標關於課程結構的設計要求“學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同時要求“追求語言、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養等多方面、多層次目標發展的綜合效應,而不是學科知識逐‘點’解析。”“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本節課課程設計之初就牢牢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力圖實現“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教學,做到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為此,本節課從課前的預習內容到課堂過程教學目標的`實現,諸如人物命運悲劇美的賞析及音樂美的鑑賞過程,全程將課堂還給學生,真正做到讓學生“自主”,真正實現讓學生們以“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在”合作、探究中”自主學習,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文字音、作家作品介紹、寫作背景都放到課前自主進行,課堂集中賞析人物命運的悲劇美和鑑賞音樂美,老師適當的進行指導點撥,讓“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達到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

  完整精緻而有匠心的課程設計、多種閱讀形式的閱讀理念、自然流暢的課堂流程、及時專業的表揚點評、板書設計的美育薰陶等環節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本次授課的主要目標得到了很好實現。

  美中不足的是授課班級為音樂專業生,獨有的專業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略有遺憾。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5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裡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後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後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

  今天上《琵琶行》,在德起那裡學到了一個很好的思路,先讓學生找到詩歌的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後問學生有幾個淪落人,一為歌女,一為白居易,然後問他們分別是怎樣的經歷,怎樣的淪落,學生找到第三和第四段,分別去讀,設計問題,讀出了怎樣的琵琶女,讀出了怎樣的白居易,在琵琶女這裡,同學們可以看到她的少年歡樂與晚景淒涼,但對於她的不幸命運認識不夠深刻,她處於社會的最底層,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即使五陵年少爭纏頭,也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對她並無絲毫尊重,而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看重的是利,琵琶女看重的是情,二人又怎會心靈相通呢?琵琶女淒涼的身世令人慨嘆同情。梁老師也提出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何說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少年時不應充滿歡樂嗎,可那又是不是真的歡樂呢?

  理解白居易的淪落時插入背景介紹,可以讓學生跟深刻的理解他的痛苦,見到琵琶女的驚喜。

  提問:是什麼讓他們的心靈得以相通呢?自然是那音樂了。與同學們共同欣賞經典音樂描寫。但是要知道,賞音樂是為體會蘊含其中的情感服務的。

  一句話串起全文,也可謂綴玉連珠了!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6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與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的《聽穎師彈琴》一起被譽為描摹聲音的三大“至文”。用語言來顯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難度太大,通常情況下,詩人都善於討巧,大多取間接的審美感應來表現。而《琵琶行》不僅用傾聽者的感受、反應來表現琵琶曲的美妙動聽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高超,而且運用擬聲詞和大量的比喻句來直接表現曲調的特點與旋律的變化,堪稱描摹音樂的典範。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體悟到本詩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描摹音樂的妙處,不僅直接對標高考考點,而且將大大促進學生在鑑賞音樂與詩歌時的審美能力。有鑑於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位為:品位詩歌的語言,學習詩歌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

  從授課情況來看,我的教學設想基本得到了一一體現,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總的來講,本節課的主要收穫有三點:

  一、教學設計凸顯語文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

  品味詩歌的語言,學習本課描寫聲音的表達技巧並運用這些技巧去賞析、表現聲音,著眼於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教學環節由淺入深,環環相扣,由賞析到運用,由課內到課外,有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鑑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更是貫穿課堂始終。

  二、主線鮮明,重點突出。

  俗話說:“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琵琶行》一課值得學習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詩歌語言、解讀作品主旨等等,而本節課抓住這首詩出色描寫音樂這個特色,確定學習作品描寫音樂的表達技巧這個目標,充分調動學生的心、口、手、耳、腦多種官能,引導學生透過誦讀感悟琵琶曲的美妙,透過探究、交流領悟作者所運用的表達技巧,透過延伸練習和課堂微寫作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賞析、表達。

  三、注重學生活動,學生活動方式靈活多樣。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節課成功與否,關鍵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凸顯,學生的活動是否充分。本節課的學生活動將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相結合,將聽、說、讀、寫相結合,將講臺下的活動與講臺上的活動相結合,靈活多樣,追求實效。

  雖然在準備階段我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充分考慮每一個教學細節,力求完美,但不完美是必然的,缺憾是難免的。回頭自省,我認為本節課的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誦讀不夠充分。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教學應該充分發揮朗讀對文字理解、情感薰陶的重要作用。雖然本節課設計了學生自讀全文、齊讀精彩段落、有感情美讀個別語句等環節,但總體來說,誦讀還不夠充分,尤其是教師對學生誦讀的指導有待加強。

  二、對學生回答問題後的評價單一,針對性不強。

  教學評價也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課堂評價語運用得當,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課堂活躍度。本節課教師對學生的肯定性評價多是“很好”“非常好”之類的簡單用語,缺乏變化和針對性。

  學無止境,教亦無止境。教研教改,我將一直在路上!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7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篇,也是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關於音樂描寫的唯一一篇。所以在學習這篇文章時我把文章解讀的另一個重點放在了對其音樂部分的描寫和理解上。本節課透過配樂朗讀,把握作者描寫音樂的特殊語言和描寫音樂的藝術手法。白居易在描寫音樂時用了很多的疊詞,如嘈嘈”形容“大弦”樂聲的濁雜粗重;“切切”形容“小弦”樂聲的輕細急切。形象的表現出音樂的不同特點。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音節悅耳動聽。詩中對特殊詞的運用有很多:疊詞:弦弦、聲聲、續續;連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同時又用了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來描寫琵琶女彈琵琶的情形和音樂所帶來的強烈的震撼效果。正面描摹:琵琶女彈奏琵琶的情形。

  如: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這兩句主要寫琵琶女彈奏琵琶曲的神態、動作和內心的情緒。“低眉”寫琵琶女彈奏的神態,突出其情緒的低沉;“信手”寫琵琶女彈奏時的動作,表現其技藝的嫻熟。“無限事”表現出彈奏者借琵琶來訴說內心無盡的感觸。作者透過彈奏者的動作、神情表現其高超的彈奏技藝。讓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側面描寫:琵琶曲產生的震撼效果。如: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詩描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前一句寫船客聽到音樂後的忘情神態襯托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後一句寫四周景物的寂靜襯托琵琶曲的動人。襯托了音樂強烈的藝術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透過對文字這樣的分析,學生就掌握了賞析音樂描寫的手法,更容易理解白居易此詩漂淪天涯的感情。在當堂檢測的設計中專門選擇了李白的描寫音樂的《聽蜀僧濬彈琴》這首詩。設定了兩個問題

  (1)詩中第二聯“一揮手”和“萬壑松”分別寫了什麼?運用了什麼手法?

  (2)詩歌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寫音樂。

  以此進一步強化訓練學生對手法的掌握。總之,本節課我的教學目的就是透過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讓學生掌握音樂描寫的語言技巧和手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鑑賞能力。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8

  《琵琶行》內容豐富,涉及到的知識點多,教學選擇空間大。其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是全詩的主旨句,以此切入教學,不但可以串聯起全文的內容,還可以以此探究本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採用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

  課堂教學會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基礎上,有一個知識延伸。《琵琶行》交待了琵琶女淪落天涯的原因,卻沒有交待作者淪落天涯的原因。另外,白居易的淪落天涯之恨,為何會透過一個遲暮美人來抒發?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究方向,以此來對某種常見的思想情感、表現手法進行分類、總結學習。

  整個教學思路是:從(個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相識卻不曾相逢——不曾相識不成逢,最後回到(共性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個性到共性,形成一個層層遞進的閉環。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考慮到教學目標的適用性,因此在分析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時,採用了“解字釋義”與“結合具體詩句”的方法,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並且透過PPT,將相關問題具體化、形象化;透過板書,將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絡展示出來。

  在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一些教學操作與預先的教學預期出現出入。

  一個是好的方面。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常常會因為一些偶發的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打開了一個新的教學思路,觸發了新的教學靈感。

  但是很多教學操作是不符合教學預期的。

  首先,從教學內容安排方面來看,一些知識點在講授的過程中,前後順序在邏輯上並不是太合適。比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賞析、內涵探究與鑑賞方法總結,它們之間的順序出現了問題。在拓展引申方面,有些知識內容太過於深入,學生不能理解。比如,有關士大夫政治理想的內容,過於寬泛。有些知識點所舉的例子並不恰當,比如列舉與白居易同時代的詩人時,李商隱這個例子並不是太合適。最後把有關李商隱的例子,轉變成了最後的課外練習題。有關屈原“香草美人”的描述,也出現不恰當的地方。這些都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的。

  其次,某些知識環節並不能很順理成章地推匯出來,顯得牽強附會。比如,最開始的匯入設計是以南宋洪邁的觀點“琵琶女是一個虛構的人物”開始的,但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並沒有水到渠成的感覺,於是刪除。再比如,由課本引申相應知識點的時候,引申出了意象的特徵及變化,感覺有點火車跑偏,於是又刪除。

  第三,在欣賞探究詩句,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有些環節並沒有達到預期。比如,在提問學生初讀琵琶女的故事,有何感受時,學生的回答有的天馬行空,有的拘泥成見,導致無法合理地進入到下一個環節。因此,後來將相關問題的切入口變小。再比如,在最後引申探究到中國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徵時,因為延伸的內容比較多,與學生之間幾乎是零互動,變成純粹的講授課了,因此考慮相關內容儘量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參與進來。

  透過對這節課的教學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好哪些知識點是需要著重的。知識點之間的前後順序、邏輯關係一定要梳理到位。在講授的過程中,所例舉的事例一定要恰當,並且充分利用多媒體、板書將之具體化、形象化,做到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其次,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一切教學活動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緊緊圍繞學生展開,避免陷入純粹的講授,而忽略了學生這個學習主體。在引申相關課外知識點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

  寫在最後:教學之路漫漫而修遠,而今邁步從頭越。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9

  《琵琶行》是高中新課標語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單元“詩的唐朝”裡的一篇課文,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寫的一首歌行體敘事長詩,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敘事詩和音樂詩中的“千古絕唱”。在白居易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寫詩悼念:“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說明遠在作者逝世前,本詩已經風行全國,很有影響了。這首詩最大的藝術特點是用極富音樂性的語言摹寫音樂形象,這是我們鑑賞和學習這課的一個重點。

  這篇課文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他們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應該沒有問題,可以在課前完成。而如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感受一篇融音樂、文學於一爐的抒情敘事詩是我重點思考的問題。

  首先,透過導語創設情景,帶領學生們來到了一千多年前的潯陽江畔,見證一個相遇相惜的故事,為下文做了很好的鋪墊。

  其次,課堂的第一部分——“難忘夢中城”。

  我以詩人和琵琶女共同對京城(帝京)的懷念作為切入點,透過反覆誦讀,體悟人物身世命運的由輝煌到淒涼悲劇性及相似性。我發揮自己在朗讀方面的特長,富有感情地進行朗讀,進行講解,感染了自己,也在一定程度上感染了學生。

  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這涉及到詩的主題,敘事詩是透過人物的命運來反映現實的。而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了作者的強烈共鳴,詩人才產生“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揭示出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共同點,才能夠讓學生進入詩的境界。

  之後,課堂的第二部分——“賞析曲中妙”。

  透過賞析琵琶女的三次彈奏,品味詩歌意境,感悟音樂的魅力。重點講解第二自然段中的音樂描寫,學習如何用比喻描寫音樂,汲取古代詩歌精華,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同時,我也選取了一古一今兩段同樣優秀的對於音樂的描寫,來與本詩中的音樂描寫進行比較。透過對比,更加明確《琵琶行》意象更生活化,想象視覺美的特點。

  最後,課堂的第三部分——“感悟曲中情”。

  在學生鑑賞音樂描寫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受“曲中之情”“詩中之情”,瞭解作者是如何透過音樂來感知聽者、演奏者內心感情,並將兩者融為一體的。以學生為主體,透過寫作,觸發了同學們對人物命運的深入思考,更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來自心底的美的喜悅,使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品味濃濃詩情。

  本課的教學優點是突出了詩歌教學的誦讀和鑑賞,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意象和用字,咂摸品味,讀出語言藝術和人物情感。不足之處是在對音樂描寫的側面描寫部分沒有全面的分析;在學生誦讀時,我對同學的誦讀表現評價指導不到位。

  總之,這堂《琵琶行》賞析課,有成功的地方,亦有失敗的地方。今後,我將不斷的進行反思教學和行動研究,精益求精,使自己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0

  《琵琶行》是一首長篇敘事詩,兼有詩歌和文言文的特徵。拿到課題後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究竟把它作為詩歌來教學還是作為文言文來教學?如果作為詩歌來教學,大量的字詞知識,詩歌內容的把握,結構的梳理,怎麼解決?會不會出現課堂看似很熱鬧而實際上學生對文字不熟悉的情況?如果作為文言文來教學,怎樣體現其詩歌特徵?怎樣體現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後經過反覆思考,與備課組成員的深入探討,確定既然是詩歌,詩歌才是本質,就要按照詩歌來教學,按照詩歌教學來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什麼?

  既然是詩歌教學,就應該突出詩歌教學的特點。第一就是朗誦,指導學生朗誦詩歌,在朗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第二是鑑賞詩歌的寫作手法。在本詩中主要是音樂描寫的手法。第三因為是敘事詩,有人物形象,還要鑑賞人物形象,透過鑑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命運,深化感情,提高認知。

  字詞,文意,結構怎麼辦?

  雖然是詩歌教學,但畢竟理解字詞,把握內容是基礎,也不能忽視,否則就是空中樓閣,華而不實。如果這些東西也放到課堂上,顯然內容太多,課堂容量太大,而且容易喧賓奪主。所以決定這一塊的知識應該在課外進行,指導讓學生充分預習,自學。課堂上起一個檢查,督促的作用。

  基本的教學方式。

  確定了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也就基本確定。預習朗誦——探討——展示。透過預習把握內容,透過朗誦領悟感情,透過探討深化認知,透過展示促進學習,交流心得。

  課後再反思:

  這首詩前後也教了好幾遍了,這次錄課後,又有新感受。教學必須刪繁就簡。“簡”就是核心,是關鍵,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內容。不能面面俱到,要大膽放手,學生能自己掌握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起到主導,督促,檢查的作用就行了。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我上了《琵琶行》一課,感觸頗多。現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準字音,瞭解故事的內容,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礎,瞭解全文的感情基調。

  2 、再讓學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現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有了一個切入點。讓學生解釋“淪落”的意思,並找出淪落人指的是誰,即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個淪落人,你找一找表現琵琶女淪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著一段落時,先讓學生讀一下這一自然段,並讓另外一名同學點評一下該同學讀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讀出感情這一點做得怎麼樣,應該用一種什麼樣的語氣來讀。再讓學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樣一個形象,她心中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再讓學生去讀一讀,品一品。

  當然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談一談你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大家一起學習一下。這樣自主生成的問題比較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當然主要還離不開琵琶女的形象這一核心問題,以及表現手法的運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個是大男人,一個是小女子,一個是朝廷命官,一個是民間藝人,一個高朋滿座,一個獨守空船。他們同在哪裡?

  5、 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

  ①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

  ②一個是名滿京都的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③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透過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來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鬱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

  琵琶女彈奏完後,為什麼滿座重聞皆掩泣?觸發了人們對於自己坎坷命運的反思,進入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領域,從而具有了永恆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透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中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這兩句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體驗,又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傳誦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麼把琵琶女與詩人聯絡在一起的?音樂。

  7 、我們就來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寫音樂的?然學生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並談一談精彩在何處?

  抓住比喻的修辭 空白的手法(或側面描寫) 情感的滲透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音樂是溝通的橋樑,它把琵琶女與詩人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絡在一起,成為精神上的知己,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可以寫對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為“一曲琵琶傳千古”擬寫上聯。同學們讀了這首時候有

  很多的理解與感悟,請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用對聯的形式表達出來。

  8 重讀課文,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讀出你的感受來。自由的讀、大聲的讀、有感情的讀。

  概括一下就是:淪落----淪落人-----琵琶女、詩人-----分別賞析------同在何處、有何相似點-----是什麼把他們聯絡在一起------音樂------對音樂的描寫(比喻、情感、空白)讓學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談一談、議一議。

  二 反思失誤:

  1 讀得不夠;詩歌是朗誦的藝術,多讀才能體味出詩中的內涵。開頭可以讓學生先伴隨著音樂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後讀一讀感悟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分析完詩人的經歷後可以讀一讀體味詩人的情感;最後讀一讀全文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藝術的魅力。

  2 對於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不夠。教師自己的講解過多,沒有讓學生動起來。如,可以讓學生讀完第三自然段後提一提自己的問題疑惑,第四自然段問一下你有什麼疑惑。關注學生的需要的課堂才能是高效的。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2

  《琵琶行》用兩個課時授完,第一課時透過學生的自主閱讀,以鑑賞音樂描寫為突破口,用語言將抽象化為具像,並且從中概括出詩歌的內涵與實質,以期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敏銳的感受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第二課時“學以致用”,透過聯語寫作,提升學生學習古詩的層次,將對古詩的理解轉化為運用,將領悟轉化為能力。

  從兩節課的教學過程及對問題的解決來看,我覺得有以下幾點是應該高度重視的。

  首先,教學設計,選準突破口。和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一樣,過去本課多是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感悟閱讀。我在教授此課時是引導學生感受獨特情感,為此,我以音樂描寫的鑑賞為突破口,品位它的描寫方法及它的不同樂章,以此來帶動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其次,解讀文字,突出重點。本詩值得欣賞的內容很多,在處理教材,解讀文字時,圍繞“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音樂描寫是解讀這一主旨句的一個側面,情感認同是另一個側面,而“探討研究”的過程,是讓學生圍繞文字解讀,並且探討此句為何能成為千古名句。為了讓學生能充分理解主旨句,我還引導學生找出文章中的景物環境描寫,並且探究這環境描寫和作者要表達的主旨之間的關係。學生能夠較好地理解這首長篇敘事詩。所以,短暫的課堂教學中突出並抓住重點,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對話交流,積極互動。在課題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在設計中,我以感悟——鑑賞——創作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且積極交出自己的學習成果。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三者之間的交融和對話。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師的主導作用的引領下,師生互動,並將這種互動學習帶到課外,正是語文教學的最有效的手段。

  當然,正如文中所述,在提高學習對文學作品感悟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的目標支配下,分析音樂描寫的手法及技巧,雖理性解讀了詩歌,但畢竟破壞了詩意。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片面強調感悟,淡化理解分析,事實上也會使學生知其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也以自己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強調感悟,但不能廢棄分析;需要理解,但需要結合運用。

  《琵琶行》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教學過程:

  提問前幾天所學的杜甫詩三首,絕大多數同學掌握得較好,少數幾個同學沒有記熟。

  同學們透過學習資料簡要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寫這首琵琶行的背景。簡要介紹歌行體。同學們思考並翻譯小序,分組討論小序在文章中的作用並找出小序中的句子與原文相對應的段落。分析第一段描寫在文章中的作用。

  本節課較為成功的地方在於:透過討論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節奏較為緊密。

  值得注意的是:小組討論的時間有點長;有些同學的參與度不高;當堂檢測的效果不好;還是沒有完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講授的內容依然有點多。

  以後設計教學環節應更注意充分調動學生而非老師講解;注意當堂檢測環節的設定;注意引導有些同學參與小組討論;進一步明確獎懲措施,保證回顧提問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