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琵琶行> 《琵琶行》教案範文合集6篇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範文合集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瞭解詩人白居易、識記文言基本知識點。

  2、 賞析本詩結構藝術。

  3、 學習描繪音樂的方法。

  4、 領悟作者關注現實、同情和尊重受損害的下層婦女的崇高精神。

  教學過程:

  【匯入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穿越《詩經》的河流,走過了3000年的曲折歲月。一提起唐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將相,而是才子佳人,在唐朝就有這樣一位皇帝,也許他的名字早已被人們淡忘了,可是他為一位詩人寫的悼亡詩卻永久的流傳了下來,而這位詩人就是唐朝的一張名片,千百年來,不斷地接受一代又一代的詩歌朝聖者。這位皇帝是誰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寫的這首詩是這樣的:“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師:這位詩人是誰?

  生:白居易

  師:怎麼知道?

  生:名居易,字樂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長恨歌》。

  師:白居易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琵琶行》?

  生:被貶潯陽。

  師: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就修建了琵琶亭。於是琵琶亭永遠的記載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潯陽江水又將這個美麗的故事千古的流傳下來。這位偉大的詩人就是白居易。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琵琶行》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中唐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併力求通俗,與元稹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60首,與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同為著名的詩史。其詩善於敘述,語言淺顯明暢,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琵琶行》是他被貶為江州司馬後的第二年秋天寫的。元和三年,白居易任“諫官”;五年,調京兆府戶曹參軍;九年,接太子左贊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請捕“賊”。朝廷深惡其僭越言事,誣其“浮華無行”、“甚傷名教”,貶為江州司馬。

  行: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多用於鋪敘記事,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自由,富於變換。

  【簡析小序】

  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①交代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點明寫作動機;④定下全文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

  【內容感知】

  1、 透過誦讀和對小序的學習,簡要概括這首敘事詩的內容。

  明確:詩人被貶官後謫居江州,月夜送客至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 透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

  明確:詩人自己和琵琶女。

  3、 學生再讀詩歌,並用一句簡短的話概括各個詩節的內容。(教師逐字逐句解釋翻譯每一段,講析一段,叫學生概括本段內容)

  明確:潯陽江邊聞琵琶、江心聆聽琵琶曲、江中聽訴身世苦(少年:本居京城色藝絕,老大:門前冷落守空船)、同病相憐感慨多(昔日:才高位顯居京城,如今:謫居臥病潯陽城)、重聞琵琶青衫溼。

  4、 請同學們概括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看看兩者有沒有共同點。

  詩人:當年在京城曾位居高官,作為才華橫溢的大詩人,每日詩酒流連,高朋滿座,其樂融融;但因為犯顏直諫被一再貶官,而今謫居潯陽城,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

  琵琶女:年輕時在京城豔蓋群芳,色藝雙絕,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只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過著淒涼的生活。

  共同點:①兩人同由京城流落江州,都有天涯淪落之感;②兩人都曾有過歡樂富足的生活,如今生活境遇一落千丈;③兩人同居窮鄉僻壤,舉目無親,知音難覓,倍感淒涼寂寞;④兩人前程未卜,對未來都懷有深深的憂慮。因此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5、 作者在聽琵琶女彈奏時心情如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明確:詩人的心情應該是孤寂落寞、悽清感傷的。詩中“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等處即是這種心情的印證。產生這種感受是因為詩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他從她的琵琶聲中聽出了其中哀怨淒涼的感情,進而想到自己的不公遭遇和坎坷仕途,自傷身世。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既同情琵琶女的遭遇,又悲嘆自己的不幸。

  【結構藝術】

  文中有幾次寫到了琵琶演奏?每一次的演奏從詳略佈置上來說,有什麼不同?

  明確:共三次,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是貫穿全詩的主線,一聞琵琶邀相見(第一段),,琵琶女未出場,是詩人和朋友偶然聽到琵琶女的演奏聲,演奏什麼曲子不知道,但可以斷定它的基調是悲壯的。因為①琵琶女在這“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②它打動了“慘將別”的主客心,加重了離愁,使“主人忘歸客不發”。屬於暗寫。再聞琵琶訴淪落,是明寫、詳寫。三聞琵琶青衫溼,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第一次(暗寫):“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第二次(明寫):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麼》(詳寫)

  “同是天涯淪落人”(點明主旨)

  琵琶女自敘身世

  詩人述“遷謫意”

  (照應)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寫)

  “江州司馬青衫溼”(側面烘托)

  【音樂賞析】(第二段邊疏通字詞邊講解此部分內容)

  分組討論,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來描摹音樂,這些手法有何好處?

  1、比喻(找出比喻句,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樂的什麼特點,音樂的旋律有哪些變化,並分析比喻描寫的好處)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語(細柔溫婉)、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圓潤) 急促 愉悅

  間關鶯語花底滑(婉轉流利)、幽咽泉流冰下難(清冷阻塞)、冰泉冷澀弦凝絕(低沉凝滯) 輕快 停頓

  銀瓶乍破水漿迸(激越奔湧)、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雄壯) 爆發 高昂

  四弦一聲如裂帛(短促淒厲) 戛然而止

  好處:以聲喻聲,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熟悉的聲音來作比喻,把抽象無形的琵琶聲變成形象可感的實體,不僅寫出了音樂徐疾抑揚、多姿多彩的變化,還讓人有親耳聆聽之感。

  2、疊詞和連綿詞

  疊詞:弦弦、聲聲、續續、嘈嘈、切切

  連綿詞:間關(疊韻)、幽咽(雙聲)

  好處:使音節琅琅上口、悅耳動聽。

  3、正面描摹與側面烘托

  (1)正面描摹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2)側面烘托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

  好處:寫聽眾的反應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藝術效果。

  4、 曲中帶情

  教師點撥: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彈奏之技藝高超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

  提示: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帶著感情來彈奏的,而詩人也是帶著感

  情來聽、來描摹的。

  找出有關感情的詩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調先有情、似訴平生不得志、說盡心中無限事。

  詩人以情繪聲: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相似的遭遇也使詩人從樂曲中聽出了其中的感情。

  4、小結

  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疊詞和“間關”“幽咽”等連綿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詠回味的廣闊空間。還從側面透過對聽者的反應的描寫,表現出琵琶曲的藝術魅力。當然,帶著感情去描摹音樂也是本詩描寫音樂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些都是我們在平時寫作中值得學習的地方。

《琵琶行》教案 篇2

  一、教學目的:

  1、欣賞並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瞭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詩段,以串講為主。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三、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預習提示:字詞正音:

  湓pén(江名)賈gǔ(商人)思sì(名詞,思緒)嘈cáo(聲音粗重)

  舫fǎng(船)蝦蟆hámó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頭用具)嘔啞ōuyā(象聲詞,樂聲嘈雜)嘲哳zhāozhā(象聲詞,聲音細碎)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於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託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詞的相關知識

  1、關於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

  2、關於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四、課文分析鑑賞

  元和十年(9),予左遷(10)九江郡(11)司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職為秋天(我)

  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14)。問其人,本長安倡女(15),

  鄰船的人那琴聲地發出京城樂曲的聲調原來是歌女

  嘗學琵琶於曹穆二善才(16),年長色衰,委身(1)為賈人(2)婦。遂

  過向樂師年齡增長,容顏衰老嫁給作妻子(我)就

  命酒(3),使快(4)彈數曲。曲罷憫然(5),自敘少小

  叫(手下人)擺酒暢快彈奏幾支曲子彈完(她現出)憂鬱的樣子述說年輕

  時歡樂事,今漂淪(6)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7)二年,

  事情漂泊淪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輾轉遷徙各地京官外調(已有)

  恬然(8)自安,感(於)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

  自己覺得安然(卻)被這人的話感動了才覺得被貶謫的失意之情因此寫了

  長句(9),歌(10)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這首)七言詩作歌並送(給)他共字命名叫

  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潯陽江頭(13)夜送客,楓葉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邊秋風下,響瑟瑟

  第一層: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起因、自然環境,全詩一開始就籠罩著悲涼的氣氛。

  主人(16)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絃(17)。

  白居易陪走上酒杯(卻)沒有(助興的)音樂

  醉不成歡慘(18)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酒)歡樂悲傷分別(看到江面)月影映在江裡

  分析:"主人下馬"與"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馬登船。

  在遠離京都的潯陽江邊送客,這不是一般的離愁別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悵惜別;霜葉衰草,秋風蕭瑟,更顯出荒涼寥落;沒有音樂助興,只能對飲悶酒,借酒澆愁,更反映出失意謫居的冷落寂寞。一個"慘"字,直抒胸臆,真實表現了當時的場面氣氛和人物心境。最後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間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形象說明詩人此時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樣無邊無際,此時的心緒就象江中破碎動盪的月影一樣零亂。以上這些描寫,為悲劇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寫與客人餞別時的淒涼情景。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然聽到面(飄來)琴聲回去(也)出發

  分析:從側面表現了琵琶曲強大的吸引力量。這兩句,從感情上來說,是由抑鬱到驚喜的一個轉折;從結構上來說,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先聞其聲,後見其人。

  第三層:概括寫出主客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的神往。

  第一詩段:作者秋夜江邊送客忽聞琵琶聲。(詩的引子) 《琵琶行》說課稿教案琵琶行教案《琵琶行》創新教案

  尋聲暗(19)問彈者誰?琵琶聲停語欲遲(20)。

  順著輕聲詢問要回答,(又有些)遲疑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20)重開宴。

  把船移近那船她上菜拿回盞新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聲聲(她)才(走)(卻)還著遮住半邊臉

  分析:"尋""問""移""添""回""開宴""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忽聞琵琶聲和急欲見到彈奏者的迫切心情。詩人運用想象"欲語遲"、誇張"千呼萬喚始出來"和行動描寫"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煉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矛盾複雜的心情。這中間有自慚身世,本不願再向人獻藝卻又拗不過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倫理道德觀念束縛下的猶疑和顧慮。準確描繪了琵琶女真切的個性,複雜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態。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見其態。

  第一層:寫邀請琵琶女的經過。

  轉軸撥絃(22)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動琴動琴(調音)三聲兩聲沒彈奏(就)含深

  弦弦掩抑(23)聲聲思(24),似訴平生不得志。

  (一)低沉抑鬱(的樂聲)(一)愁思好傾一能

  低眉信手(25)續續(26)彈,說盡心中

《琵琶行》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體會古典詩歌中音樂描寫的表達技巧,提高學生欣賞音樂描寫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描寫詩句的品讀熱情,從而喚起其豐富的想象。

  2、鑑賞詩歌藉助音樂描寫表達情感,理解詩人的內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原因。

  【教學重點】

  1、詩中音樂描寫的方法和技巧。

  2、“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探因。

  【教學難點】

  1、如何理解“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的內涵和情感表達作用。(即探求音樂描寫與琵琶女及詩人遭遇的內在共同點)

  2、學習描摹音樂意境。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問:大家聽說過古代“知音”的傳說嗎?哪位同學知道,請你給我們介紹一下。(同學回答)

  武漢龜山腳下,流傳著春秋時樂師俞伯牙摔琴的故事。有一天,伯牙鼓琴於龜山,琴聲傳達出攀登高山的意蘊。以打柴為生的鐘子期正好路過這裡,聽到絕妙的樂曲,便放下擔子,連連讚歎道:“善哉,峨峨兮泰山!”(意思是說:“好啊,彷彿泰山巍峨聳立!”)一會兒,旋律中又彷彿奔湧出流水,子期又誇讚道:“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意思是說:“好啊,像長江黃河洶湧澎湃!”)伯牙彈什麼樣的曲子,子期都能欣賞得出來。兩人引為知己。

  後來,鍾子期沒能如約去賞琴,一打聽,原來是病逝了。俞伯牙痛惜地說:“吾痛失一知己矣!”摔琴後終生不復鼓琴。

  問:俞伯牙彈的這首曲子,叫什麼名?(明確:高山流水)

  演奏者一曲《高山流水》,能使賞樂者內心共鳴,引為知音;而《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彈奏就使一代詩盟白居易潸然淚下。

  (教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教學

  透過自習,想必同學們已經知道這首詩一共寫了琵琶女幾次演奏?(明確:三次)詩中重點描寫的是哪一次?(明確:第二次)分佈在詩中第幾段?(明確:第二段)那好,我們就先抓重點,開始品讀第二段中的音樂描寫語句。

  文章分析:

  (一)文章結構: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溼。

  從結構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為線索,一是以歌女身世為線索,一是以詩人感受為線索,一明一暗,一虛一實,最後兩者交匯,其聯結靠詩人與歌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共同感情體驗。分析敘事線索時,我們一定要注意抒情線索。

  (二)鑑賞語句:

  1、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又由於聲律與情韻的配合,令人頓感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3、唯見江心秋月白。

  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為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襯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4、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歌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歌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點明寂寞悲涼的心情。由於景物環境敘述與抒情的結合,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浸沉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裡,優美動人。

  (三)賞析描寫音樂的語句:

  ①比喻句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語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輕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入微

  四弦一聲如裂帛戛然而止

  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嗚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了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著眾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言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五)理解中心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分析:這兩句寫出了自己與琵琶女之間身世的共同點"同是天涯淪落人"。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1、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地僻的江州;2、一個是名滿京都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3、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悽清的寂寞生活。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表現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鬱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透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現成了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籍的名句。這兩句直抒"天涯淪落"之感。

  (六)人物形象: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敘述女主人公出場,是人們常吟誦的名句。它的好處不僅在於準確生動地表現了琵琶女的神態,和此時此境的複雜心裡活動,還暗示她無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敘述人物動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撥”、“插弦”、“整頓衣裳”、“起斂容”,既寫動作表情,也表現歌女講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詩人轉述歌女自敘,筆調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少年的歡樂受寵與年老色衰後冷落寂寞形成鮮明對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淪落的無限悲傷之情。

  2、詩人形象。

  送客時的離愁別緒,聽歌女演奏和自敘時感情共鳴,對遠離京城環境的過敏不適,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獨飲,這些敘述無不是詩人心曲的流露,直讓人為詩人無故被貶黯然淚下,生出一腔怨憤。

  3、形象拓展:

  一個是處於封建社會底層的藝妓,一個是被壓抑的真正知識分子,雖地位懸隔,在這風清月白的環境下自然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交流,成為知音,可見其對歌妓人格尊重的進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會壓抑人才、不容賢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蘊含著許多能使人從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超時代、階級的侷限,成為後世飽經憂患的人邂逅時的共同心聲。

  一、曲折動人的結構情節

  《琵琶行》全詩616字,篇幅雖不長,但結構細密,層次清晰,情節曲折動人。《琵琶行》明寫琵琶女,暗寫白居易,寫琵琶女的知音難求,其實也在寫白居易的政治失意。把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的謫居生活有機結合,層層鋪展,是本詩的結構特點。情節安排也頗具匠心。琵琶女的出場是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有著先聲奪人之妙;琵琶女的“幽然暗恨”先於曲中傳出,再直言訴說;詩人被貶失意的滿腹悲憤是以琵琶女由盛到衰的劇變身世作為鋪墊,再傾吐而出。這樣層層描寫、處處烘托,又巧設懸念,情節展開跌宕起伏、曲折動人。

  二、淋漓盡致的音樂描寫

  音樂本有聲無形,過耳即逝,但在白居易筆下,那複雜多變的琵琶聲卻被描繪得層次豐富、音色分明。其手法,一是運用準確的動詞表現演奏的純熟指法,如詩中“撥”、“攏”、“捻”、“抹”、“挑”等一系列動詞,準確反映了琵琶女動作的嫻熟,變化有度。把無形的音樂化為視覺形象,加深了讀者對豐富多變的琵琶聲和琵琶女彈奏技藝的印象。二是大量運用比喻的手法,以表現琵琶曲中複雜、細微的音響變化。比如:以驟降的“急雨”比喻粗弦的繁音促節;以少女般的輕柔“私語”比喻細弦細碎綿密的聲調;以“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樂聲的高低音雜與清脆悅耳;以“花底”的“鶯語”、“冰下”的“泉流”比喻樂聲的溫和宛轉與幽咽若凝;以“銀瓶乍破”、“水漿迸濺”、“鐵騎突出”、“刀槍齊鳴”比喻樂聲暫時休止後又驟然響起;以“裂帛”比喻四弦齊撥時樂聲的清脆短促、響亮的非凡等等。這些形象貼切的比喻,把美好的旋律、變化的節奏表達得淋漓盡致。三是以聲傳情,情聲交隔,把琵琶聲的變化與演奏者的情感變化交織在一起進行描寫。如果說,琵琶女在校音定調時,已流露出感情色彩,那麼,隨著正式彈奏的開始,感情的流露逐漸明朗,在時而歡快流轉,時而高昂激越,時而暫時休止,時而低沉悲咽的音調中,蘊涵著琵琶女或歡快、或憂傷、或沉痛、或悲哀的情感。從“似訴平生不得意”到“說盡心中無限事”,聲聲琵琶,曲曲傳出的正是琵琶女內心的複雜情感。另外,聲聲琵琶又是演奏者和聽者情感交流的媒介,演奏者傳情,聽者聞聲動情,不僅使所描繪的音樂更具藝術魅力,而且深化了詩的主題。

  三、形神兼備的細節描寫

  詩中細節描寫頗具匠心,不少細節取自人物富有典型意義的動作、神態,用以展示人物的內心,表達人物的情感,具有形神兼備、含意深遂的特點。如琵琶女的出場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一細節把琵琶女自慚身世的心理、穩重的性格和盤托出。當琵琶女結束彈奏,欲述身世時,詩人又設定了這樣的細節,“沉弦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欲語不語,恭敬嚴肅的神情,先整衣再站起的動作都反映了琵琶女內心難言的痛楚和穩重、端莊的性格。這些細節著墨不多,但給讀者以身臨其境、如感其事、如見其人的感受,並可以由人物動作窺見其內心世界。詩中寫琵琶女自敘年輕時的歡樂生活,更藉助於細節描寫:如“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凌少年爭纏頭,一典紅綃不知數。鈾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這些細節都是出自實際生活的典型材料,表現了琵琶女少年時在當時娛樂圈內紅極一時的情形。

  四、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

  《琵琶行》中穿插的景物描寫對於烘托氣氛、渲染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詩一開頭,詩人就以富於季節特徵的景物構成蕭索的秋景:江水之濱、楓葉蘆葦搖動於瑟瑟秋風中;秋江之中,茫茫江水起伏於皎潔的明月之下。美麗而悽清的景色,與全詩低沉、悲怨的情調和諧一致,為詩歌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感情的抒發創造了濃烈的氣氛。

  再如,寫琵琶女演奏結束,樂聲戛然而止後,詩人用“車船西舫悄無聲,唯見江心秋月白”兩句,渲染出沉寂、清冷的氣氛,藉以烘托人們因沉浸於樂曲旋律而心神凝聚的情態,映襯樂曲餘音繞樑的魅力。詩人陳述自己謫居生活的苦悶,同樣也穿插了生動形象的景物描寫,繞屋的黃蘆苦竹、啼血的杜鵑、哀鳴的猿聲構成了悽苦的氛圍,襯托了詩人悲涼的心境。這些景物描寫在詩中出現的雖然不多,但卻生動形象,對於醞釀詩的氣氛、增添詩的情韻、烘托人物形象、深化詩的主題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五、深刻鮮明的主題

  理解《琵琶行》的主題,應結合具體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環境給予講解評價。元和十年煿元815年犃月,李師派人刺殺主持平定藩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當時任太子佐贊大夫,雖然並非諫官,但還是上書直諫,請求緝辦兇手,結果因政敵的讒言,被貶為江州司馬。而此詩即作於詩人貶謫江州的次年秋。

  其一,我們從詩人自敘寫作緣由的詩前小敘中可以看到,“感斯人言,是夕拾覺有遷謫意”等語分明蘊涵著遭讒被貶的不平之感。

  其二,白居易根據《琵琶行》的內容,將此詩編入他的“感傷詩”類。所謂感傷詩,詩人在《與元九》中明確指出:這類詩皆為“有事物寄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意而形於嘆詠者”的有感而發之作。江州司馬和琵琶女,一個是政治生命受到挫折,一個是藝術生涯的結束;一個是政治上不得重用,一個是知音難覓,相似的際遇、同樣的心境。這首詩正是觸景生情,因事起意,寓自己的身世於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中,藉以抒幽憤。因而自然地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所以《琵琶行》並不完全是對封建社會下層被壓迫者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和知音難覓的無奈,這也正是貫通《琵琶行》全詩的主題。

《琵琶行》教案 篇4

  一、《琵琶行》相關知識

  1、參見洪邁《容齋隨筆》“琵琶亭詩”“白公夜聞歌者”“琵琶行海棠詩”“白公詠史”等條目。

  2、“瑟瑟”別解:

  明楊慎《升庵外集》:“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今詳者多以為蕭瑟,非也。瑟瑟,本是寶(石)名,其色碧。此句言楓葉赤、荻花白、秋色碧也。或者鹹怪今說之異。餘曰:曷不以樂天他詩證之:其出府歸吾廬詩曰,‘嵩碧伊瑟瑟’;重修香山寺排律雲,‘兩面蒼蒼岸,中心瑟瑟流’;薔薇雲,‘猩猩凝血點,瑟瑟蹙全匡’;閒遊即事雲,‘寒食青青草,春風瑟瑟波’;太湖石雲,‘未秋已瑟瑟,欲雨先沉沉’;又云,‘隱起磷磷狀,凝成瑟瑟胚’,亦狀太湖石也;早春懷微之雲,‘沙頭雨染斑斑草,水面風驅瑟瑟波’;暮江曲雲,‘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諸詩以‘瑟瑟’對‘斑斑’,對‘蒼蒼’,對‘猩猩’,豈是蕭瑟乎?”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楊升庵雲:白樂天《琵琶行》:‘楓葉荻花秋瑟瑟’,此瑟瑟是珍寶名,其色碧,故以影指‘碧’字。最為賞音!而陳晦伯以‘瑟瑟谷中風’正之。夫詩人吟諷,用意不同:白自言色,劉自言聲,又豈相妨?而必泥以蕭瑟之‘瑟’字耶!楊又引白‘一道殘陽照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正之,尤為妙絕。”

  ──以上摘自顧學頡、周汝昌選注《白居易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3、滿腔遷謫之感,借商婦以發之,有同病相憐之意焉。比興相緯,寄託遙深,其意微以顯,其音哀以思,其辭麗以則。《十九首》雲:“清商隨風發,中曲正徘徊,一彈再三嘆,慷慨有餘哀。”及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此篇同為千秋絕調,不必以古、近、前、後分也。(《唐宋詩醇》卷二十二)

  香山《琵琶行》,婉折周詳,有意到筆隨之妙。篇中句亦警拔。(黃子云《野鴻詩的》)

  ──以上摘自吳熊和主編《唐宋詩詞評析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

  4、《琵琶行》作法:

  這一篇《琵琶行》彷彿江潮湧處,餘波盪漾,有悠然不盡之妙。凡作長題,須步步映襯,處處點綴,在組織處,在悠揚處,筆意總須層出不窮,並須處處顧到主意,要細膩熨帖,要聯貫迴護,才能盡長篇歌行之妙。

  ──摘自喻守真編注《唐詩三百首詳析》,中華書局1957年12月第2版

  二、擴充套件閱讀

  聽穎師①彈琴

  韓 愈

  暱暱②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③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餘有兩耳,未省聽絲篁④。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溼衣淚滂滂⑤。穎乎爾誠能⑥,勿以冰炭⑦置我腸!

  注:

  ① 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

  ② 暱暱:親暱的樣子。

  ③ 躋攀:登攀。

  ④ 絲篁:絲竹等絃樂器,這裡借指音樂。

  ⑤ 滂滂:流淌的樣子。

  ⑥ 誠能:確實擅長(彈琴)。

  ⑦ 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琵琶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學生自讀課文,可以敘述詩歌的基本內容。

  2、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3、可以利用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分析內容。

  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品的創作過程。

  2、琵琶女和詩人的身世對比。

  教學方法:

  自讀、朗讀、點撥、研習。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語

  前幾節課我們學的都是一些短小的抒情性詩歌作品,今天我們學習一首長篇敘事詩,白居易的《琵琶行》。

  教師板書:《琵琶行》 白居易

  二、朗讀小序

  請一位同學朗讀序言。目的是從序言中瞭解詩人創作作品的緣由。

  三、分析內容

  1、作者創作《琵琶行》的由來。

  詩人創作這首長詩的目的是什麼?文中的小序裡說“歌以贈之”,要贈送給琵琶女。那為什麼要贈送給她?這裡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自己從她那裡聽到了美妙的音樂,這是久違的事情。因為文中說“京都聲”,這是作者喜歡聽的京城流行的樂調;又說“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又說“舉酒欲飲無管絃”,這些琵琶女都一一滿足了她。另一個原因是琵琶女的身世與自己相似,流露出了同病相憐的情緒。詩中說“感斯人言,始覺有遷謫意”。

  所以贈送她長句,一是為了表達感謝,二是為了安慰彼此的情緒。

  這是詩人單方面的思緒,那琵琶女對詩人如何?對於詩人的情緒流露,琵琶女內心有沒有觸動?有。琵琶女的反應是“感我此言良久立”。這裡的“此言”指什麼?詩中說“如聽仙樂耳暫明”“為君翻作琵琶行”,概括地講就是身世的認同和音樂的'讚賞。良久立之後琵琶女的反應,“卻坐促弦弦轉急,悽悽不似向前聲”。這樣一來兩個人欣慰的是他鄉覓知音,還有知音之外情緒的共鳴。

  教師板書:知音 共鳴

  而這種知音和共鳴,用詩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教師板書:同是天涯淪落人

  2、“淪落人”的敘說

  一是琵琶女的身世。

  教師板書:琵琶女

  請一位同學讀相關琵琶女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她的身世。

  如:開始生活環境優裕,演奏技藝高超,容貌嬌美,受人捧愛;後來年長色衰,嫁作商人,生活孤獨。

  既然我們說“淪落”,那身世前後肯定會形成對比,都是前面好後面不好的沒落,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琵琶女的前後形成了怎樣的對比?

  京城——九江 貌美——色衰 捧愛——冷落

  年少——商人 歡樂——孤獨

  請同學們一起讀相關詩句,體會琵琶女的身世。

  二是青衫男的身世。

  教師板書:青衫男

  這個語言具有網路風格,但在這裡並不是戲謔詩人的說法,而是設想詩人現在並不會把自己作為一名官吏,而是作為一個與琵琶女有著相似命運的人,都是有著相似命運的淪落人。

  請一位同學來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其他同學概括。

  如:辭別帝京,謫居九江,臥病潯陽,住地陰溼,風景單調,孤苦伶仃。

  同樣可以形成身世的前後對比:

  帝京——潯陽 健康——臥病 繁華——偏僻

  絲竹——村笛 酬酢——獨傾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有關詩人身世的詩句。

  以上就是淪落人的各自的身世命運,但作者說“同是天涯淪落人”,那“同”在哪裡呢?

  都是由京城流落到了偏僻的地方;都是身體受到了損傷;歡樂的往事都變成了鬱悶和孤獨;當年的男女主角都已經失去了位置。

  那麼兩個人內心的鬱結主要在於哪裡呢?概括地講,現在身世獲得共鳴的同病相憐的主要精神上的孤獨。為什麼這樣說呢?在詩中可以看出他也有朋友作陪也有酒有菜,那為什麼對琵琶女這樣鍾情呢?為什麼只有琵琶女能夠引起自己的共鳴呢?因為琵琶女明顯地在抱怨自己獨守空船,對自己人生經歷的落差而遺憾。詩人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才發現自己其實也很孤獨。他處處流露出的是潯陽城環境的艱苦,沒有音樂的滋養。他們都注重的是精神快樂。眼前的朋友並不能派遣他的孤獨。主要在於他和她身世的相似,都是同病之人。

  另外也可以設想,如果這個故事是真的也就罷了,如果是作者虛構出來的,那作者的用意是什麼呢?還是為了訴說身世淪落的悲苦,渴望尋得知音得到理解的精神孤獨。

  教師板書:精神孤獨

  3、揣測音樂的情緒流露

  以上是詩人的心聲,也是琵琶女的想法。詩人渴望有人理解自己,琵琶女也同樣如此。那麼琵琶女渴望理解的表達方式是什麼?音樂,就是琵琶聲。那詩人能理解她的琵琶聲嗎?能。依據是為她寫歌詞,而且在詩中對她的音樂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那麼詩人聽了幾次琵琶女的彈奏?兩次。兩次的感受相同嗎?不同。第一次聽後“嘆息”,第二次“掩泣”。程度上來講,第二次音樂對他的觸動最大。那他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音樂時,是第幾次聽到的情形?第一次。為什麼不寫第二次的情形?也許是因為人的感情在失去控制的時候,其實是沒有感情的,只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如嚎啕大哭也許並不會比偷偷掉淚的感情有厚度。

  但我們知道作者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在描繪琵琶女彈奏的時候,其實已經明白了她的身世,所以他這時候回憶音樂的時候,已經帶有了情緒的共鳴。那麼我們需要做的是揣測詩人在描寫音樂過程中的情緒流露。

  思考:你能從琵琶女的音樂中聽出她的身世嗎?或者詩人自己的身世從音樂中可以得到印證嗎?如果沒有聽出來,那你聽出了什麼?如果聽出來了,那麼詩人是如何做到的?

《琵琶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體會詩人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的用意

  教學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

  幻燈片

  開課時間:

  20xx年3月

  開課班級:

  高三(6)班

  教學過程:

  1. 匯入

  唐宣宗李忱曾寫詩讚揚白居易的詩,其中兩句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大家能說說這兩句詩說的什麼意思嗎?

  (注意抓住“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琵琶篇”理解)

  從這兩句詩中我們可以想象《琵琶行》的流傳之廣,也由此可見它的感染力之強。

  那麼,《琵琶行》為什麼有那麼強的感染力呢?今天就讓我們再次聆聽琵琶篇,一起去感受那字裡行間蘊涵的強大的情感力量。

  2. 齊讀全詩,再次走進文字。

  3. 分析:中學語文線上

  ① 教師提問:琵琶篇裡說琵琶,全詩一共寫了幾次聽曲?幾支曲子各流露出琵琶女什麼樣的感情?

  三次:岸上聞曲 船上聽曲 船上再聽曲

  第一次:只寫聲從水上傳來,且極富吸引力,並無特別的情緒流露

  第二次:“幽愁暗恨”

  第三次:“悽悽不似向前聲”,淒涼

  ② 為什麼第二支曲子流露出“幽愁暗恨”的情緒?

  齊聲讀第三節,說說你找到的原因是什麼。

  年輕時色藝雙全,受人追捧;年長色衰,門前冷落;委身賈人,獨守空船。

  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注意琵琶女前後境遇的巨大反差。

  ③ 聽了這支飽含著琵琶女身世之感的曲子,又聽了琵琶女的身世傾訴,作者有什麼反應?

  作者為什麼要嘆息?

  作者為什麼會有“天涯淪落”之感?

  這種“天涯淪落”之感和琵琶女的境遇到底有什麼相似點?(四個問題分步提,學生答出第一個後再問第二個,依次類推)

  齊讀第四節,思考問題。

  “我聞此語重唧唧” (落實“唧唧”一詞,“唧唧”即嘆息)。

  “同是天涯淪落人”, 琵琶女的身世引起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白居易的身世經歷:謫居 臥病 地僻 心苦

  相似點:都從京城二來,都曾受盡恩寵如今備嘗冷落,正所謂:“同是天涯淪落人”。

  ④ 第三次的演奏為什麼“悽悽不似向前聲”?

  齊讀第五節,思考問題。

  “感我此言良久立”,作者的身世引起琵琶女情感上的共鳴,這次的彈奏包含兩個人的身世感慨,情感內涵更深重。

  ⑤ 你怎麼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溼”句的情感內涵?(討論進行)

  作者哭人,哭己,哭人生,

  強調本詩主旨:借琵琶女的遭遇寄託自己深沉的身世之感

  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⑥ 一千多年前,一支琵琶曲,作者聽了不禁潸然淚下。一千多年後,一篇《琵琶行》,我們讀了唏噓不已。人生的沉浮誰能主宰?只可嘆那不幸的人不幸的事。

  請同學們再讀2、3兩節,找出最能打動你情感的語句,並說出你的體會。

  教師預計學生可能交流的語句:

  l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曾經年輕貌美,才藝出眾,卻不知年長色衰後竟有那樣淒涼的人生!

  l “五陵少年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

  l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回想曾經的青春年少,曾經的風光無限,有豪華奢侈的縱酒放歌,有醉生夢死揮霍光陰,和今日的“門前冷落車馬稀”相比,哪堪忍受!

  l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去來江口求空船,繞船明月江水寒”

  年長色衰,無奈委身於重利輕離的商人,所託非人。今夜孤身一人獨守空船

  看江水冰涼,明月無情,這時刻是何滋味?以景襯情。

  l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紅妝淚闌干”

  “忽夢”實非偶然。內心時刻被巨大的淪落感侵蝕著,那一道道縱橫的淚痕實在是無人傾訴而無奈時的一種情感釋放呀!白日的痛苦誰都不願帶到夢裡。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白日痛苦的延伸。醒也痛苦,夢也痛苦,然則何時而樂也?

  l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城地低溼,黃蘆苦竹繞宅生”

  貶謫是不幸。白居易一生心境就此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有兼濟之志,後期則獨善其身。又加生病,屋漏偏遇連陰雨,雪上加霜。

  耳不聞雅樂,眼不見令人賞心悅目之景,見到的都是令人情不自禁想到痛苦遭遇的苦竹這樣的感傷之景,聽到的也是令人不禁悲從中來的杜鵑聲和猿哀鳴,怎能不時時被貶謫之意包圍?中

  l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良辰美景無人同賞,一人獨飲用孤獨寂寞釀製的酒,“良辰美景奈何天”!

  與“絲竹”相比,“山歌村笛”不入耳,顯然有寓意,流露對貶官的怨言。

  l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興奮、激動中看出對絲竹之聲的飢渴,這實在是貶謫帶來的巨大的精神痛苦啊!

  ⑦ 評價學生的發言,以一副教師自創對聯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上聯:琵琶女奏琵琶曲,彈者有心,聽者有意

  下聯:白居易嘆居不易,遇也不幸,境也淒涼

  橫批:同是天涯淪落人

  4. 小結本課重點,佈置作業,結束此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