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書法
歐陽修的書法非常的有名,與蔡襄、蘇軾、米芾,號稱宋代“四大家”。他為中國的書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是小編分享的歐陽修的書法,歡迎閱讀!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英宗時,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諡文忠。
有宋一代,書家輩出。最著者蔡襄、蘇軾、米芾、黃庭堅,號稱宋代“四大家”。在“四大家”未得盛名之前,歐陽修的書法成就也很突出,觀其《灼艾帖卷》,結體有顏體的寬綽,筆勢具歐體的險峻,字型新麗,自成一家。只是他的文名太盛,書名為之所掩,故不在大家之流。
所謂“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泉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孫過庭《書譜》)歐陽修收藏了大量的金石、碑刻的拓片,魏晉以來的眾多墨跡,一一加以考證,寫了題跋,編成《集古錄》一書。
他在《範文度模本蘭亭序》中說:“餘嘗集錄前世遺文數千篇,因得悉諸賢筆跡。比不識書,遂稍通其學,然則人之於學其可不勉哉!今老矣,目昏手顫,雖不能揮翰,而開卷臨幾,便別精粗。”可見,歐陽修博覽前賢墨跡,精通書藝,達到開卷便別精粗的精深境界。
他詳細考辨了據傳王羲之所書的.《黃庭經》,稱它“書雖可喜,而筆法非羲之所為”,並以為是魏晉道士養生之書,又說“其字頗類顏魯公,甚可愛”。
評宋文帝《神道碑》說:“又南朝士人氣尚卑弱,字書工者率以纖勁清媚為佳,未有偉然巨筆如此者,益疑後世所書。”雖然是懷疑,不可視為定論,但以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和藝術趣味來考訂藝術品的真偽,無疑是可取的,是符合鑑定這門科學的。
歐陽修酷愛書藝,自幼至老學字不輟。四歲時,母親就教他劃沙學字。平時一有餘暇、一見紙筆就練字,自稱“餘每見筆輒書”。他臨習的前代書家有歐陽詢、顏真卿、李邕、懷素等。學過真書,也學過草書。《學真草書》說:“自此以後,隻日學草書,雙日學真書。真書兼行,草書兼楷,十年不倦,當得其名。”
自稱平生愛好雖多,只有學書是最愛。《學書消夏》說:“自少喜事多矣,中年以來,漸漸廢去,或厭而不為,或好之未厭,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有愈久益深,而尤不厭者,書也。”終生愛書並“見筆輒書”,自然對書藝所悟甚多。
學書很難,歐陽修對此深有體會。他曾戲謂蔡襄說:“學書如泝急流,用盡氣力,不離故處。”蔡襄以為歐陽修善喻。確實,學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須下大氣力,持之以恆,方能有所進步。